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结肠壁增厚的C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结肠壁增厚的CT影像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进展程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69例肝硬化中,39例为CT增强扫描,30例为平扫。分析CT像上结肠壁增厚(>3mm)的征象、发生率、分布情况,并统计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的关系,10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44.9%肝硬化患者显示结肠壁增厚,与对照组(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77.4%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22.6%为全结肠受累,表现为环状同心型增厚或结肠袋的结节状增厚;66%的患者强化不明显。肝硬化结肠壁增厚在肝功能A、B、C各级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58%及75%,其发生、发展与Child-Pugh分级成正相关,主要与白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结肠壁增厚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右半结肠为最好发部位,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白蛋白水平降低及门脉高压可能为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导3例胶原病,就其结肠改变加以论述。主要结肠所见:广口憩室、结肠袋消失,张力低下,肠气囊肿,溃疡及穿孔等。广口憩室发生于肠系膜对侧、为最早期改变。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有时也见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肠袋消失多发生于横结肠、主要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也有发生于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报告。肠壁内气体呈囊状气肿状表现。有时可以引起气腹。常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时,因肠间内  相似文献   

3.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以消化道症状首次就诊最终诊断为LE的8例病人资料.8例均行全腹部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肠壁厚度和肠腔宽度(小肠壁厚度>4mm及结肠壁厚度>5mm被认为肠壁增厚,小肠肠腔宽度>25mm及结肠肠腔宽度>50mm被认为扩张)、肠壁强化方式、肠系膜血管及腹部其他改变.结果:CT表现为8例(8/8例)均有空肠及回肠肠壁水肿、增厚并分层强化,呈环形的"靶征"和"双晕征"06例空、回肠肠壁最厚达8~12mm,其中4例(4/6例)空肠壁厚达9~12mm,平均11mm,回肠壁厚达5~10mm,平均7mm,并且空肠肠壁多个节段或全部增厚,而回肠肠壁增厚仅1个或2个节段,长度仅3~14cm.十二指肠、结肠、直肠和胃窦壁增厚分别为6例、5例、3例和3例.7例(7/8例)/b肠、2例结肠广泛扩张,积气积液,形成假性肠梗阻.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6例.累及膀胱3例(2例膀胱壁增厚,1例膀胱扩张).肠系膜小血管扩张充血呈梳征、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均为8例.结论:LE的CT表现为小肠和结肠广泛肠壁水肿、增厚,空肠常较回肠肠壁增厚严重而广泛,小肠广泛扩张,肠系膜充血,并多伴有腹水和泌尿系受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UC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26例中,7例仅累及直肠、乙状结肠,13例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为全结肠UC。肠壁增厚25例,厚度5~10 mm,平均(6.5±2.1)mm。16例病变肠壁浆膜面光滑,10例浆膜面周围可见细小条索影;21例病变肠黏膜明显强化;12例肠黏膜面多发结节样、丘状突起;10例显示肠黏膜下气泡。14例出现肠壁分层;9例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形;17例肠系膜密度增加;15例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7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UC患者肠壁、肠系膜血管情况及肠外表现,明确疾病范围和严重程度,判断病变的时期(活动期或缓解期),在UC的诊断、评估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急性右下腹疼痛病变的CT表现.结果18例阑尾炎中,CT表现阑尾增粗,壁增厚,周围脂肪索条8例,含粪石4例、含气体3例;并发阑尾周围脓肿10例,CT表现回盲部轮廓不清的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中心呈低密度,脓肿壁呈环状或蜂窝状增强.阑尾粘液囊肿2例,CT均表现为盲肠阑尾区类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CT值为3~8Hu,边缘清晰锐利,壁较薄,局部弧线样钙化,无增强.盲结肠憩室炎1例,CT表现盲结肠增粗,肠壁增厚,边缘模糊,小气泡,分层增强.盲、结肠克隆病1例,CT表现盲肠及升结肠不对称性、节段性肠壁增厚,CT值23 Hu,肠腔轻度狭窄,肠壁增强.盲、升结肠癌10例,CT平扫表现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呈不均匀增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壁结节.卵巢平滑肌瘤1例,CT表现右下腹一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46~58Hu,轻度增强;卵巢纤维瘤2例(右侧1例,左侧扭转到右侧1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33~50Hu,伴点弧形状钙化,无明显增强.结论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右下腹疼痛病变具有较高价值,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7岁。住院号:495。2个月前开始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3~5次/日。近1个月来有柏油样便。消瘦,食欲减退,无腹痛呕吐。钡灌肠检查:结肠袋消失,直肠至盲肠肠壁边缘毛糙,可见多数突出于肠壁轮廓的刺状或扭扣样龛影(图1)。X 线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和CT资料,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和血管CTA(CT angiography)检查。结果 22例缺血性结肠炎全部表现为肠壁增厚,其中15例为节段性增厚,7例为弥漫增厚,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4例发生于升结肠,3例发生于横结肠以远,9例发生于降结肠脾曲,4例发生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2例累及全部结肠。19例可逆性缺血增强后表现为肠壁轻度强化,3例不可逆缺血增强后肠壁轻度强化或不强化。5例肠壁积气;2例门静脉积气;8例合并肠系膜水肿、积液。CTA所见3例肠系膜动静脉血栓表现为局限血管充盈缺损,5例见腹主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钙化狭窄,其余14例血管未见异常表现。结论多排螺旋CT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回盲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罕见 ,我院遇到 1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 ,报告如下。患者 女 ,72岁 ,右下腹部包块伴间断性疼痛半年余。查体 :右下腹部压痛 ,可触及一约 5cm× 6cm大小肿块 ,质硬 ,活动度差。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 ,大便潜血 ( ++)。X线表现 :钡剂灌肠造影见回盲部及部分升结肠内侧约 4cm× 7cm偏心型狭窄 ,结肠袋消失 ,粘膜破坏 ,肠壁僵硬 ,其外侧壁结肠袋尚存在 ,壁柔软 ;上下界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晰 ,其远端升结肠扩张 ;末端回肠向外移位 ,肠壁柔软 (附图 )。手术所见 :回盲部内侧壁肿块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手术探查和腹膜腔穿刺证实为腹膜腔转移的胃癌患者的腹部CT图像。分析CT图像上肠壁增厚部位和增强方式,网膜、系膜有无增厚、结节以及增强方式,有无腹水以及分布部位,肾盂输尿管积水以及有肝脾转移等。对接受2次以上CT复查者,观察CT表现的变化。结果:胃癌腹膜腔转移104例,男67例,女37例。73例显示结肠肠壁增厚,其中71例增厚肠壁有强化,31例呈层状强化。42例显示直肠肠壁增厚,其中41例强化,25例显示层状强化。55例发现腹膜腔积液。3例显示网膜或系膜增厚,14例显示网膜或系膜结节影。肾盂输尿管积水27例,胸腔积液6例,腹腔肿块2例。结论: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CT表现为大肠壁增厚和肠壁环形强化、腹膜腔积液与肾盂输尿管积水。腹膜增厚、网膜结节和腹腔肿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作者复习了154例(男70,女84)确诊为克隆氏病患者的172次CT扫描,病变包括肠腔狭窄伴肠壁增厚68%;系膜侵润50%;炎性肿块20.3%;脓肿33.6%;有时侵犯邻近器官,例如输尿管、膀胱和子宫。年龄17~73岁。117例壁层病变表现为肠壁增厚(<0.5cm),作者认为结肠、回肠肠壁厚度小于5mm为正常。14例可见“双晕”或“靶”征,在轴位像上,表现为双环,内环为低密度,系粘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的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检查结果,并行对照研究.结果:CT表现:肠壁轻度增厚15例,粘膜面呈锯齿状12例,肠壁分层2例,肠系膜密度增高2例,系膜淋巴结增大2例,肠管变细、缩短、肠袋变浅或消失11例.结论:螺旋CT能提供传统双对比造影检查方法以外的影像学信息,包括粘膜面、肠壁、肠管形态、肠系膜等的情况;三维重建在显示粘膜面、肠管的变形和病变的范围上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否同时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和大肠病变。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1例行肠道内镜检查及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检查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图像,包括受累肠段、肠壁异常强化、肠壁增厚、肠周炎性渗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梳齿征、肠腔狭窄、肠瘘等。结果 21例中,单独累及小肠2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回盲部7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和大肠2例,单独累及大肠9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大肠1例。21例CT均可见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肠周炎性渗出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梳齿征7例,肠腔狭窄7例,结肠袋局部消失10例。结论 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大肠和并发的肠外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IB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IBD患者的MSCTE表现,主要分析病灶部位、肠壁增厚情况、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系膜血管改变、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等,并与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IBD患者中,克罗恩病28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IBD患者MSCTE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mm)35例(87.5%),肠壁强化38例(95.0%),肠腔狭窄26例(65.0%),结肠带消失5例(12.5%),多节段性病变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3例(7.5%),肠周脂肪间隙模糊1 5例(37.5%),肠系膜血管增生12例(30.0%),肠周淋巴结增多18例(45.0%),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6例(15.0%)。MSCTE未显示肠壁溃疡和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40例IBD患者消化内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33例(82.5%),多发炎性息肉10例(25.0%),卵石征1 3例(32.5%),肠腔狭窄28例(70.0%),多节段性病变30例(75.0%),消化内镜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E对显示IBD患者的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肠外并发症具有优势,但难以显示肠壁溃疡、卵石征,对多发炎性息肉的显示率不高,而消化内镜则易于显示IBD的肠壁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卵石征。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IB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对于IB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结肠憩室炎的CT表现,提高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结肠镜证实为憩室炎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23例CT均示结肠憩室炎,其中4例同时伴阑尾炎,位于右半结肠20例(升结肠12例,回盲部5例,盲肠3例),占87.0%;左半结肠3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占13.0%。结肠憩室炎CT表现为突出于肠壁的小囊袋状突起,其内为气体21例(91.3%),液体2例(8.7%),粪石4例(17.4%),憩室内可见环状高密度影13例(56.5%),憩室壁毛糙增厚、邻近肠壁毛糙增厚、周围脂肪结构紊乱23例(100%),淋巴结反应性增大15例(65.2%),邻近腹膜增厚17例(73.9%)。结论 :憩室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肠转移癌,在罕见的情况下可以与结肠炎性病变相似。以前已有两个作者报告了结肠的转移导致了与克隆氏病相混淆的病例。本文作者报告了1例结肠浸润型转移癌误诊为克隆氏病的病例。病人为一男性,38岁。因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入院,有体重减轻和间歇性腹泻的病史。钡灌肠见升结肠近端内侧结肠袋消失,粘膜表面不规则呈刺状。降结肠远端内侧有同样改变,乙状结肠系膜附着侧呈粗糙的鹅卵石状,对侧有表浅性横行溃疡,结肠袋消失,乙状结肠腔狭窄。结肠镜见结肠袋消失,有节段性、环形肿胀而发红的粘膜皱襞,呈典型的鹅卵石形态。钡灌肠和内窥镜均诊断为克隆氏病。但组织学及尸检证明为结肠转移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肠道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D患者的MSCT图像,男性36例,女性32例,其中44例患者MSCT检查图像入选。结果 44例患者的MSCT图像中,均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病变单发者10例、多发者34例;累及小肠者35例、累及回盲部者32例、累及结肠者20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及结肠者14例;只累及小肠和回盲部的11例,只累及小肠和结肠的有1例,只累及回盲部和结肠的有2例。肠壁强化呈分层或单层、且为中度或明显强化者26例,肠壁单层强化且强化程度较轻或未见明显强化者18例,多数肠壁可见溃疡形成,5例并发瘘或脓肿,7例并发肠梗阻,呈"木梳征"者24例,肠壁周围纤维脂肪密度增高者21例,部分患者腹腔及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其中所测最大淋巴结长径约为1.36cm。结论 MSCT可清楚显示CD病变处肠腔、肠壁及肠腔外并发症的病变情况,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CP、TrueFISP结合3D-VIBE动态增强MR扫描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9例,回顾性分析 MR 资料,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周围结构及有无远处转移。结果本组腺癌共21例,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混合1例,印戒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未分化癌1例,恶性间质瘤3例,1例霍奇金氏淋巴瘤。MR 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肠壁偏心性或环形不规则增厚,形成软组织结节或肿块,黏膜破坏消失,伴肠腔狭窄,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恶性间质瘤肿瘤较大,合并囊变坏死。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弥漫增厚,合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7例侵犯胰头,7例合并淋巴结转移,5例合并肝转移。结论MRCP、TrueFISP 及3D-VIBE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肠壁不规则增厚并肿块形成、黏膜破坏消失是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病灶侵犯周围结构、合并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则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王康  王之  赵泽华  李铭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51-1355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少见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描述这15例结肠恶性肿瘤CT、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15个病例中有2例只做CT平扫,其余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所有病例作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另有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15例结肠肿瘤包括结肠粘液腺癌3例,其中1例为结肠多发癌灶;绒毛状腺瘤癌变4例;低分化腺癌3例,其中2例为胃、大小肠或结肠多发低分化腺癌;直肠腺癌并直肠套叠2例;结肠恶性淋巴瘤3例。对照手术病理,CT诊断符合率53.3%,误诊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对肠癌肠壁增厚及其它特征性表现的观察。结论:结肠恶性肿瘤一些影像表现容易混淆,如对肠壁病灶作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侵犯胃周脏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侵及肝脏、胰腺及结肠和(或)网膜等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CT资料,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胃癌侵犯胃周围脏器的CT征象。结果:134例中CT正确诊断107例(79.9%),漏诊17例,误诊10例;肝脏受侵诊断准确率83.3%;胰腺受侵诊断准确率91.1%;网膜和(或)结肠受侵诊断准确率为69.2%;网膜及胰腺同时受侵诊断准确率91.6%。CT征象:肝脏受侵可见肝胃脂肪层消失,有或无邻近肝脏异常强化;胰腺受侵胃壁与胰腺间脂肪层密度增高、条索、网格或脂肪层消失,胰腺实质见不规则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网膜和(或)结肠受侵见肿瘤部胃壁及受侵肠壁浆膜面毛糙,网膜增厚,见长短不一索条,明显强化。结论:320排螺旋CT扫描能有效评估进展期胃癌是否侵犯胃周组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