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隔姜火龙灸背部督脉,然后口服自拟寒痹汤治疗腰背部冷痛的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患者进行背部隔姜火龙灸,同时配合口服自拟寒痹汤。结果:76例患者中优良率92.2%,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良好。结论:背部隔姜火龙灸,同时配合口服寒痹汤,方法简单,方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火龙灸技术对亚健康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亚健康阳虚体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改良火龙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隔姜灸治疗,两组均为每3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火龙灸可显著改善亚健康阳虚体质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心俞、脾俞、百会穴与隔盐灸命门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脾两虚型失眠伴抑郁状态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针刺心俞、脾俞、百会穴并隔盐灸命门穴、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量表积分(PSQI)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针灸组PSQI量表各指标评分、SD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配合隔盐灸和艾司唑仑口服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相比药物治疗,针刺配合隔盐灸更能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日间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及调整情绪,且安全指数高,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并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龙门县中医医院门诊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对照组行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26例)与对照组83.3%(2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隔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与西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针刺与隔盐灸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辨证针刺配合隔盐姜脐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用辨证针刺治疗,研究组加用隔盐姜脐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6.00%,对照组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研究组(5.39±1.24)分、对照组(6.83±1.6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针刺配合隔盐姜脐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腹针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给予隔药灸结合腹针为治疗组(32例),常规针刺为对照1组,口服美洛昔康片为对照2组,三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痛经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0.6%,对照1组愈显率为75.0%;对照2组愈显率为68.8%,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1组及对照2组痛经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D临床症状,隔药灸结合腹针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及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红梅  岳红 《国医论坛》2019,34(3):24-25
目的:观察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治疗,经治1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临床观察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起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桑皮止咳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00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桑皮止咳方,对照组口服开瑞坦(氯雷他定糖浆)、鼻腔喷入辅舒良,两组均根据临床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疗程14 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总体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桑皮止咳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优于口服开瑞坦(氯雷他定糖浆)、鼻腔喷入辅舒良。结论:口服中药桑皮止咳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火龙药灸治疗腰肌劳损风寒阻络型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加艾条灸,治疗组用针刺(每日 1次)联合火龙药灸(隔日1次),连续治疗两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8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火龙药灸治疗腰肌劳损风寒阻络型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姜灸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安徽省针灸医院就诊的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隔姜灸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治疗第1、2、3个疗程后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在第1、2、3两个治疗期间的恢复均较对照组快。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较对照组的76.74%高(P0.05),且治疗组的临床治愈显率74.41%明显高于对照组53.49%。结论:隔姜灸结合通脉温阳灸在针刺基础上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隔药铺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铺灸组)和对照组(常规辨证取穴针刺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足阳明经穴区、中脘经穴区及背俞穴区(L11~T2)进行隔药铺灸治疗。对照组选取足三里、上、下巨虚、中脘、气海、脾俞、胃俞等穴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隔药铺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2.
凡明海 《光明中医》2012,27(4):747-748
目的观察隔姜、蒜灸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隔姜、蒜灸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组56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0.4%,针刺组愈显率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蒜灸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隔姜、蒜灸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隔姜、蒜灸配合针剌治疗,针刺组56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80.4%,针刺组愈显率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蒜灸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并比较温阳补肾灸结合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不同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病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方法:选取60例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温阳补肾灸结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口服西药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各30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和血浆Hcy水平及变化。结果:温阳补肾灸结合针刺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口服西药76.67%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及血浆Hcy水平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温阳补肾灸结合针刺及口服西药这两种治疗手段对老年性痴呆均有效果,但温阳补肾灸结合针刺较口服西药更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具有不良反应少、更易被病人接受等优点,其作用的发挥可能是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浆Hcy水平以调控氧化应激、保护脑部神经元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筋缩八阵穴隔药灸与口服匹维溴铵片、口服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42例。隔药灸组采用筋缩八阵穴隔药灸治疗,将痛泻要方(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中的中药碾末制成药饼置于筋缩八阵穴,行悬灸40 min,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每日3次;中药组口服痛泻要方,每日1剂,每日2次,各组均治疗8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胃肠道症状评分、IBS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IBS专用生活质量(IBS-QOL)量表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胃肠道症状评分、IBS-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隔药灸组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IBS-QOL量表焦虑不安、健康忧虑、躯体意念、行为障碍、饮食限制、社会反应、异性关系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隔药灸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隔药灸组总有效率为92.9%(39/42),均高于西药组的71.4%(30/42)和中药组的73.8%(31/42,P0.05)。结论:筋缩八阵穴隔药灸能明显改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匹维溴铵片或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服药基础上,观察针刺加动力灸疗法与单纯针刺治疗早中期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55例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28例)和针刺组(27例)。两组均予以柳氮磺吡啶片口服。针灸组采用针刺结合动力灸疗法,针刺穴取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并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督脉(大椎至腰俞段)施以动力灸疗法;针刺组采用针刺疗法,取穴及操作同针灸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标(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标(BASDAI)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6.4%(27/28),优于针刺组的88.9%(24/27,P0.05)。治疗后两组的BASFI、BASDA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针灸组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服药基础上,针刺结合动力灸疗法能够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优于单纯针刺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姜透灸结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脾肾亏虚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隔姜透灸结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脾肾亏虚型跟痛症35例,观察疗效。结果:治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1.4%。结论:隔姜透灸结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脾肾亏虚型跟痛症获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姜橘皮灸配合针刺闪罐治疗顽固性寒咳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16例顽固性寒咳患者采用隔姜橘皮灸配合针刺闪罐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治疗1~3个疗程后,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2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其中疗程最长为5个,最短为2个。结论:隔姜橘皮灸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顽固性寒咳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用掌灸法诊治小儿风寒型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咳嗽患儿分成掌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掌灸组:掌灸的穴位选取两侧肺俞穴,一天1次,共治疗5天。对照组:口服小儿止咳糖浆,一天3次,共治疗5天后比较两组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及临床总疗效。结果掌灸组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为73. 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掌灸组咳嗽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掌灸组诊治风寒型小儿咳嗽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显著改善小儿咳嗽症状,适合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药饼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并用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隔药饼灸治疗。两组患者均前3天每天治疗1次,之后隔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肥胖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27/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29%(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BW、BMI、F%、WC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药饼灸治疗对单纯性肥胖有确切的减重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肥胖相关指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