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策略。方法收集老年非瓣膜性AF住院患者366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抗凝治疗方案。采用CHA_2DS_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对受试者进行出血、脑卒中风险评估。病历调查研究观察患者脑卒中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366例AF患者平均CHA_2DS_2-VASc评分为(3.29±1.06)分。需抗凝(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为359例(98.1%),实际抗凝77例(21.0%),其中口服利伐沙班抗凝为19例、达吡加群抗凝为50例、华法林抗凝为8例;出现出血情况8例,未口服抗凝药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75例。CHADS2评分后显示属于中、低危人群的患者,经CHA_2DS_2-VASc评分重新评分后需抗凝人数增加71例(19.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OR=1.875,95%CI:1.133~3.104,P=0.014)、高血压(OR=1.653,95%CI:1.011~2.702,P=0.045)为非瓣膜性老年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瓣膜性老年AF住院患者需行抗凝治疗,但住院期间的抗凝治疗率偏低。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颤(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老年患者中,以非瓣膜性AF最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AF发生率逐渐增高〔1〕。AF相关性栓塞事件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也远高于一般人群,而血栓性脑卒中是AF致死及致残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抗凝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是AF治疗的重要手段,国外一些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非瓣膜性AF病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5倍。因此,对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DS2)评分≥2分的高栓塞风险的AF病人应给予抗凝治疗~([1-2])。多年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作为最常用的抗凝药物被广泛应用于AF的抗凝治疗,但其易受食物、药物和疾病等影响,且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大大影响了治疗依从性~([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  相似文献   

5.
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 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瓣腊性心房勯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所致的血栓栓塞现象是对AF患者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尤其在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中,有15%~20%的缺血性卒中与其相关[1]。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是CHA2DS2-VASc积分≥1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经典治疗,但在某些特定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01至2014-12期间于北京医院住院且资料齐全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4例,电话随访出院后4年来的血栓栓塞事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抗栓方案的差异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84例患者中,≥75岁患者有199例(70.1%)。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258例(90.1%),但实际抗凝患者仅68例(23.9%)。随访期间,142例患者(50%)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其中脑卒中123例(43.3%),系统性栓塞36例(12.7%)。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44.1%vs 51.9%)和脑卒中(33.8%vs 46.3%)发生率略低,出血发生率相似(16.2%vs 19.0%,P=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较低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OR=0.32,95%CI:0.23~0.43,P0.001)。结论: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本研究中九成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随访4年期间,半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可能与未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已知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情况, 并分析医师是否能正确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处方抗凝药物及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态度。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抗凝门诊既往已知NVAF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向患者或患者家属收集资料, 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未使用/停用抗凝药物的原因及伴随疾病等信息。结果入选344例患者, 其中男占61.9%(213/344), 第1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时的年龄为(69.3±10.0)岁。89.5%(308/344)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前CHA2DS2-VASc评分≥1分(男)或≥2分(女), 具有抗凝适应证。73.4%(226/308)脑卒中高风险患者从未使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因为没有医师告知房颤的卒中风险, 未建议使用抗凝药物。82例(26.6%, 82/308)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曾使用抗凝药物, 华法林占61.0%(50/82);其中36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前已停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不适合服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对比阿司匹林单药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CHADS2评分至少为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各种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和总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联合治疗组发生轻微出血7例,阿司匹林组发生轻微出血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HADS2评分≥1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有效安全,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比,预防左心耳封堵器相关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AL后207例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104)和华法林组(n=103),术后抗凝45 d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术后45 d、6个月食道心脏超声监测,观察左心耳封堵器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随访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与华法林组相比,器械相关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利伐沙班组为2例,华法林组为2例,系统性栓塞华法林组1例,利伐沙班组为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LAAC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唯一有效的、不可取代的药物,也是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基石.欧美指南建议多数75岁以下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5(2.0~3.0);75岁以上出血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INR在2.0(1.6~2.5).亚洲人华法林肝脏代谢酶活性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剂量应调低.国内初步研究显示:INR在1.6~2.5范围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安全的,其预防非辩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但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 (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严重的并发症在于容易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 ,导致体循环栓塞。近年的研究显示 :非瓣膜性Af(NVAf)发生脑卒中每年约 5 % ,比窦性心律者高5 .6倍。采取有效手段评估Af患者 (尤其是NVAf患者 )的栓塞危险性 ,从而区分高危人群以指导抗凝治疗 ,无论是对于减少栓塞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剂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血栓分子标志物以其敏感性高、检测方法简单灵活、费用少的特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 ,并逐渐应用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性的评估。1 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分类1 .1…  相似文献   

14.
樊友启  王建安 《心脏杂志》2017,29(1):16-019
目的 对中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 入选年龄40~90岁的非瓣膜性AF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输送系统置入左心房,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装置至左心耳颈部。结果 入选102例AF患者,年龄(72±9)岁,CHADS2-VAS评分4~7(5.3±1.2)分及HAS-BLED评分3~4(3.4±0.6)分,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手术时间(76±18) min,围手术期及术后2个月随访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AF患者中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减少非瓣膜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就是抗栓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栓治疗状况,比较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抗栓疗法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临床危害之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约90%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源自左心耳[1].传统的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有药物禁忌证或者在高龄患者导致出血风险大于栓塞等弊端[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CHA2DS2-VASc评分在预防抗凝治疗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脑卒中和(或)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TE)发生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纳入国外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预测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的相关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后的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s,RRs)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s),分别比较在抗凝或未抗凝治疗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2(高危组)和CHA2DS2-VASc评分2(低中危组)分层内脑卒中和(或)TE风险发生情况。χ2趋势检验分析各危险组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与评分值的相关趋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5篇以脑卒中为终点事件(RR=5.31,CI:3.69~7.62;P0.01),7篇以TE为终点事件(RR=5.94,CI:5.48~6.43;P0.01)(Pdiff=0.55);其中4篇研究对象接受抗凝基线治疗(RR=5.43,CI:4.92~6.00;P0.01),8篇研究对象未接受抗凝基线治疗(RR=5.92,CI:5.26~6.67;P0.01)(Pdiff=0.57)。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比CHADS2评分要低(0.54%vs 1.40%)(P0.05),且将更多的患者纳入高危组(81.0%vs 46.0%,P0.05)。结论:与CHADS2评分相比,CHA2DS2-VASc评分将更多的AF患者归类于高危组,且高危组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更高,并显示已接受抗凝治疗的AF患者仍然存在脑卒中和(或)TE发生风险,且随风险评分系统分值的增高而显著升高。这提示AF卒中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需要正确评估而规范化实施。  相似文献   

19.
孙述昱  樊苗苗 《心脏杂志》2017,29(5):610-613
现阶段对于"瓣膜病变型"房颤(AF)与"非瓣膜病变型"AF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各指南在表述这些概念时也存在差异。临床试验对于"瓣膜病变型"AF与"非瓣膜病变型"AF定义的阐述不甚理想。两类AF血栓栓塞风险差异较大,抗凝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将对瓣膜性AF定义及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1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概述针对心房颤动(房颤)高危人群(CHA2DS2-VASc≥2分)预防远期不良事件(血栓栓塞、脑卒中、猝死等),抗凝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起效慢、常受食物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原因,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新型口服抗凝药取代。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2大类: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两者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