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及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采用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散射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将氯吡格雷抵抗(CR)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150mg/d,1个月后减量为75mg/d)和替格瑞洛组(90mg/d,每日2次),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抑制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90例患者中,CYP2C19~*1/~*1患者28例,CYP2C19~*1/~*2患者48例,CYP2C19~*2/~*2患者8例,CYP2C19~*2/~*3患者6例;野生型组CR发生比例为21.43%,明显低于非野生型组的66.13%(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2个月血小板抑制率为(55.03±9.10)%,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的24.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ABCB1和CYP2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115例发病7 d内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3组: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根据ABCB1基因型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再根据ABCB1和CYP2C19两种基因突变的数量,将入组患者分为A组(两个基因均无突变)、B组(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和C组(两个基因均发生突变)。所有患者均予以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利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 elasto gram, TEG)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 d后的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药物抑制率,并在患者入院时及服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结果: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分别有46例、48例(其中*1/*2 40例,*1/*3 8例)、21例(其中*2/*2 18例,*2/*3 3例);ABCB1野生型49例,突变型66例;A、B、C组患者分别有23例、50例、42例。不同ABCB1、CYP2C19基因型及含不同基因突变数量患者中,血小板药物抑制率、血小板功能及急性期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所纳入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未发现ABCB1、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部分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代谢相关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92例,采用光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其血小板抑制率;采用基因芯片法测定患者的CYP2C19基因(*1,*2和*3),并将患者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快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和*1/*3)及慢代谢型(*2/*2,*2/*3和*3/*3)。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YP2C19不同代谢类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代谢分型,快代谢型占37.33%,中间代谢型占46.92%,慢代谢型占15.75%。3种代谢类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54.39±18.93)%,(30.02±21.53)%及(10.34±3.83)%,3种代谢型患者之间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快代谢型患者显著高于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3基因变异者使用氯吡格雷抗凝的疗效较差,测定CYP2C19基因型对于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可评估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高低,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指导分叉病变部位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目的: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结果,优化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纳入13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患者,于支架置入前进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7 d后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若CYP2C19基因分型为*1/*1的作为合格组,支架置入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若CYP2C19基因分型为*2/*2、*2/*3、*3/*3的作为不合格组,再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剂量组,支架置入后即保持氯吡格雷75 mg/d治疗不变,另一组为大剂量组,即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为150 mg/d长期服用。随访9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4例中,合格组6例(7.9%)、常规剂量组6例(17.7%)、大剂量组2例(7.7%),合格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提示CYP2C19基因分型有较好预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价值;大剂量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剂量组(P<0.05),说明在CYP2C19基因分型监测下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能明显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剂量组发生率与合格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优化氯吡格雷剂量可达到与合格组相同的临床效果。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YP2C19基因型检测,根据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将两组分别分为三个亚组:快代谢型(CYP2C19*1/*1)、中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和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分别观察各亚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和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一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中等量出血并无增加,小出血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中的CYP2C19慢、中、快代谢相比,各亚组中一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中等量出血并无增加,小出血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及预后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开展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为300mg,维持剂量为75mg,将受试者分成氯吡格雷抵抗组与反应组,对比两组患者药物代谢CYP2C19基因型,观察CYP2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该组受试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7例,检出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携带者共计16例,慢代谢基因型患者VASP-PRI与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反应组临床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中,包括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氯吡格雷抵抗会使临床不良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纳入确诊冠心病患者104例,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及不合并高血压组,入院治疗上均予以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留取患者静脉血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法测定CYP2C19基因型,检测入院后次日以及服药5 d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合并高血压组及不合并高血压CYP2C19不同基因型分布及两组氯吡格雷抵抗情况。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与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相比,氯吡格雷CYP2C19代谢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且两组C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进行分组,结果发现慢代谢型组及中等代谢型组较快代谢型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增高(P0.05),且慢代谢发生CR率显著增高。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YP2C19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CR发生率与是否合并高血压无关,但CR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脑梗死复发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7年1月—12月神经内科入院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复发组,年龄51—61岁,男53例,女32例。并收集同期入院的未复发脑梗死患者41例作为未复发组,年龄52—61岁,男25例,女16例。通过血栓弹力图系统检测2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从2组患者中随机选取95例,用ARMS-PCR方法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复发组氯吡格雷不敏感率为57.6%,未复发组氯吡格雷不敏感率为31.7%,复发组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中,野生型CYP2C19~*1/~*1的基因型频率(19.7%)低于未复发组(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杂合突变型CYP2C19~*1/~*2的基因型频率(40.9%)高于未复发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纯合突变型CYP2C19~*2/~*2和CYP2C19~*3/~*3的基因频率(24.6%, 8.2%)高于未复发组(5.9%,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若按突变位点将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成3组,则中间代谢型和弱代谢型的ADP%(55.61±0.744和15.69±1.196)均低于强代谢型(76.64±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弱代谢型的ADP%(15.69±1.196)也低于中间代谢型(55.61±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ADP%密切相关(R~2=0.923,F=10.86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和高血压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ADP%是脑梗死患者复发保护因素。结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复发患者氯吡格雷不敏感率较高,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对于需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关注其血小板抑制率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于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脑梗死复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血栓弹力图检测氯吡格雷药效与CYP2C19基因型的相关性及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治疗的冠心病且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共230例,检测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及CYP2C19的基因型,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与CYP2C19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本实验受试者为230人,其中,氯吡格雷抵抗组(94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136例); CYP2C19基因型为慢代谢型(107例),非慢代谢型(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共(123例)。利用血栓弹力图测定的ADP抑制率及MA-ADP相关结果,预测CYP2C19基因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DP抑制率:0. 663(95%CI:0. 598—0. 723,P0. 001),当ADP抑制率取最佳临界值(31. 26%)时,诊断CYP2C19基因型为慢代谢型的敏感性为80. 49%,特异性为50. 77%; MA-ADP:0. 635(95%CI:0. 570—0. 697,P0. 001),当MA-ADP取最佳临界值(26. 35)时,诊断CYP2C19基因型为慢代谢型的敏感性为56. 10%,特异性为70. 26%。结论血栓弹力图所得ADP抑制率及MA-ADP与CYP2C19慢代谢型有较好的相关性,对指导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抑制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该院ACS行PCI患者636例,按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491例)和替格瑞洛组(145例)。采用荧光检测仪检测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服药24h后血小板抑制功能,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基因型与抗血小板反应性的关联。结果基因型分析显示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2、*3至少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突变率分别为55.6%和7.2%,功能增强型等位基因*17的突变率为0.6%。ABCB1与PON1基因位点突变率基本相同,分别为60.5%和59.4%。TEG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P0.05),其中比较两组快代谢型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P0.05),而中间代谢型与慢代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5;t=2.03,P0.05)。逻辑回归分析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与替格瑞洛组基因多态性对药物ADP诱导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吡格雷组携带1个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ABCB1基因对反应性的影响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两个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或至少携带1个PON1突变基因对预测低反应性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622,95%CI:2.283~19.210,P0.05;OR:2.620,95%CI:1.074~6.393,P=0.034;OR:3.503,95%CI:1.104~11.113,P=0.033)。结论对于ACS行PCI的患者,检测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PON1基因对预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低反应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结果、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抵抗发生、发展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并进行过基因检测的346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分析其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分布特征,筛选出251例使用氯吡格雷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检测,根据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MAR<50%)和氯吡格雷抵抗组(MAR≥50%)。利用荧光PCR法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基因型结果分为快代谢型(*1/*1)、中代谢型(*1/*2、*1/*3)和慢代谢型(*2/*2、*2/*3、*3/*3)。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不同代谢型的患者比例、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及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慢代谢型患者的MAR较中代谢型、快代谢型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251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CYP2C19代谢型分别为快代谢型38例(34.5%)、中代谢型57例(51.8%)、慢代谢型15例(13.6%),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在快代谢型中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91.8%)与氯吡格雷敏感组(6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94.5%)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YP2C19基因突变和高血压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氯吡格雷抵抗增加了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规律服用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剂量≥1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根据有无卒中复发分为无卒中复发组119例和卒中复发组28例,2组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3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卒中复发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9.3%)、既往卒中史比率(28.6%)高于无卒中复发组(19.3%、11.8%)(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1/*1基因型和*1等位基因频率(28.6%、53.6%)低于无卒中复发组(46.2%、67.2%)(P0.05),CYP2C19*2/*2基因型和*2等位基因频率(14.3%、39.3%)高于无卒中复发组(6.7%、26.9%)(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7.1%)与无卒中复发组(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15,95%CI:1.284~12.214,P=0.008)、既往卒中史(OR=3.236,95%CI:1.324~10.329,P=0.015)和CYP2C19*2等位基因(OR=2.792,95%CI:1.245~6.436,P=0.014)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差,卒中复发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的相关性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武警重庆总队医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160例,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第5天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同时采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CYP2C19*2*、CYP2C19*3、CYP2C19*4、CYP2C19*5、CYP2C19*17和ABCBI、PON1、CES1基因多态性。结果根据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将研究对象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n=75)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n=85)。160份样本等位基因检出率为100%,两组均未发现CYP2C19*4、CYP2C19*5、CYP2C19*17突变;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A及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代谢型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较高,携带ABCB1等位基因A的GA、AA代谢型发生氯吡格雷抵抗风险较高,携带PON1等位基因T的CT、TT代谢型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较高,携带CES1等位基因T的CT、TT代谢型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YP2C19*3等位基因A发生氯吡格雷抵抗风险较高,CYP2C19*3/*3型发生氯吡格雷的风险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2、ABCBI、PON1基因突变增加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CES1基因突变降低氯吡格雷抵抗风险;MALDI-TOF MS具有准确性高、检测通量大、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介入手术后患者氯吡格雷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冠心病患者,患者于入院时接受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不同将其分为三组:慢代谢组(n=22)、中代谢组(n=72)及快代谢组(n=64)。三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后每日服用剂量75 mg/d氯吡格雷及100 mg/d阿司匹林的药物维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TG、TC、LDL、HDL、PLT、FIB、cTnⅠ)及治疗前后1周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发生率、预后情况(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及大出血等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TG、TC、LDL、HDL、PLT、FIB、cTn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周后,与快代谢组比较,慢、中代谢组患者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慢、中代谢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治疗一周后,158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59例(37. 34%)。三组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快代谢组比较,慢、中代谢组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预后指标中,与快代谢组比较,慢、中代谢组患者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及出血等其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慢、中代谢CYP2C19基因型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二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较差,进而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其可能是影响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并分析氯吡格雷治疗对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9-06期间收治的214例行PCI术的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采用PCR测定患者全血CYP2C19基因分布,比较患者CYP2C19基因型特征,分析其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关系。结果:214例患者CYP2C19*1、*2、*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66.36%、29.21%及4.43%;快代谢型的频率为44.86%,中代谢型的频率为42.99%,慢代谢型的频率为12.15%。其中,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快代谢基因型出现的频率为9.76%,中代谢型基因出现的频率为53.65%,慢代谢基因型出现频率为36.59%(P0.05);且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36.59%,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而*2等位基因及*3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1.22%及12.19%,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再狭窄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率较高,主要以中代谢及慢代谢基因型为主,且患者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突变是导致预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4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小板抑制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Hcy水平均有所降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Hcy水平,增强抗血小板效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首次行PCI术并存在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病人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替格瑞洛组)55例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73例,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管的再次重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型功能缺失病人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明显提高了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了支架内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的再次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通过护理干预可及时有效地预防各种不良事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受体P2Y12基因C34T和G52T位点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规律服用氯吡格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检测方法检测血小板受体基因C34T和G52T,应用血栓弹力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血小板膜受体P2Y12基因C34T和G52T位点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达标58例(达标组),未达标26例(未达标组);在C34T基因位点,将所有患者按CC、CT、TT分型,分别为53、31、0例;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52T基因位点,将所有患者按GG、GT、TT分型,分别为64、19、1例;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膜受体P2Y12基因G52T位点多态性,可能是影响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有利于指导用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ADP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探讨CYP2C19基因分型与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55例,收集患者EDTA抗凝静脉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分析CYP2C19基因型,测定每名患者ADP抑制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YP2C19不同基因型患者ADP抑制率的差异。结果所有入组患者根据基因型不同分为快代谢组占49.09%(27/55),中等代谢组占38.19%(21/55),慢代谢组占12.73%(7/55)。三组ADP抑制率比较,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存在关联,快代谢型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疗效好于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慢代谢型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疗效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入住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并留取基因血标本、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Taqman探针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果所研究人群的氯比格雷抵抗的比例为59%,CYP2C19*2突变株与氯比格雷抵抗有强相关性(P=0.006),而且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与氯比格雷抵抗有相关性。结论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的患者在抗血栓治疗时发生氯比格雷抵抗的风险更大,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及CRP、AST增高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CR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