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杆菌产VT 菌株(VTEC)现已认为对人类是重要病原,这些VTEC 与出血性结肠炎(HC)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有关。HC 和HUS 是严重的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可影响到两性各年龄组。而HUS 在幼儿中更常见,是儿童肾衰的唯一  相似文献   

2.
产ESBLs、ESBLs+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三代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引起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b)、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ESBLs+AmpC酶等一系列耐药菌株的产生,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为更好地了解我院临床分离菌株中产ES-BLs、ESBLs+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对138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ESBLs+AmpC酶测定及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得肤疾洗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临床妇科常见致病菌为受试菌,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观察健得肤疾洗剂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健得肤疾洗剂的MIC和MBC分别为白色念珠菌为1.56%和12.5%(本文浓度单位均为ml/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12%和6.25%,铜绿假单孢菌为12.5%和25%,大肠杆菌均为25%,沙门氏菌为12.5%和25%。结论:健得肤疾洗剂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为代表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开始应用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但随之而来的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也始料未及.国内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地区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已经达到或超过50%[1-3],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药物之间交叉耐药严重.外排泵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利用利舍平对外排泵的抑制,我们进行了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逆转实验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种中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黄汤、大黄、小檗碱对抗庆大霉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耐药性逆转作用。方法用二倍稀释法在96孔板中测定三黄汤、大黄、小檗碱对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浓度;检测三种中药和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效果;将大肠杆菌耐药株分别在三种中药中连续传代后检测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变化,计算耐药性逆转倍数。结果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质控菌株和耐药株的EC50分别为3.5mg/ml和50mg/ml,三黄汤、大黄、小檗碱对大肠杆菌质控菌株和耐药株的EC50差别不显著;中药和庆大霉素联用与单用相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提高不显著;在中药中连续传代后,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均有提高,在三黄汤中传代后提高尤为显著,耐药性逆转倍数为2.57。结论将大肠杆菌在三黄汤中连续传代可逆转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加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逆转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加温逆转肿瘤细胞株KBV200 多药耐药性及与诱导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四唑蓝快速比色法(MTT法) 检测细胞存活率;用形态学( 光镜、电镜观察) ;生化学(DNA 末端转移标记法,TUNEL法) 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加温42 ℃,1 h 可明显降低KBV200 细胞存活率,提高长春新碱细胞毒性作用;单加VCR 细胞存活率为(90 .70 ±8.78) % ,加VCR 加温为(57 .40±21 .55)% ,P< 0 .002。加温与细胞分化剂CDA- Ⅱ合用,有明显协同逆转作用。CDA- Ⅱ与VCR合用细胞存活率为(59 .24 ±30.80)% ,加温与CDA- Ⅱ及VCR 合用为(15 .32 ±2 .68)% ,P< 0.05。42 ℃或43 ℃处理1,24 h 后即可观察到明显细胞凋亡。43 ℃1 h 处理诱导作用更强。结论 加温可明显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及诱导细胞凋亡。加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在加温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小檗碱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体外抗菌活性和耐药性逆转能力,为小檗碱用于治疗C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中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17年1-12月分离的CRPA临床分离株,采用二倍肉汤稀释法检测CRPA对小檗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估小檗碱抑菌活性;棋盘法检测小檗碱与哌拉西林等5种抗菌药物的协同抑菌活性;K-B法检测CRPA经小檗碱逆转前后抑菌圈变化,评估小檗碱的耐药性逆转能力。结果 79株CRPA临床分离株对小檗碱的MIC为(1.67±0.55)mg/mL;经小檗碱逆转前后,CRPA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多黏菌素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对CRPA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可逆转CRPA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活体探讨腺病毒介导的p53逆转结肠癌对5-氟尿嘧啶(5-FU)耐药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对5-FU耐药的人类结肠癌SW480/5-FU荷瘤裸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5-FU治疗组、r Ad/p53治疗组和r Ad/p53+5-FU治疗组,各25只。各组于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168 h分别随机取5只荷瘤鼠,腹腔注射过量水合氯醛处死,即切下肿瘤检测肿瘤组织的癌细胞凋亡和肿瘤的p53、PKC、P-gp、MRP1蛋白表达。用方差分析与SNK检验比较各组的癌细胞凋亡、各蛋白表达量,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FU组不同时间点裸鼠肿瘤细胞凋亡范围、p53蛋白表达、PKC、P-gp、MRP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差别没统计意义(P>0.05)。r Ad/p53+5-FU组细胞凋亡(0.33±0.03~0.62±0.07)明显高于对照组(0.24±0.04~0.29±0.02)、5-FU组(0.27±0.03~0.31±0.02)与r Ad/p53组(0.29±0.02~0.46±0.06)(P<0.05);r Ad/p53组肿瘤凋亡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8 h以后明显高于5-FU组(P<0.05)。r Ad/p53和r Ad/p53+5-FU组随时间增加p53蛋白表达明显逐渐增加,120 h达峰值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p53+5-FU组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r Ad/p53(P<0.05)。r Ad/p53+5-FU组在不同观察时间点PKC、P-gp、MRP1蛋白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P-gp、MRP1的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5-FU组(P<0.05);48 h后PKC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5-FU组、r Ad/p53组(P<0.05)。r Ad/p53组治疗48 h后,P-gp、MRP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FU组(P<0.05);120 h后PKC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5-FU组(P<0.05)。结论 r Ad/p53携带的外源野生型p53基因能降低活体耐药的结肠癌细胞的PKC、P-gp、MRP1等耐药基因蛋白表达,同时促进癌细胞凋亡而逆转癌细胞对5-FU的抗性;5-FU也可增加外源野生型p53的表达产生两者的协同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检测E.coli O157:H7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LAMP)。方法选取E.coli 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LAMP引物,优化建立LAMP检测体系。并用该体系和国标法对76份人工污染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所建立的E.coli O157:H7 LAMP体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该体系对9属13种41株菌进行检测,结果只有E.coli O157:H7的扩增产物电泳结果为阶梯状条带,非E.coli O157:H7均未产生扩增产物,灵敏性为2.7×101CFU/mL。样品及培养基对反应体系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对76份样品进行了检测,E.coli O157:H7 LAMP检测方法与国标法的总符合率为96.1%,2h内即可完成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coli O157:H7的LAMP法不但解决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高要求问题,而且检测方法简便、快捷,非常便于基层实验室和现场检测使用。  相似文献   

10.
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体外扩增脐血干/祖细胞用于成人脐血移植的可能性。方法 从10份新鲜的脐血标本中纯化的CD34^+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FBS)的IMDM培养基的悬 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由SCF、Flt-3Ligand(FL)与IL-1β、IL-3、IL-6、G-CSF、Epo(合称136GE)组成的3组细胞因子(A组:136GE+FL;B组:SCF+136GE;C组:FL+SCF+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双纸片扩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铜绿假单胞菌,掌握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药敏试验用(K-B)扩散法,采用NCCLS推荐的双纸片确认法检测ESBLs。结果:6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5株产生ESBLs,检出率22.02%。结论:双纸片扩散法能够用于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株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极强,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抗菌活性较强并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中草药,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赤芍、青黛、五倍子、野菊花、鱼腥草、小檗碱等6种临床常用抗菌中草药为研究对象,煎煮法制备提取液后,采用2倍稀释法观察6种中草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抑菌效果;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中草药对多重耐药菌及原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两者抑菌圈差值,评估中草药逆转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的效果。结果 6种中草药对MDR-AB与MDR-PA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五倍子、鱼腥草、野菊花、赤芍、青黛、小檗碱,五倍子对MDR-AB与MDRPA抑菌效价为512~1 024,抑菌作用最强;五倍子与小檗碱对MDR-AB与MDR-PA的敏感性在逆转前后的抑菌圈直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逆转前后抑菌圈直径均值的差值小于3mm。结论赤芍、青黛、五倍子、野菊花、鱼腥草、小檗碱对MDR-AB与MDR-PA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五倍子抑菌作用最强;五倍子与小檗碱对MDR-AB与MDR-PA的耐药性有一定程度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疣毒净”洗液在体外对HPV的影响,以阐明其治疗机理。方法:从临床切除的CA标本中提取HPV,加入中药“疣毒净”后,提取HPV-DNA,用FQ-PCR法测定其病毒含量。结果:含HPV的试管加入“疣毒净”后,经3次反复测试,24h即不能测出HPV,而对照管及非相关中药管均含同等浓度的HPV-DNA拷贝。结论:“疣毒净”具有明确的杀灭HPV的作用,这可能是它治疗CA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多药耐药基因mdr 1产物P 糖蛋白 (P gp)过度表达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白血病细胞耐药机制及逆转方法 ,我们建立了高三尖杉酯碱 (HHT)耐药细胞株 ,并观察了其P gp的表达及环孢菌素A (CsA)和维拉帕米 (Ver)在逆转耐药中并用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 药品 HHT (Sigma公司 )、柔红霉素 (DNR ,法玛西亚普强公司 )、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 ,法玛西亚普强公司 )和阿糖胞苷(Ara C ,Pharmacia&Upjohn公司 )、长春新碱 (VCR ,上海华联制药公司 )、足叶乙甙 (Vp16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相似文献   

16.
杨敬芳  王鑫  王铭超 《临床荟萃》2001,16(20):W002-W002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在抗生素压力选择下 ,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β lactamaseESBLs)的细菌有增加趋势 ,由此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1] 。肺炎克雷伯菌为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能产生多重耐药 ,对所有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等药物治疗无效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故常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尤其对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病死率较高。本研究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ESBLs ,同时利用K B纸片法对ESBLs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BEL- 74 0 2 /ADM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机制。方法 通过MTT法测定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BEL -74 0 2 /ADM耐药性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P- 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R)、谷胱甘肽转移酶(GSH/GST)的表达。结果 热化疗使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BEL- 74 0 2 /ADM耐药性降低;P -gp、MRP和GSH/GST的表达均有所下降。结论 热化疗具有逆转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BEL -74 0 2 /ADM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体外实验验证17种常用止血中草药的促凝血作用,结果表明茜草、灶心土对凝血三阶段均有促进作用;大小蓟、当归、赤石脂对凝血第一阶段有促进作用;白茅根、当归、赤石脂可加速第二阶段;白芨、当归加速第三阶段;白芨、灶心土有微弱抑制纤溶作用;灶心土、赤石脂、白芨稍有增强血小板第3因子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机制。方法 通过MTT法测定热化疗对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ADM浓度变化。结果 热化疗使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降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提高。结论 热化疗具有逆转多药耐药人肝癌细胞系HepG2/ADM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