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在预防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160例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01例利用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灌注能全力施行肠内营养(EN组),59例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 EN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 肠内营养能有效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42例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均逐渐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胰腺炎内科治疗期间,尽快由肠外营养过渡为肠内营养,对改善胰腺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娜  周玲  王智玲  周亚东 《吉林医学》2014,(7):1556-1558
目的:总结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8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早期经鼻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结果:8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早期经鼻肠内营养支持均获得成功,无吻合口瘘的发生。结论: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综合护理是肠内营养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措施.方法:总结分析临床收治的70例烧伤后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结果:5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后,复合伤9例,其余51例均康复.结论:抗休克治疗,药物预防,肠内营养是防治应激性溃疡的主要措施,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63例危重患者按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87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76例),分别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于营养支持后7d对比两组患者SUB的发生率。结果EN组患者SUB发生率为13%,PN组为26%,两组SUB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对SUB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总结肠内营养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6例颅脑损伤患者(颅底骨折除外),通过置胃管,采用重力持续滴注法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36例颅脑损伤患者无1例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误吸现象;发生应激性溃疡3例(8.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在应用鼻胃管引流治疗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同时应用鼻肠管早期恢复患者肠内营养的经验。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名出现应激性溃疡患者行鼻胃管引流及同时置鼻肠管,第2天行胸腹部X线检查确认鼻肠管位置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同时监测胃残量。结果 30例患者在鼻胃管引流治疗同时均一次性鼻肠管置管成功,置管后次日恢复早期肠内营养。结论鼻胃管与鼻肠管在伴应激性溃疡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联合应用是治疗应激性溃疡同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并对这类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对10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组(52例)和延迟肠内营养组(55例),分别对每例患者的胃液及粪便进行不同时间的潜血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延迟肠内营养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分别为6/52和19/55(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建立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18例病人,其中14例行PEG胃肠营养,4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18例共行PEG,PEG加PEJ4例次,其中PEG16例次(2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4例次,手术成功率100%,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8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应激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肠内营养组及联合治疗组各10只,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接受不同营养支持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化等方法测定大鼠血浆炎症因子、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下丘脑TNF-α及CRF蛋白表达、下丘脑及结肠VIP含量等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大鼠的血浆IL-6、IFN-γ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大鼠,IL-10、IL-2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面积百分比大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下丘脑TNF-α及CRF蛋白表达量小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的下丘脑及结肠VIP染色指数低于肠内营养组大鼠(P<0.05)。结论:应激大鼠采用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黏附素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全身炎症状态,优化下丘脑及结肠的应激相关因子蛋白表达,通过维持肠道局部及全身的稳态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对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7例患者术后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67例行全静脉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营养状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早期肠内营养肠内不增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安全的,与肠外营养具有相同的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胃肠道不适等并发症增高,但胸部并发症减少,并未增加严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33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结果:本组3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患者营养状况较应用前明显示改善,肝肾功能及血糖无明显示变化。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增进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总结3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体会。护理重点包括做好肠内营养管的固定,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严格掌握营养液的输入量、输入方法、速度,保持管道的通畅,严密观察消化道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水电解质状况,重视心理护理。做好肠内营养护理是促进患者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8,(3):276-277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应用复尔凯鼻肠营养管和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74例行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复尔凯鼻肠营养管肠内营养,37例)和常规组(普通胃管肠内营养,37例),两组患者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咽喉不适、导管滑脱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胃切除术后采用复尔凯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相对胃管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引起ICU患者鼻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128例行鼻饲肠内营养患者的粪便情况,结合患者病情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鼻饲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病人的自身状况、营养液供给技术、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 应根据病人发生腹泻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3例,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44例.常规治疗组早期给予全胃肠外营养,5~7 d后再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组颅脑损伤后12~24 h内即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及胃内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液pH值在入院1~2 d时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3~7 d及8~14 d观察组胃液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预防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使应激状态下的肠道获得最佳营养支持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能力 ,维持肠道免疫功能。本文 43例脑出血患者经鼻胃置管 ,给予早期肠内营养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危重病例 ,观察组 43例 ,男 33例 ,女 10例 ,年龄 48~ 81岁 ;对照组 2 8例 ,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45~ 84岁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 ,入院后经鼻胃置管。观察组于发病后 2 4h肠内营养 ,对照组发病后 72h肠内营养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无消化道出血征象。营养成分 选用能全素。主要组成为葡萄糖、麦芽糖糊精、酪蛋白、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患者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纳入试验组,进行集束化干预策略:充分的风险评估,适当的肢体约束,妥善有效固定,加强沟通,适度的镇静镇痛,规范的护理操作与流程,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将同科室采用常规肠内营养管道护理方法的80例肠内营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3.75%,对照组为15.0%,试验组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明显降低肠内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空肠造瘘营养管及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计算机随机方式将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实验组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观察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白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及白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