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三维影像融合技术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意义。方法 入选6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arto组(32例)和Carto-Merge组(34例),分别在单独Carto三维标测和Carto-Merge融合CT影像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附加行左房顶部、二尖瓣峡部线和右房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消融终点为环肺静脉彻底隔离,消融线双向阻滞,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成功率和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构成比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②Carto-Merge组肺静脉即时隔离率高于Carto组,平均手术操作、射频消融、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arto组(P<0.05);③随访完成后,两组射频消融成功率、复发房性心律失常构成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维电解剖标测合并CT影像融合在保证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X线曝光,尤其对初期开展房颤消融工作度过学习曲线大有帮助,值得临床射频电生理手术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50例在Carto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结果和体会.方法 46例阵发性和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行肺静脉造影了解其形态,围绕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口线性消融,对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1~2 d有房颤复发,l例自行转复,3例静脉用胺碘酮转复.术后1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出现顽固性呃逆,3例出现颈部血肿.随访6~12(8.5 ±3.8)个月,37例患者未发生有症状的房颤,13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1例患者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 环肺静脉线性电隔离治疗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性,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Carto系统指导下左房电解剖隔离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 3例阵发性和 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进行左房线性消融。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 ,并标识出肺静脉和二尖瓣环 ,在距肺静脉口外 1~ 2cm处进行绕左右肺静脉和左房峡部的环状线性隔离消融 ,后 2例增加一条左房后壁的消融线 ,消融的终点为 :①环状隔离区内的双极电压≤ 0 .1mV ,②跨消融线相邻两点的传导时间延迟 30ms以上。结果 :整个手术时间为 2 2 9± 18min ,X线曝光时间为 2 5± 3min。消融线环绕的左房面积占整个被标测左房面积的 36 %± 3.2 % ,消融线环绕的左房区域内的电压较消融前明显降低 ,绕消融线以外的部分心房组织的电压亦降低。 3例阵发性房颤有 2例在术后 1~ 2天有房颤发作 ,1例持续性房颤于术后 1周转为持续性心房扑动 ,3周时电复律为窦性心律 ,术中和术后随访期内无并发症发生 ,5例在 5 .3± 1.85个月的随访中无有症状的房颤发作。结论 :左房线性电隔离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深化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Hmssaguerre等首先发现肺静脉内的电活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并创造了点消融的术式;从此,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就成为最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方法,也成为心律失常领域内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2000年,Pappone等报道了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进一步推动了经导管消融房颤的发展。现在,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电生理机制和右房峡部消融对房颤的影响。方法 1 995年 6月~ 1 999年 6月 ,1 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 ,男性 8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6± 9)岁 ,病程 (7± 4)年 ,消融前 3个月平均每月发作 6次至每日数十次不等 ,发作时均有明显症状 ;对照组 1 5例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男性 5例 ,女性 1 0例 ,年龄 (5 7± 6 )岁。电生理检查及消融 ,房颤组和对照组均测量房室结正向和逆向传导文氏点 (Wenckebach point)。程序电刺激诱发房颤 ;在右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 房颤组房室结正、逆向文氏点分别为 (34 0± 38) m s和 (6 1 8± 75 ) ms,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 ;对照组正、逆向文氏点分别为 (34 5± 5 2 ) ms和 (338± 48) m s,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两组间正、逆向文氏点离散度差异 (正、逆向文氏点之差 )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房颤组可用短阵快速刺激 (burst)诱发房颤 ,9例房颤由心房扑动 (房扑 )蜕变而成 ,7例消融后即刻成功 ,随防 3个月~4年 ,3例无房颤复发 ,1例随访时间最长达 3年 6个月 ;其余病例房颤发作频度较术前减少 70 %~95 %。结论 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右房内与房扑一样存在大折返环 ,这些患者房颤由房扑蜕变而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3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6例)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术前准备、标测及消融方法 、手术结果 、术后治疗和随访.结果 消融终点为Lagso标测的所有肺静脉均达到完全电学隔离,若消融结束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39例患者共完成78条环形消融线,肺静脉完全电学隔离率为93.6%(73/78).手术操作时间为(245±56)min、X线曝光时间为(46±15)min.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33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6例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其中3例心房颤动复发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后无发作.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84.6%(33/39).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使肺静脉电活动与心房电活动分离,介绍这一手术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4月至11月,共收治2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5~67(48·5±11·4)岁,房颤病史0·5~13·0(4·3±3·3)年。3例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直径为31~46(37·5±4·6)MM。所有患者在建立ENSITE-NAVX左心房几何构型后,于肺静脉开口外0·5~1·0CM处设置环右侧肺静脉和左侧肺静脉的环状消融线径。盐水灌注导管沿拟定消融线逐点消融,完成右侧消融环线至LASSO电极上肺静脉电位消失;再完成左侧消融环线至肺静脉电位消失。术后服用普罗帕酮450MG/D、培哚普利4MG/D,共3个月。结果22例患者,除1例术中因心包填塞未达消融终点外,余21例均达到消融终点;其中3例于房颤节律时消融,余18例于窦性节律下消融。手术时间5·0~10·0(6·6±1·3)H,X线时间为30~84(56·1±18·0)MIN。随访3~11(5·3±2·7)个月,10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HOLTER示偶见房性早搏。2例经再次手术后未再有房颤发作。3例术后1个月内有阵发性房颤发作,但1个月后未再有发作。2例术后仍有心悸症状,但无房颤发作,HOLTER示频繁房性早搏,少数组成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仍有房颤发作;1例患者房颤发作更趋频繁。术中共2例发生心包填塞。本研究组总成功率为81%。结论ENSITE-NAVX和双LASSO指导下的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较高成功率,其长期结果有待于更多病例的积累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用磁导航(remote magnetic navigation, RMN)导管和联合环形标测电极(circular mapping catheter, CMC)在RMN指导下行心房颤动(房颤)消融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手术相关参数。方法:入选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期间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RMN导管法(RMN组)和联合Lasso法(CMC组)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pulmonary vein antrum isolation, PVAI)。主要研究终点为急性双侧PVAI成功率和空白期后手术成功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手术相关参数,包括X线暴露时间、消融时间、左心房操作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均采用联合Lasso法。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RMN组和CMC组急性PVAI成功率分别为97.3%和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MN组相比,CMC组X线暴露时间明显延长[(6.4±1.5) min比(8.8±1.5) min,P0.05)。术后平均随访(9.7±4.4)个月,2组房颤消融成功率RMN组比CMC组为76.7%比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MN指导的阵发性房颤行PVAI时,RMN法和联合Lasso法均安全、有效;同时,RMN法有助于减少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0.
荣冰  黎莉  郑兆通  张薇  岳欣  朱清  钟敬泉 《山东医药》2008,48(48):33-35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以环肺静脉口电隔离术(CPVA)为核心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2例房颤患者均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CPVA,其中辅助行碎裂电位消融6例,上腔静脉消融术2例,三尖瓣峡部、二尖瓣峡部及冠状窦内消融各1例。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不再被诱发,6例慢性房颤中术中房颤终止2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4例;手术操作时间(119&#177;37)min,X线透视时间(25&#177;12)min;随访(9&#177;5)个月成功率为90.6%。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单根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以CPVA为核心,其他消融方法为辅的房颤消融策略安全有效,可提高消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时,Carto3系统的使用经验。方法 6例PAF患者,其中男4例(66.7%),年龄52.2±9.6岁,有PAF病史31.3±17.6个月。房间隔穿刺后行选择性肺静脉(PV)造影,在窦性心律(SR)或AF发作时使用Carto3系统快速解剖标测(FAM)重建左房(LA)三维解剖图。对应造影结果,在LA解剖图上标出PV口部,行CPVI,必要时对其消融环上裂隙行点消融。以SR下同侧PV电位(PVP)消失为消融终点。结果消融手术时有1例为SR(16.7%),余5例为AF。选择性PV造影后,未见异常PV。6例患者均行FAM建模,1例以环状电极导管(Lasso)建模,3例以消融导管(MAP)建模,2例以Lasso和MAP混合建模,建模时间12.8±3.3 min,X线曝光时间6.5±1.0 min。并且手术例数增加,建模时间和曝光时间均有减少趋势。手术过程中,1例心律始终为SR,隔离PVs后PVP消失;余5例AF发作者,有2例隔离左侧PV后转为SR,另有2例继续隔离右PVs后转为SR,仍有1例始终为AF心律,后给予电复律转为SR。5例AF发作者中2例,隔离同侧PV后,PVP延迟传导,通过可视化Lasso导管定位在裂隙处点消融成功隔离PVP。手术总时间为128.3±20.4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37.8±17.8 min。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8.3±3.4天,患者均维持SR。结论①PAF可以通过在Carto3系统指导下CPVI术治愈;②Carto3系统FAM功能可以迅速重建LA三维解剖结构,随着例数增加,建模用时和曝光时间趋于减少;③Carto3系统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以提供精准的电极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rto 3系统指导下,其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效性及优势性所在;方法利用Carto 3系统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模型,在Carto 3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结果在本研究中,6例患者采用Lasso导管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房模型,20例患者采用消融电极(MAP)重建左房模型。左房建模时间为12.8±3.3分钟,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可建立媲美CT的高精度解剖模型,CARTO 3系统的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提供心腔内精确的电极位置,保证导管可及时准确的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Carto系统构建肺静脉及左房三维电解剖图,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结果 5例阵发性房颤中,4例即刻转复窦律,1例在随访2个月时转复窦律.结论 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期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报告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期体会和结果。方法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50例,持续性房颤6例)入选,平均年龄(50.6±9.6)岁。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围绕左和右侧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左心房,另外二条消融线分别连接左、右环状消融线以及左环状消融线至二尖瓣环。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3个月。结果55例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其中53例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3±56)min和(35±11)min。术中14例患者为房颤心律,其中8例(57.1%)消融过程中恢复窦性心律;20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现象。随访时间>3个月(7.3±3.4)个月的41例,其中无房颤发作者25例(包括2例仍服用胺碘酮,61.0%),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者11例(26.8%),无效者5例。无1例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纯解剖方式的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是安全可行的。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改变房颤的心房基质和去迷走神经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阵发性房颤患者33例,Carto系统下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术后1、3、6、12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容积指标、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及E波速度峰值(VE),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3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1年治愈率82%。左房前后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增大[(44±4)mm vs. (41±3)mm,P<0.01],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时左房前后径较术前有显著减小[(40±3)mm vs. (41±3)mm,P<0.05]。与左心房辅助泵功能相关的左心房最小容积,术后1个月显著增大,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总排空分数显著降低(P<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VA术后均低于术前(P<0.05,P<0.01),而VE/VA术后1个月显著上升(P<0.05,P<0.01),但在随后的随访中与术前无显著差异。 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近期左房前后径增大,辅助泵功能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年左房结构可部分逆重构。  相似文献   

16.
环肺静脉与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和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后长期随访的成功率,探讨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路线和终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PAF患者141例,分为两组。第1组:单纯环肺静脉消融,在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和单环状标测电极(LASSO电极)指导下行同侧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至左心房-肺静脉电活动双向传导阻滞;第2组:复合消融,即在环肺静脉消融后,常规进行心房高频刺激,根据术中是否有自发或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而选择右心房峡部、左心房峡部、左心房顶部、冠状窦左心房心内膜面、左心耳部、碎裂电位、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或上腔静脉隔离等附加消融方式。比较两组的消融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第1组消融过程中6例出现自发的持续房性心动过速(auricular tachycardia,AT)转为复合消融。结果按照实际治疗原则进行分析,即第1组64例,第2组7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X-线曝光时间较第1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8±14.2)min vs.(33.1±10.7)min,P=0.002]。随访(39.2±5.2)个月,两组单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15/64)vs.26.0%(20/77),P=0.729]。第1组5例AT和4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及2例PAF治疗成功;第2组6例AT和6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和3例PAF治疗成功。两组两次或三次消融后总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56/64)vs.84.4%(65/77),P=0.603)。结论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成功率高;环肺静脉消融与复合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效果相似,但X-线曝光时间相对较短,损伤较小;对于复发的患者,寻找肺静脉以外的靶点可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抑郁与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04年至2008年98例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抑郁情况的评估,并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出现房颤症状及心电检查阳性结果判断为复发。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16±13.22)岁,术后随访(14.7±...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CPVA)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consists of creating extensive lesions in the left atrium (LA).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changes in LA contractility after ab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rocedure outcome.
Methods and Results: A series of 9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before and 4–6 months after CPVA. Only patients in sinus rhythm during both imaging acquisi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o measure LA end-diastolic (LAmax) and LA end-systolic (LAmin) volumes. Fifty-five patients were finally analyzed (41 men, 52 ± 11 years, 74% paroxysmal AF).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12 ± 7 months and after 1.2 ± 0.3 ablation procedures, 38 patients (69%) were arrhythmia-free (group I), and the remaining 17 patients had recurrences (group II).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mean LAmax volume in both groups, whereas mean LAmin volume only decreased in group I. Mean LA ejection fraction (EF) was preserved after CPVA in group I (40 ± 11% vs 38 ± 10%; P = 0.27) but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recurrences (37 ± 10% vs 27 ± 10%; P < 0.001). In fact, LA EF remained stable or increased in 68% of patients without arrhythmia recurrences.
Conclusions: LAmax volume reduction following CPVA occurs regardles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procedure, whereas mean LAmin volume only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s. LA EF was preserved or even increased in most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CPV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作肺静脉造影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3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无肺静脉造影组(n=18)和肺静脉造影组(n=16),无肺静脉造影组不作肺静脉造影,余步骤与肺静脉造影组相同,两组均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再分别行左、右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为肺静脉与心房完全电隔离。结果无肺静脉造影组消融术时间[(92.78±19.46)minvs.(106.44±20.18)min,P0.05]及X-线曝光时间[(11.47±4.32)minvs.(16.06±8.72)min,P0.05]少于肺静脉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心房三维重建时间[(6.22±2.65)minvs.(6.31±3.00)min,P0.05]、左、右侧环肺静脉消融时间[(21.61±7.66)minvs.(20.50±8.09)min,P0.05;(17.33±10.22)minvs.(17.48±7.86)min,P0.05]及即刻消融成功率[100%(18/18)vs.100%(16/1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作肺静脉造影,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房颤消融治疗,可达到相同消融效果,可节省消融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步骤、耗材和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