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是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在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阐述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以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从地质遗迹景观品质与开发条件两方面选取了4个评价因子,20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采用改进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价值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应地质遗迹景观等级划分标准,得出盐津县有6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7个省级以下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文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式也为其他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地质环境数据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地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及辅助决策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布集成、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建设模式,进而设计平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及内、外接口,并构建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逻辑上分为5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功能层、服务层和用户层;其功能体系包括分布式地质环境数据集成系统、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基础支撑系统、地质环境智能感知系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和地质环境一张图服务系统;平台五大系统在统一的集成框架...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建立了略阳县空间数据库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 型;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岩土体结构类型、地下水位、植被发育情况、月平均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 强度等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值,应用评价模型对略阳县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把略阳县地 质环境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质量级别。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宁市区域地质、岩土性状、地质灾害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等5方面为准则层建立分析模型;在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开发拟建区的地质环境适宜程度.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适宜性可划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0%、30%、40%和10%.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测结果,选择了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NN与GIS耦合技术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中新生态城东部及南部综合片区一带地质环境适宜性相对较高,北部综合片区和东北部综合片区地质环境适宜性相对较低,生态核一带地质环境适宜性相最低,需要采取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土壤修复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述了宝鸡城市地质环境状况以及目前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斜坡稳定性、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采用环境系统要素综合定量法对宝鸡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工具,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展望了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工具,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展望了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冯家山灌区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家山灌区是陕西省渭北黄土台源大型灌区之一,在灌溉过程中,由于片面提高地表水利用率而忽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加之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在灌区诱发了一些生态环境负效应。在分析灌区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GIS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集成,对灌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针对不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探讨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矿业开发对大气环境、水文系统、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引起的地质灾害,根据矿山地质环 境质量评价,提出保护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少污染,采用先进治理技术修 复环境污染,走绿色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从旅游资源、地质遗迹和国家建设地质公园的标准等方面,论证了华山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指出建立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可扩展华山旅游景观内涵,提升华山旅游活动的科技含量和风景区经济效益,保护华山地质遗迹和改善旅游环境。分析认为华山完全具备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条件,应尽快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客观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梳理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指出现行红线指标主要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难以契合当地水资源特性和水利发展趋势的不足。从区域特征出发,着眼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提出基于水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和工程供水能力等水资源承载潜力因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基于水桶理论,以云南省丽江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考虑水量、水质两方面因素的红线指标与提出的潜力指标两套评价体系评估丽江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全面考虑各要素的评价结果,验证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水资源红线指标在行政区域内的划分主要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红线指标向古城区的倾斜致使经济发展较弱的其他区域用水指标分配较少,更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用水指标在水资源分区上划分的缺失不利于水资源综合管理。考虑了水资源禀赋条件和供水工程潜力指标的评价结果更符合丽江市的现状,即丽江市水资源条件较好,但水利工程配套不足,难以有效调配区域水资源,存在工程性缺水,此为中国西南高原地区的普遍性问题。结合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成因,提出丽江市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秦岭北麓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选取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以及破坏治理现状为中间变量层,各变量层分别包括微地貌、水文地质、地层岩性,崩塌灾害、泥石流灾害,弃渣压占现状、土地复垦现状和灾害防治现状等影响指标层,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地与台塬交接的山麓地带地层岩性较差、崩塌灾害严重,东部202省道沿线地区废渣占压问题严重、泥石流灾害发育。矿山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多为中和差,且202省道沿线的环境条件尤为恶劣,这一评价结果与秦岭北麓的现场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可为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背景下的川江流域泥沙与河床演变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川江流域历史地震是影响川江流域沙量与河床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将进一步增加地震区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变川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趋势。汶川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有历史文献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灾害。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在地表富集了大规模的松散堆积体。地震严重损坏了近20年来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加剧了水土流失,较大地改变了流域坡面侵蚀条件和河流泥沙来源。综述了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地震与流域产沙,川江流域的泥沙量,地震与川江水系河床演变,地震次生灾害后的河流修复。并建议加强水利工程科学、地质科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的交叉融合,开展震区河流灾后修复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风光发电资源多尺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区域风光发电资源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评估方法。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中获取风速和光照强度再分析数据,并利用虚拟发电系统模型预处理为发电容量系数。综合考虑储量、波动性和互补性等资源属性,构建量化指标对区域风光发电资源进行分析,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挖掘区域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提取不同尺度上的风光波动性和互补性特征,评估风光互补发电对出力波动的平抑作用,并探究最佳的互补尺度。以枣庄市为例,对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算例分析表明:风光资源具有波动性和互补性,在最佳尺度上规划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有效平抑功率波动。  相似文献   

16.
TSP203预报胶州湾海底隧道f2-1含水断层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多组高陡倾角断层,因此隧道在通过海域段涌水断层时的安全便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隧道地震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作为近年来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较成熟的手段,具有预报距离长、对断层破碎带反映敏感、易于操作、对施工影响小等优势.文中作者应用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胶州湾海底隧道f2-1含水断层进行了探测,对TSP系统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深度偏移、反射层提取图、预报结果 2D视图显示与岩体物性图和预报结果3D视图等成果,从而判定了f2-1断层发育的规模与位置,从成果图中提取并统计了断层带内裂隙发育的数量、长度等参数,为超前预注浆加固提供了参数,并对开挖后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地质编录,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选址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从源头对饮用水源地实施有效保护,对河流型饮用水源地选址合理性进行科学评估,从法律制约、环境质量、水资源保障和环境风险角度,选择28个关键影响因子构建水源地选址评价体系.基于层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数学模型,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级影响因子的权重,并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依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区域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研究的现代化水平和实际操作效率,为区域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估的信息化提供参考.以宁夏西吉县为研究区,将先进的GIS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全面考虑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及构成危险性各因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确定了合理的黄土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盾构在极端地质环境中掘进时推进液压系统易遭受突变载荷的工程问题,提出盾构推进液压系统突变载荷顺应性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描述推进液压系统突变载荷顺应机理,分析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压力阀、管道及蓄能器4个关键因素对系统顺应性的影响规律.基于顺应指标形成面向特定地质环境的推进液压系统载荷顺应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2类现有典型推进液压系统在给定地质条件下的突变载荷顺应性.结果表明,比例调速阀系统较比例减压阀系统具有更好的突变载荷顺应效果,可将顺应性从1.08提高至1.27.顺应性指标及其评价方法为基于顺应性的推进液压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黄石市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但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于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不同要素及其光谱特征,以“分层分类”思想为指导,利用TM数据构建了大冶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信息分层提取和决策树分类提取流程与方法体系.首先分析遥感数据统计特征,采用植被(水体)指数法将植被(水体)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