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拉萨地区民居是在高原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式民居已逐步开始替代传统民居,其围护结构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有较大差异,与传统民居相比,新式民居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室内热环境方面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拉萨赤角林村传统民居和新式民居进行了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实测和计算机模拟,比较了2类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了新式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变化与特点,为该地区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对比研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概括传统民居在选址、室外环境、建筑形式与布局、构造和材料选择方面的生态技术经验,结合实际住宅建筑案例,对现在居住建筑模式进行优化设计,探讨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经验在现代居住建筑中运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鄂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中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CFD技术对传统民居空间设计和空间通风规律进行挖掘。首先,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传统民居建筑室内外风环境的特征,并且通过实际调研所测量的数据来对模拟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从而证明CFD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总结。然后对弯水和槽门住宅进行优化开窗设计,观察其通风性能的提升程度,并总结分析,希望能客观真实地揭示鄂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通风特点,并将这些传统经验和智慧进行继承和更新,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湘西地区乡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外围护结构形式的民居进行调研,初步发掘出当地乡土民居存在的传统节能技术及存在问题;针对室内热环境较差的传统木构民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不同被动式节能技术的适应性,最后基于正交实验设计,对多种被动式节能技术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最优化的被动式节能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民居既要保 护传统风貌,又要提高居住舒适度,才是传 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本文以重 庆市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 过实地调研,对典型民居平面功能及室内物 理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了调整功能布局和 更新围护结构的综合集成改造措施。此外, 本文用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改造前后室 内热环境,结果表明,改造后室内热环境 得到显著改善,冬季典型日主要居住空间平 均温度比改造前提高了1.18℃,夏季降低了 1.47℃。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具有不同特征,如何对其进行再生需结合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策略。本文从草原生态观内涵出发,对祁连山北麓牧民传统民居建筑技艺在建筑选址、资源利用、空间布局,建构方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通过甘肃肃南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研究提出西部山地草原地区传统建筑技艺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再生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寒冷地区传统民居由于气候特殊、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导致居住环境的节能水平不够。现以河北省西部山区传统村落民居节能改造为出发点,选取保定市阜平县顾家台村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汇总传统民居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以延续传统民居做法、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满足当代农民居住需求为前提,针对其围护结构、平面布局及采暖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改造策略,探索了提高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小堡传统民居普遍存在室内光环境差、居住质量低的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民居亟待改造。通过对当地典型三进院落民居展开测绘与夏季典型日室内光环境实测,结果显示所有房间的室内平均采光系数均低于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窗结构挡光严重、室内表面反射系数低,影响室内光环境。基于传统民居风貌保护和建筑结构改变最小化的视角,本文确定了适宜改造的影响因素,包括窗棂结构、窗洞口形式、不同室内表面反射比。应用Dialux模拟,探讨这些变量对天然采光分布的影响,为农村传统民居在经济条件制约下有组织地进行优化改造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传统民居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对其景观环境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并对景观改造前后彝族传统民居院落物理环境的实测和问卷调查,证明了在新民居改造和更新中景观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民居居住环境质量、节省能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建造现代可持续的居住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建筑理念和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以豫东商丘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民居木作、砖瓦作的营造技术特点,分析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朴素技术和经验。在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一方面,去粗取精,将技术和经验用于探索现代居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
唐玮 《住宅科技》2009,29(11):38-41
住区风环境设计对于创建生态节能住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风环境能够保证舒适健康的住区环境得以有效实现。结合常州"青枫壹号"项目规划设计,应用CFD技术模拟研究该住区风环境,理性评价规划设计对住区内的微气候空气流动情况的影响,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符学伍  徐新华 《山西建筑》2007,33(16):194-195
针对目前变风量系统的控制弱点,提出了变风量系统的送风静压优化控制方法。指出这一控制方案及控制程序在VAV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上进行测试,以评估它们的动态控制性能、节能及空气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3.
学生宿舍是高校校园的最小居住单元,其作用强大,承担着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等活动。由于缺乏对宿舍室内环境的重视,宿舍内部普遍存在通风不良的现象。以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宿舍的室内风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宿舍内实地调研,探索影响室内风环境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和改造方法,结合软件进行优化模拟,并对宿舍楼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探索,力图改善宿舍室内风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以后的学生宿舍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浅谈道路重建翻新工程中的路面冷再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磊 《山西建筑》2009,35(27):283-284
指出道路重建翻新工程中采用路面再生技术,施工速度快且能够节约建筑材料,有利于保护环境,根据国内外再生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介绍了路面再生技术的意义,几种常用的道路再生施工技术,并重点阐述现场冷再生技术的施工工艺和特点,以推广该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建筑和拆迁改造项目产生了巨量废弃物。如果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场址选择不当,就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为此,结合AHP-Entropy方法,利用GIS技术,使用整数规划建立建筑废弃物物流回收网络,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构建选址优化模型,确定了番禺区内最适宜建设消纳场的位置。综合考虑了与消纳场建设和运营有关的各项成本,确定了消纳场的理想数量和建议容量。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属于邻避型设施,因此建设时要考虑当地居民对建设消纳场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建筑废弃物物流管理链,以及为消纳场选址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理想风水格局村落的生态物理环境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营造方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经验与做法,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本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对理想风水格局村落的生态物理环境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理想风水选址模式下的村落的确具有优良的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受传统哲学思想支配,体现了传统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本文从阐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观念着手,分析了湖南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揭示了湖南传统民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中隐含的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最后指出了传统民居的生态环境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进斌  刘明光 《山西建筑》2009,35(26):281-282
指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可节约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同时有利于环保,开放交通快,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例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改性沥青路面上应用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原因,老龄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更为显著。本研究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生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并结合微气候模拟软件和其它常规设计软件进行东北住区的户外适老环境分析,并通过对特定居住区的实地采访、调研,搜集建成住区内人们对目前户外环境的意见与建议,研究东北住区适老景观环境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孙立新 《山西建筑》2006,32(1):33-34
介绍了绿色住宅的内涵,从能源、水、声光热环毙、废弃物及再生、共生等系统分别对绿色住宅的设计要求做了探讨,以满足人们追求的符合个性发展的生活居住空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