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不同入路手术的疗效,以期提高老年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CSM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n=80)与后路组(n=80)。前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的变化。结果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后路组明显缩短(P〈0.05);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后路组(P〈0.01)。2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CSM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可提高老年CS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及验证相关列线图(Nomogram)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术后是否发生心肺并发症分为观察组(n=77)与对照组(n=390)。比较两组术前的病历资料,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影响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高风险因素的最佳截断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模型,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对Nomogram模型进行准确度与区分度的验证。结果 年龄(≥7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麻醉时间(≥110 min)、术中失血量(≥200 ml)是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校正曲线提示模型准确度良好;决策曲线显示,此Nomogram模型可提供显著高于单个独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颈椎前路手术在骨科应用并得到普及。因为颈椎前路手术解剖复杂,相关许多重要的器官组织,患者大多是颈椎疾病或颈椎外伤,手术中和术后往往会出现并发症。为避免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骨科开展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以颈脊髓前方受压为主,因此颈椎前路减压被公认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院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锁钉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2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手术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的91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间盘组,同期完成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89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椎体组,术后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两组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C2-7Cobb角、C2-7SVA、T1倾斜角);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程度;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椎间盘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椎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椎体组,手术费用少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T1倾斜角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C2-7Cobb角大于椎体组,C2-7SVA、T1倾斜角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术后6个月,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椎间盘组均低于椎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更利于改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减轻疼痛程度,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颈椎功能迅速恢复,更利于缩减治疗费用,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颈椎前路手术已成为颈椎手术中的一种常用手术入路,虽然它被公认为相对安全和有效,但因手术所造成的并发症仍是术者和患者不小的挑战。了解这些并发症种类和处理方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种类及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一期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前路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骨化物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4个月,采用JOA评分,Nurick分级及X线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7.5±1.3)分提高到(15.8±0.7)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3.2±1.4)级改善到术后的(0.6±1.1)级(P<0.05);X线检查表明所有病例在术后3个月植骨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健  郑修军 《山东医药》2009,49(6):94-95
目的观察单纯局部引流治疗颈椎前路手术中硬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局部引流法治疗颈椎前路手术中硬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5例。结果均获得痊愈,无感染、假性囊肿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单纯局部引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颈椎前路术中硬膜撕裂所致脑脊液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Ramani  PS  Sharma  A  Jituri  S  董伟杰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6,(3):237-237
目的 评估前路内固定在颈椎和颈胸椎结核病人中重建脊柱、缓解疼痛、神经病学的复原和预防畸形的疗效。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作者神经和脊柱手术部门的61例经手术治疗的累及颈椎3到胸椎2的患者的连续病历资料。颈椎3~颈椎6的患者给予切除受累椎体及椎间盘并通过前路植入钛合金内固定物重建稳定性。累及颈椎7~胸椎2的患者采用经锁骨手术入路。结核化疗采用五联抗结核药物连用一年的方案。随访时间为24到84个月(平均38个月)。  相似文献   

10.
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老年急性颈椎过伸损伤中作用。方法 对35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组21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3例,后路减压术8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非手术组10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恢复按Frank分级。经过随访观察1.0~1.5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 尽管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属高危疾病人群,但如果能耐受手术,获得早期手术减压,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治疗下颈椎损伤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3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观察,相应椎间获得满意骨性融合,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前路钛网钛板复合固定可有效保证相应椎间的稳定性,配合术中合理的预见性措施,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和(或)脊髓供血障碍所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5%,是各型颈椎病中的最严重的类型,也是55岁以上人群中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1〕。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的特点,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本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钛质网笼植骨是以纯钛制作的圆柱形空心网笼作为支架,中心以减压之碎骨块作为充填以替代植骨块,再辅以前路带锁钢板固定,可减少传统颈椎前路手术中存在的弊端。近年来,这种旨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的颈前路方式正在临床日益广泛应用,该文就近年来钛质网笼植骨及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刘加元  桑锡光  司萌 《山东医药》2004,44(15):27-28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类型,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CSM的手术治疗一般采用颈前路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固定,或单纯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板切除减压术等。但对于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者,往往需要再次手术。2000年2月至2002年10月,我院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治疗CSM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多寻求手术治疗。颈椎前路手术因其直接接触椎间盘及后方骨赘对脊髓的压迫,常能达到彻底的减压效果,同时保证椎体良好的骨性融合,维持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已经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最常见手术方式。颈椎前路手术方式分为融合性手术与非融合性手术。融合性手术历来被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方式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类型分为:单纯植骨组,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组,钛网钛板内固定组,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体间零切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麻醉对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体感诱发电位(SEPs)、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方法行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180例,根据右美托咪定麻醉的不同剂量划分为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为0.8、0.6、0.4μg/kg,持续静脉滴注比较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SEPs及MEPs的变化情况。结果与T0时相比,三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均下降(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低剂量组的HR、MAP及BIS值均相对较高,部分时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SEPs波幅及潜伏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低剂量组的SEPs波幅及潜伏期均有所下降;三组患者术中SEPs、MEPs监测成功率及术中知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颈椎前路手术老年患者静脉输注0.4~0.6μg/kg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SEPs、MEPs的影响较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杨光远 《山东医药》2006,46(3):56-56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可为植骨提供有效固定,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1998~2001年,我们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AO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0~67岁,平均51.6岁。脊髓型颈椎病7例,颈椎椎体骨折、脱位伴截瘫6例(Frankel A级2例,B级1例,C级3例)。单节段融合7例,双节段融合6例。最高节段为C3,最低节段C7。均采用AO锁定型颈前路钢板行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评价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及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治疗老年连续双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ACCF治疗19例(ACCF组)和ACDF治疗23例(ACDF组),根据颈椎侧位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的变化,记录植入物下沉、移位等植入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根据随访MRI评估手术减压效果以及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两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2年,两组患者都获得100%植骨融合率,MRI检查显示手术减压效果相当,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ACCF组Cobb角为(19.95±1.35)°,ACDF组Cobb角为(22.78±2.02)°,两组差异显著(P0.05),ACCF组植入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明显高于ACDF组(0%,P0.05)。结论老年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两种颈前路减压手术都可以获得满意的脊髓减压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最终都能够获得骨性融合,而ACDF更趋合理,优势在于更利于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植入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局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9.
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卿 《山东医药》2008,48(48):35-35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术式,术中为清晰显露椎体前缘须将气管、食管拉向一侧,但常致呼吸、循环障碍。2000~2007年,我们对78例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于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一种特殊型的颈脊髓损伤,多见于老年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时机把握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临床医师主张早期手术治疗[1,2],其术式包括前路减压手术、后路减压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或广泛的后纵韧带骨化等,同时老年人手术耐受力下降,一般适宜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老年患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