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 D是只能与某些抗 -D发生凝集 ,或只能经抗球蛋白试验证明的 D抗原 [1 ]。笔者在对无偿献血者的 Rh血型检定中 ,发现 1例弱 D,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献血者 ,女 ,学生 ,汉族 ,首次参加无偿献血 ,ABO血型为 O型。血型血清学检查1 诊断试剂 抗 -D试剂 :A为德国 Biotest的抗 -D(单克隆 Ig M+Ig G) ,B为上海血液中心提供的抗 -D(单克隆 Ig M+Ig G) ,C为苏州大学提供的抗 -D(单克隆 ( Ig M+Ig G)。抗球蛋白试剂 (抗 -Ig G-C3d)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聚凝胺试剂由本室自配。2 血清学检查2 .1 献血者红细胞与抗 -D的反应见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例新的Rh血型弱D型个体的RHD等位基因及其红细胞D抗原表位。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C、c、E和e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认D抗原,并分析D抗原表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RHD基因,然后分析RHD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检测RHD杂合型。结果血清学显示该个例为D抗原弱表现型,Rh因子为D+C+c+E-e+,PCR-SSP检测RHD基因显示与正常Rh(D)阳性对照相同。RHD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第9外显子存在1 212C>A碱基突变,其余外显子序列则与正常RHD基因一致(GenBank EF103573),RHD合子型鉴定为RHD+/RHD-杂合型,提示该个体基因型为CDe/cde。红细胞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其具有基本完整D抗原表位。结论该个例为RHD1 212C>A碱基突变形成弱D72型。  相似文献   

3.
D抗原抗体与输血关系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临床上因Rh血型不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曾有报道,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D抗原存在弱D及部分D这些变异体,因而在临床输血中更为复杂.为了减少输血反应,正确检定RhD阴性个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1例弱D24型的血清学表型与分子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对1名常规RhD血型初筛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D抗原,并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其RhC、c、E、e抗原表型;采用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并作RHD基因全长编码区10个外显子序列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该个体存在有弱的D抗原,其他Rh血型抗原为ccEe;RHD合子型为D/d;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的测序结果显示编码区存在1 013 T>C的突变,证实该个体为弱D24型。结论中国人群中的弱D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DNA技术鉴定弱D15型。方法 根据文献和GenBank报道的基因序列 ,针对弱D15型基因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并引入一对内对照引物 ,建立简易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检测弱D15型 ,之后用于检测 10份Rh阴性、10份Rh阳性、10份Del样品和 1例弱D15型DNA样品。结果 除 1例弱D15型样品检测为阳性外 ,其余均为阴性 ,显示PCR特异性检测弱D15型基因。结论 PCR方法简便、快速 ,能准确鉴定弱D15型 ,可用于临床常规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机制,形成弱D的氨基酸替换主要位于胞内和跨膜区域,表现为抗原位点数减少,但抗原表位数目基本不变。形成部分D(partial D)的氨基酸变异主要位于胞外区域,表现为缺失一个或多个D抗原表位,这也是部分D易产生抗体的原因所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Rh血型系统弱D及部分D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Rh(D)变异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h(D)变异体的检测在临床Rh血型检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总结分析D变异体的研究进展及国内研究现状,为基因技术检测Rh(D)变异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本市献血者中筛查到的1例Del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分析造成其血清学表型的分子基础。方法 献血者EDTA抗凝血分离白膜层提取核酸用于基因分型和外显子编码序列分析,红细胞用于血清学检测,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做血清学分型,采用基因分型试剂盒做基因分型,通过测序分析基因编码的外显子多态性,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或类型。结果 血清学检测结果本例标本RhD表型为Del,RhCE表型为CCEe,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本例标本RHD编码基因外显子均为阳性,排除弱D15和RHD*DEL1[RHD(1227G>A)],RHD编码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在外显子编码序列的第28位发生点突变,为弱D61,基因型为RHD*01 W.61[RHD(28C>T)]。结论 在本市无偿献血者中发现1例弱D61。  相似文献   

9.
本站自1997年开始检测无偿献血者RhD血型,至2005年3月,107177名无偿献血者中检出Rh阴性258名,占0.24%,其中弱D9名,占Rh阴性献血者的3.5%,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初筛试剂抗-D(Ig M)(Baso公司);确证试剂抗-D1(IgG,991018,20011102,20040408);抗-D2(IgG Ig M,991117,BMK0207C,BMD0302D);木瓜酶/抗球蛋白,抗-C、-c、-E、-e;筛选细胞(Ⅰ、Ⅱ、Ⅲ),谱细胞(Ⅰ~Ⅹ)(上海血液中心)。1.2血型血清学方法盐水法、木瓜酶法、抗球蛋白法均严格按文献[1]方法要求操作。盐水法初筛结果为阴性后,同时用木瓜酶法、抗球蛋白法进一步确认。结…  相似文献   

10.
献血者弱D型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2000年1月~2005年2月对本中心247273名献血者进行了Rh阴性筛选及确认,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单克隆抗-D(Ig M、IgG、Ig M IgG类)、抗-C、-c、-E、-e血清、筛选细胞、抗球蛋白试剂、酶试剂(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聚凝胺(台湾BaSo公司),进口单克隆抗-D(Ig M IgG类)血清(美国I mmuncor公司、加拿大Dominion公司及荷兰Sanquin公司)。1.2微量法筛选96孔U型微量板中加入5μl抗-D,取适量献血者红细胞,或用STAR自动加样仪(瑞士Microlab)加样(30μIg M抗-D加30μl8%的红细胞盐水悬液),5~10min观察结果,并做阴阳性对照。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建。结果 2例样本仅检出365C>T突变,1例样本检出365C>T杂合突变和1 227G>A杂合突变。经D-screen中全部抗体检测的2例样本表现出与部分D表型中DVII相同的D抗原表位分布,另1例未经D-screen全部抗体检测的样本与DVII的D抗原表位分布类似。同源建模分析显示弱D型54的胞内S122L突变也可能影响D抗原胞外区的蛋白结构。结论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了弱D型54,并首次分析了该表型的D抗原表位组成。弱D型54具有部分D表型的特征,可能引起同种免疫。  相似文献   

12.
Rh 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具多态性的血型系统之一,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1]).D抗原(ISBT 004.001;RH1)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是Rh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相似文献   

14.
Rh血型系统DEL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红细胞Rh血型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多态性者.先后共发现了几十种Rh血型蛋白抗原,临床相关的抗原主要有D、C、c、E和e等5种.Rh血型具有较强的免疫源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过去的10多年里,Rh血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编码Rh蛋白的RHD和RHCE基因已被克隆、测序,很多Rh抗原的分子机理也已经明确,对D抗原的免疫原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RhD抗原变异体的血清学表型和基因型。方法收集贵阳市159名无偿献血者RhD盐水法初筛阴性的标本,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筛出部分D型和弱D型抗原,用乙醚吸收放散试验检出Del型抗原,并对Rh表型(C、c、E、e抗原)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RhD变异型D抗原外显子进行扩增和选择性测序以判定其确切型别。结果 159例RhD初筛阴性标本中检出RhD变异型53例(33.3%),包括Del1227GA、3GA 46例(28.9%)、部分D DVI typeШRHD-CE(3-6)-D 3例、弱D15 845 GA 3例、弱D24 1013TC 1例。Rh表型结果显示,ccee 65例、Ccee 79例、CCee 11例、ccEe和CcEe各2例。结论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RhD变异体的基因型呈现多态性,其中主要为Del型。  相似文献   

16.
吴争胜 《浙江临床医学》2013,(12):1911-1912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第二大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Rh 血型系统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1],因Rh血型不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曾有报道,Rh血型已普遍成为血型检验的常规项目。但由于Rh血型系统中D抗原存在弱D及D放散型等,因而在临床输血分型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任何献血者被检出是Rh弱D型后,应该当作Rh阳性看待,而任何受血者Rh弱D型都应被当成Rh阴性者看待。本科在1例急诊宫外孕产妇血型鉴定中发现弱D型并产生抗E抗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Rh弱D及Del样本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研究初筛为RhD(-)样本中弱D及Del的检测,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弱D,应用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吸收放散法检测Del。结果表明:在26200例献血者中,常规血清学初筛D(-)者56例(2.14%),其中经IAT实验确认为弱D型者5例,吸收放散试验确认Del型者9例,且与CE表型相关。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经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实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例血清学RHD弱阳性的患者进行RHD基因型检测。方法 采用盐水法以及抗人球蛋白法鉴定RHD血型,应用抗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CE表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该个体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为D变异型,RHCE表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上的第1227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同时,第3外显子上的第341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导致D抗原表达减弱。综上,该样本属RHD*weakDtype25/RHD*DEL1杂合型。结论 此D变异型个体为弱D25与DEL型杂合的病例,其血清学表现为D变异型,且未检索到中国人群相关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9.
RhD抗原在不同类型红细胞上表达的强度不一,从很强的D到弱D,最弱的是Del.弱D主要是由于RHD基因编码区发生点突变,引起编码的细胞内或RhD跨膜区的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红细胞上的D抗原位点数减少.RHD1227A等位基因是亚洲人群Del表型的重要遗传标记.本文就弱D及Del的分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初筛为Rh(D)阴性献血者中D变异体表型的分布。方法263份初筛为Rh(D)阴性的血样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筛选并确认弱D/部分D表型,然后用吸收放散试验从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的血样中筛选并确认Del表型,Rh因子用常规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共筛出弱D/部分D表型16份,其中RhCcee3份(18.75%)、RhCcEe1份(6.25%)和RhccEe12份(75.00%);吸收放散试验共筛出Del表型59份,其中RhCCee5份(8.47%)、RhCcee51份(86.44%)和RhCcEe3份(5.08%)。结论石家庄地区初筛为Rh(D)阴性献血者中,6.08%为弱D/部分D表型,22.43%为Del表型,且与RhCE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