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oll样受体2(TLR2)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LR2 mRNA在观察组中4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驱梅治疗后TRUST阴转者和30例正常人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PBMCs中TLR2 mRNA的表达水平(1.54±0.51)明显低于两对照组(2.49±0.86)和(2.45±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对照组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PBMCs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较驱梅治疗阴转者及正常人低,表明天然免疫异常可能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面Toll样受体2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初诊为梅毒的患者分别于驱梅治疗前及驱梅治疗结束后1年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其PBMC的TLR2+CD14+表达情况及TLR2+CD14+占CD14+细胞群的比例。并选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中CD14+TLR2+表达及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一期的初诊梅毒患者外周血PBMC的TLR2+CD14+阳性率低于二期初诊梅毒患者和隐性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固定组复诊时TLR2(MFI)表达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MFI)表达(P0.001),血清固定组的初诊和复诊者TLR2+CD14+细胞(%)均低于血清阴转组TLR2+CD14+细胞(%)(P0.05)。结论 TLR2+CD14+阳性细胞表达上调不够,其可能导致发生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p3在早期潜伏梅毒免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早期潜伏梅毒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为(4.99±3.53),其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3±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其与血清RPR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转录因子Foxp3的高表达可能在早期潜伏梅毒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 mRNA(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取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0例为观察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LR4 mRNA的表达水平,设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1,设经正规驱梅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转阴者作为对照组2。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外周血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及RPR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及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转阴者,表明Toll样受体4 mRNA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TLR2在早期梅毒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早期梅毒患者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隐性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而在隐性梅毒患者组中TLR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提示显性梅毒患者体内可能缺乏非特异性免疫反应,TLR2可能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二期梅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TRUST试验滴度≥1:8组的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略高:TRUST试验滴度〈1:8组,但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与血清TRUST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提示梅毒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和细胞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 mRNA,TLR4 mRNA和TLR9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其中发病与感染相关者10例,与感染无关者20例)和25例正常人PBMCs内TLR2,TLR4,TLR9 mRNA的水平。结果与感染有关银屑病组、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较正常对照组TLR9 mRN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6和0.016),与感染无关银屑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LR2和TLR4的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LR9的表达在与感染相关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感染因素,特别是细菌CpGDNA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作用可能通过TLR9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1和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免疫失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2例潜伏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bet,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比例。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潜伏梅毒组T-bet mRNA表达水平及T-bet/GATA-3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ATA-3 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潜伏梅毒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h1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Th2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et/GATA-3比值与Th1/Th2比值呈正相关(P0.05);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Th1,Th2细胞比例与血清RPR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T-bet/GATA-3表达失衡,主要与转录因子T-bet的低表达有关,T-bet/GATA-3表达失衡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 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70例未治疗的梅毒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 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血清固定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 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0.01)。而潜伏梅毒患者、妊娠梅毒、RPR阴转组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 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99,0.10,0.06,P0.05)。结论梅毒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 RNA表达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IL-4基因-590C/T位点、Toll样受体2(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梅毒遗传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56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38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和102例正常人对照组IL-4基因-590C/T位点、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早期梅毒组IL-4-590位点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229、0.771,对照组IL-4-590位点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216、0.78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梅毒组IL-4-590位点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232、0.768,潜伏梅毒组IL-4-590位点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224、0.77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LR2Arg753Gln位点基因型均为GG型,GA、AA型缺如.早期梅毒组TLR2 Arg753Gln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TLR2 Arg753Gln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性梅毒组TLR2 Arg753Gln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潜伏梅毒组TLR2 Arg753Gln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4基因-590C/T位点、TLR2基因Arg753Gln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梅毒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与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血清阴转和20例血清固定早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血清固定组早期梅毒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低于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8淋巴细胞高于这两组,NK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阴转组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各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明显抑制及产生免疫不平衡,可能造成了梅毒螺旋体逃脱机体免疫监视而残存,成为引起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梅毒病期与IL-17和IL-2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收集到的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共检测18例早期梅毒,18例晚期梅毒及12例正常对照血清。早期梅毒组和晚期梅毒组IL-17分别为(12.723±8.547)ng/L和(18.757±10.60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分别为(9.049±7.301)ng/L和(13.603±7.69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梅毒患者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5.766±2.153)ng/L和(2.756±1.843)ng/L](均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表达水平与病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分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Th2极化状态的变化。方法利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一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h0和Th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二期梅毒患者Th0、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1);潜伏梅毒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固定组患者Th0和Th2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Th1/Th2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RPR滴度与Th1/Th2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梅毒患者在由一期向二期进展的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着由Th1向Th2极化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晚期隐性梅毒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5例病期超过2年的晚期隐性梅毒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结果,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45例晚期隐性梅毒患者中,23例(51.11%)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有异常发现,对照组1例(5%)有异常发现,经比较两类人群心动图异常发现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2.64,P<0.05。45例晚期隐性梅毒患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2例,左房扩大11例,左室扩大1例,主动脉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增宽10例,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轻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7例,室间隔及左室前壁运动降低、少量心包积液、中度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容量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1例。结论:晚期隐性梅毒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扩大、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增宽为主,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血管梅毒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梅毒遗传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6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38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和102例正常人对照组TNF-α基因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早期梅毒组TNF-α-308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926、0.074,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0.941、0.05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性梅毒组TNF-α-308位点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929、0.071,潜伏梅毒组分别为0.921、0.0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NF-α基因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梅毒遗传易感性可能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患者血清中IL-17、IL-21的表达水平,探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例血清梅毒固定患者作为梅毒血清固定组,以早期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后TRUST阴转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对比组间白细胞介素水平差异;对...  相似文献   

18.
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测及其在梅毒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IL-2R在梅毒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75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SIL-2R水平、RPR滴度变化及其与各期梅毒临床之间关系。结果:所有梅素血清中S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二期和潜伏期都高于一期(P<0.01),二期与潜伏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各期梅RPR滴度下降,SIL-2R水平也显著下降(P<0.001),二期,潜伏期梅毒血SIL-2R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同一病例作连续SIL-2R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