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金》2014,(9)
<正>《贵金属》创刊于1980年,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其学风严谨,视野远阔,是中国乃至全球唯一的全面报道贵金属八个元素科技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内容包括贵金属(Pt、Pd、Rh、Ir、Os、Ru、Au、Ag)在冶金、材料、化学、分析测试等科技领域的研究论文、综合评述。《贵金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一直位于国内同类期刊前列,是国内外贵金属科技人员的  相似文献   

2.
马万山  刘鹏 《冶金分析》2008,28(12):1-1
研究了氯化钠-四丁基溴化铵体系分离Au(Ⅲ)的行为及与其他贵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Au(Ⅲ)与氯化钠、四丁基溴化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AuCl4-.TBAB+),此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氯化钠、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2.5×10-3mol/L和4.0×10-4mol/L,pH值为3.0时,Au(Ⅲ)的浮选率达到99.6%以上,而Pd(Ⅱ),Rh(Ⅲ),Ru(Ⅲ),Pt(Ⅳ)和Ir(Ⅳ)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Au(Ⅲ)与这些贵金属离  相似文献   

3.
离子交换分离富集极谱法连续测定金、铂、铱、铑、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辉  唐杰  张凯 《黄金》2010,31(6):57-59
研究了在同一份试液中极谱法连续测定Au、Pt、Ir、Rh、Ru的体系。首先在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于原点电位-0.20V处扫描作Au的峰电流-质量浓度曲线;然后,改变溶液pH值,在0.75mol/L硫酸-1.5%氯化铵-1.5×10-3mol/L六次甲基四胺-0.003%硫酸肼体系中,于原点电位-0.78V处扫描作Pt、Ir、Rh的峰电流-质量浓度曲线;最后,加入2.25mol/L硫酸-4%氯化铵-2.5×10-4mol/L硫脲测定Ru。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线性范围分别为:0.1~1000μg/mL(Au);8×10-5~6.4×10-3μg/mL(Pt、Ir);1.6×10-5~1.28×10-3μg/mL(Rh);1.14×10-4~3.42×10-3μg/mL(Ru)。实际样品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富集后进行分析,回收率在93%~106%之间。  相似文献   

4.
《黄金》2015,(8)
<正>《贵金属》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共同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其学风严谨,视野远阔,是中国乃至全球唯一的全面报道贵金属八个元素科技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内容包括贵金属(Pt、Pd、Rh、Ir、Os、Ru、Au、Ag)在冶金、材料、化学、分析测试等科技领域的研究论文、综合评述。《贵金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一直位于国内同类期刊前列,是国内外贵金属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来源。欢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赐稿、订阅。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原子发射光谱法直接同时测定碳粉中八个贵金属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AES的工作参数由正交实验选出,在选定的工作条件下各被测元素的浓度线性范围为:Pt、Au、Os1~100μg/mg;Pd、Rh1~30μg/mg;Ag 0.3~30μg/mg;Ir3~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基相的阴离子交换和离子相互作用法,研究了Au(Ⅲ)、Ir(Ⅳ)、Ir(Ⅲ)、Os(Ⅳ)、Pd(Ⅱ)、Pt(Ⅳ)、Rh(Ⅲ)和Ru(Ⅲ)氯络合物的离子色谱。体系中不存在氯化物或其浓度很低,且其pH值高,则能够使用钢制液相色谱设备。采用阴离子交换法时,Ir(Ⅳ)、Ir(Ⅲ)、Os(Ⅳ)和Pt(Ⅳ)具有好的稳定的色谱图,除Ir(Ⅳ)由于样品溶液不稳定外,其它离子有线性的校正曲线。检测限分别为Ir(Ⅲ)5ng/mL、Os(Ⅳ)10ng/mL和Pt(Ⅳ)2ng/mL。采用离子相互作用法不是很成功的,仅Au(Ⅲ)和Pd(Ⅱ)能得到稳定的色谱图。虽然校正曲线稍有弯曲,但尚能接受。Au(Ⅲ)和Pd(Ⅱ)的检测限分别为10和30ng/mL。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铑粉中Pt、Pd、Ru 、Ag、Cu、Fe、Zn、Ni、Mn、Mg、Al、Ca、Sn、Ir、Na、Au、Si、Pb、K 等19种杂质元素的方法。以HCl和H2O2作为消解试剂, 微波法消解试样, 然后采用ICP-AES法测定消解液中19种杂质元素。基体铑对Pt、Ir、Au产生的光谱干扰采用多元光谱拟合(MSF)方法校正, 基体效应采用仪器自动扣背景方法消除, 杂质元素间没有干扰。方法的检出限(μg/mL)为0.051(Pt)、0.008 0(Pd)、0.015(Ru)、0.008 5(Ag)、0.007 9(Cu)、0.015(Fe)、0.032(Zn)、0.035(Ni)、0.007 5(Mn)、0.005 5(Mg)、0.006 6(Al)、0.030(Ca)、0.035(Sn)、0.030(Ir)、0.013(Na)、0.026(Au)、0.045(Si)、0.025(Pb)和0.005 7(K), 加标回收率在88.1%~112.3%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7% ~5.2%范围。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石墨烯负载的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有着特殊的晶格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多种化学反应中也具有优越的活性和选择性,以石墨烯作为催化剂载体时,单原子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目前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廉价的石墨烯限域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是催化领域深入的关键。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石墨烯限域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表征方法和应用方向。还介绍了其在CO2氧化、析氢反应等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最后对石墨烯限域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庞晓辉  高颂 《冶金分析》2012,32(5):45-48
介绍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钛合金中贵金属元素Ir、Au、Pd、Rh、Ru的方法。通过溶样方法选择、仪器工作 参数优化、基体和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影响等试验,确定了采用盐酸、氢氟酸和硝酸溶解样品,用基体匹配方法消除基体钛对测定的影响 。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选择了Ir 224.268nm 、Au 267.595 nm 、Pd 340.458 nm、Rh 343.489 nm 、Ru 240.272 nm 谱线为分析线,测 得方法的检出限是0.000 1 ~0.003 μg/mL。加标回收及精密度试验表明:本方法能满足钛合金中Ir、Au、Pd、Rh、Ru等元素分析的要求, 回收率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n=6)。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碳材料在锂-氧气电池和锂-二氧化碳电池中的应用,包括商业碳材料、碳纳米材料、杂原子修饰的碳材料、金属及其氧化物修饰的碳材料和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系统归纳了采用碳材料作为空气阴极的锂-氧气电池和锂-二氧化碳电池性能提升的原因,为未来设计高性能的锂-氧气和锂-二氧化碳电池用碳材料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化学还原合成了银包覆石墨烯(Ag/RGO)复合添加剂, 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样品相成分和微观形貌, 采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Ag/RGO复合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 纳米银颗粒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上, 银颗粒的粒径大约200nm。在摩擦磨损试验过程中, 摩擦副与磨损表面的凹凸点直接接触, 纯润滑油的润滑作用较差; 在润滑油中添加Ag/RGO复合添加剂, 在摩擦初始过程中, 摩擦副与磨损表面也是凹凸点直接接触, 随着磨损时间的增加, Ag/RGO复合添加剂在摩擦副与磨损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膜, 阻隔摩擦副与磨损表面直接接触, 产生边界润滑; 另外, 部分纳米银颗粒可起到微轴承作用, 使得改性后的润滑油润滑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油胺合成法制备了粒度分布均匀的Ir纳米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更快的升温速率有利于合成更小的Ir纳米颗粒,近一步采用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gIr双金属催化剂,再负载于MCM-41载体上,通过250℃以上的温度焙烧后,红外图谱表明AgIr双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并没发现C-H, C-N等键的存在,说明保护剂已基本去除,但高温焙烧又会导致AgIr双金属纳米颗粒发生了明显的团聚。研究了Ag的引入对Ir/MCM-41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影响,随着Ag含量的增加, AgIr双金属催化剂上CO的最低全转化温度逐渐升高,表明Ag的引入降低了Ir/MCM-41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能。通过O_2程序升温脱附(O_2-TPD),原位红外漫发射(in situ DRIFTS)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随着Ag的引入,削弱了AgIr/MCM-41金属催化剂上CO和O_2的吸附强度,但却降低了催化剂对CO的氧化活性。理论计算表明, Ag的引入增加了CO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和增加了吸附O和CO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和CuSO4·5H2O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镀法得到铜包覆RGO复合粉体,再与铜粉混合得到含有不同质量分数RGO(0.2%、0.4%、0.6%、0.8%)的RGO/Cu粉末混合料,经压制及烧结得到RGO/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scopy,RS)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等对RGO/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由未镀铜处理的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化学镀处理的RGO在RGO/Cu复合材料中分布较均匀,而未镀铜处理的RGO在基体中发生明显的团聚。RGO/Cu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性随石墨烯加入量的增加有所下降,但石墨烯的加入可有效提高RGO/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由镀铜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性能要优于由未处理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性能。此外,RGO加入量对复合材料性能也有明显影响,当添加RGO质量分数为0.4%时,由镀铜RGO所制备的RGO/Cu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好,其电导率达95.01% IACS,热导率达415.5W·(m·K)-1,而压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56.73 MPa和268.62 MPa,较相同工艺条件制备的纯铜的屈服强度(75 MPa)和抗拉强度(234.64 MPa)提升了109%和14.48%。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集了大红山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成矿中期铁氧化物阶段的铁矿石,进行了相关铂族元素测试分析,并对该矿床铁矿石物质来源及成因的作研究。其样品配分型式具有一致的正斜率的"Pt-Pd"型,Rh-Pd向左陡倾斜,中Pt、Pd较Rh、Ru、Ir富集,具有Ru正异常、Rh负异常,Ir、Ru、Rh、Pt、Pd与MORB较为相似,而与地幔相比均有明显富集;Pd/Ir比值为119.3~468.6(其平均为289.9),且Ir和Ru具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反映磁铁矿石早期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而后期受热液改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硫化物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以其高比能和高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电解质与正负极极材料之间严重的界面问题仍然限制其进一步发展.为解决Li6PS5Cl固态电解质对金属锂不稳定的难点,许多工作提出引入合金负极、引入中间界面层以及电解质直接改性等策略,但是都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到石榴石氧化物固态电解质Li6.4La3Zr1.4Ta0.6O12(LLZTO)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和极好的材料稳定性,而Ag金属具有良好的导锂性,因此创新性地提出采用LLZTO与Ag的复合界面层来解决Li6PS5Cl全固态电池的金属负极界面问题,提高全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了LLZTO和Ag简单分散复合、均匀分散包覆复合以及纳米球磨复合等不同组成的LLZTO–Ag复合界面层方式对Li6PS5Cl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负极界面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优化后的全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  相似文献   

16.
Pt、Pd、Ru、Rh和Ir属于铂族元素,它们物理化学性质接近,是一组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元素。然而,铂族元素在自然界矿石中丰度很低且分布不均匀,具有块金效应,准确测定其含量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实验采用锍镍试金法对样品中Pt、Pd、Ru、Rh和Ir进行分离和富集,用微波消解法处理Pt、Pd、Ru、Rh和Ir这些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及滤纸,用高分辨率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HRCS-GFAAS)对样品溶液中这些元素进行测定,建立了岩石矿物中超痕量Pt、Pd、Ru、Rh和Ir的测定方法。实验表明:运用传统的锍镍试金富集岩石矿物中Pt、Pd、Ru、Rh和Ir时,用实验制备提纯的NiCO3代替商品试剂NiO作为捕集剂,可大幅度降低锍镍试金流程中待测元素Pt、Pd、Ru、Rh和Ir的空白值,且空白值非常稳定;采用微波消解仪在优化的加热消解程序下以10mL王水(1+1)溶解Pt、Pd、Ru、Rh和Ir这些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及滤纸,Pt、Pd、Ru、Rh和Ir可被完全溶解在溶液中,Ru不会形成RuO4挥发;采用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的高分辨率分光系统,各待测元素的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分辨率均不大于0.00223nm/pixel,可将Pt、Pd、Ru、Rh和Ir的原子吸收谱线与干扰谱线完全分开,故样品中共存元素对Pt、Pd、Ru、Rh和Ir所测谱线的干扰可忽略。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Pt、Pd、Ru、Rh和Ir的吸光度与其对应的质量浓度运用二次方程最小二乘法拟合校准曲线,各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0.9998、0.9998、0.9999、0.9997;特征浓度分别为2.98、0.47、0.98、0.48、2.76ng/mL。将实验方法应用于铬铁矿原矿中Pt、Pd、Ru、Rh和Ir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5)介于4.2%~13.4%之间。按实验方法测定土壤和岩石(橄榄石、辉石)等标准物质中的Pt、Pd、Ru、Rh和Ir,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余德和  左川  高勇  周世平  卢军  刘锋 《稀有金属》2023,(11):1573-1586
当前,人类面临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寻找替代新能源的热潮,而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零排放和来源广泛等优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目前各种制氢技术中,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电能作为动力来电解水是最为成熟和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也是通向氢经济的有效途径。该技术的核心问题为高效、稳定、廉价的电解水析氢催化剂的开发。和非贵金属相比,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活性高和稳定性好的优点,但应用成本偏高、催化性能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介绍以Pt, Pd, Ru, Rh和Ir等贵金属元素为主要活性组分的高效析氢电解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方面通过筛选性能优良的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原子利用率;另一方面是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合金化或者利用纳米技术调控活性组分的形貌。最后展望了贵金属基材料在电解水析氢反应中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Li-CO2电池金属基催化剂进行文献综述,阐明目前贵金属基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最高,但价格昂贵、储量较少等特点;过渡金属基催化剂具有价格相对便宜,但催化活性较低等特点.总结了不同金属基催化剂在Li-CO2电池中的作用及其对电池性能的贡献,提出目前可通过结构设计和多元催化剂协同等手段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大气中的CO2气体排放愈演愈烈。Li-CO2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捕获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电能和具有高能量密度等特点,被称为是下一代能源存储设备。然而,由于Li-CO2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产生一种宽带隙难溶物Li2CO3,导致电池在充电过程需要较高的充电电压进行分解,所以研究人员着重于开发可以有效分解放电产物的正极材料。本文归纳了锂-二氧化碳电池非均相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对锂-二氧化碳电池的非均相正极催化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对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归纳和总结,为开发高效可逆的锂-二氧化碳电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氯铱酸为主要的前驱体,采用加热分解法制备了不同Ru含量的Ir1-xRuxO2/Ti析氧阳极,并采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恒电流电解,线性极化等测试手段对电极进行表征和测试。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Ir,Ru的摩尔比为3∶2时,500mA.cm-2恒电流水解电位最低,为1.4V(vs.SCE);循环伏安测试表明,Ir0.6Ru0.4O2/Ti的伏安电量亦达到最高,达到1271mC.cm-2,析氧电催化活性点最多。SEM表面形貌进一步证实了Ru的加入使得电极的表面的多孔结构更加明显,当Ir,Ru摩尔比为3∶2时,电极表面颗粒最小,孔隙率最高,亦表明该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最大,电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