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咖啡酸片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 PAⅠgG)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ITP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服用地塞米松,观察组服用地塞米松及咖啡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PAⅠgG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d、28d、12w后CR、R及NR人数比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出血评分、PAⅠgG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评分、PAⅠgG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其中,观察组出血评分[1(0~3.5)vs2(0~5)]分、PAⅠ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25.52±7.21)vs(36.18±8.79)]%、GPⅡb/Ⅲa抗体水平[(16.77±2.15)vs(21.49±1.5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咖啡酸片治疗ITP患者与单独服用地塞米松组相比,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合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出血症状,降低PAⅠgG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 )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及CD62P表达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中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ITP患者及各对照组的PAIgG、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测定。 结果 ITP患者组GPⅡb/Ⅲa血小板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CD62P血小板阳性表达率 4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 53例ITP患者中 ,3 4例表现为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增高 (64 2 % ) ,3 8例表现为平均荧光强度 (MFI)增高 (71 7% ) ,将PAIgG与MFI综合统计 ,对ITP患者阳性诊断率为 84 9% (45/53 ) ;无临床症状ITP患者的GPⅡb/Ⅲa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有临床症状ITP患者 (P <0 0 1)。结论 PAIgG对ITP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同时结合GPⅡb/Ⅲa ,可提高ITP的诊断正确率 ;GPⅡb/Ⅲa可作为ITP患者疗效监测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CD62P并非监测IT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探讨其表达水平变化对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GPⅡb/Ⅲa、GPⅠb/ⅠX的表达水平。结果原发ITP与继发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Ⅰ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Ⅰb/ⅠX诊断原发ITP的敏感度43%,特异度89%;GPⅡb/Ⅲa诊断原发ITP的敏感度86%,特异度83%。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90%,特异度83%。结论联合检测两种血小板抗体,提高原发ITP和SLE的诊断阳性率;GPⅠb/ⅠX在ITP中的诊断优势不如GPⅡb/Ⅲ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0例确诊为ITP患者作为免疫组,同期选取3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非免疫组,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入组人群均为维吾尔族。观察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并分析ITP患者各类血小板抗体水平与血小板水平的关系。结果非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对照组;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非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水平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随血小板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且血小板计数与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82、-0.331,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在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还可作为评估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P-选择素(P-selectin)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ITP患者,36例pS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40名正常人血浆中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结果 pSS伴血小板减少组、ITP组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P-selectin抗体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pSS伴血小板减少组抗GPⅡb/Ⅲa抗体水平及阳性率与IT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selectin及GPⅡb/Ⅲa抗体测定在ITP和pSS伴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结合的改变,确定其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GPⅡb-Ⅲa复合物及P-选择素的表达,并与3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膜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在脑梗死患者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GPⅠb则低于正常组;GPⅡb与Ⅲa在各组间表达均无显著差异;而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脑梗死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P-选择素、GPⅡb-Ⅲa复合物表达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56例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的变化。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器官功能不全组和器官功能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官功能不全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与器官功能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激活状态,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易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指标可作为判断脏器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与腺苷二磷酸(ADP)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30min)诱导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凝血酶及ADP活化血小板后均可导致GPⅠb表达呈现先下降又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分布趋势,各时间段引起的GPⅠb改变在两者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GPⅢa表达在活化后初期变化不明显,10min后呈现递增趋势;两种活化剂均可促使P-选择素显著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脑梗死患者GPⅠb表达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与ADP均能介导血小板活化,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使GPⅠb与GPⅢa逆转,同时P-选择素向外释放,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情况及识别作用,探讨其对ITP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2例作为ITP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FCM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及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ELISA检测血浆膜糖蛋白水平;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血浆膜糖蛋白水平与血小板数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GPⅡb/Ⅲa+(即CD41+/CD61+)表达率以及血浆GPⅡb/Ⅲ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0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01);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率、GPⅡb/Ⅲa水平均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 772,r=0. 966)。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联合血小板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灵敏度为90. 38%,特异度为93. 33%,阳性似然比为13. 57,阳性预测值为95. 92%。结论:在临床上运用血小板膜糖蛋白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步筛查方式简单方便,灵敏快捷,具有临床意义,可考虑作为临床诊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评价其对诊断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及改良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检测技术(MAIPA)分别检测58例ITP患者、3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31名正常对照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6.6±4.2)/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2.2±2.0)/105个PBMNC](P<0.05)及正常对照组[(1.3±0.5)/105个PBMNC](P<0.05),而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频数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ELISPOT法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0.69%,特异性为90.91%,高于改良MAIPA法的敏感性(χ2=7.03,P<0.05).根据ROC曲线,ELISPOT区分ITP患者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鉴别效度为0.886.结论 通过检测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能够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ITP患者分泌GPⅡb/Ⅲa抗体B细胞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可提高ITP的实验窒诊断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的变化及CD5^ 和CD5^-B细胞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以识别致病B细胞亚群。方法:应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例慢性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选择4例血浆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b/Ⅸ抗体双阳性ITP切脾患者,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花环形成分离法分离脾脏B淋巴细胞,继而采用镝产珠分选法分选、纯化CD5^ B细胞和CD5^-B细胞,并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圈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略有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 B细胞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4例血浆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另外1例CD5^ 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阴性,抗GPⅠb/Ⅸ抗体阳性;CD5^-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结论:脾脏CD5^ 和CD5^-B细胞 均可产生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产生种类和滴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在成人及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KAUTO 试剂盒)检测 ITP 组(83例)及非 ITP 组(58例)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并分析成人组ITP(46例),儿童组 ITP(37例)的抗 GP Ⅱ b/Ⅲ a 、抗 GP Ⅰ b/Ⅸ及抗 GP Ⅰ a/Ⅱ a 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规律。结果 ITP 组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6.27%,高于非 ITP 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女性 ITP 患者占60.87%,儿童组女性 ITP 患儿占6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3.04%,儿童组 ITP 患儿抗体阳性率为7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成人组与儿童组 ITP 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特异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以抗 GP Ⅱ b/Ⅲ a 和抗 GPⅠ b/Ⅸ抗体多见。结论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对 ITP 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P Ⅰ a/Ⅱ a 抗体介导的 ITP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FCM)对22例房颤患者静脉血中GPⅡb/Ⅲa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6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结果:房颤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患者中的持续房颤组高于阵发房颤组(P<0.01).结论:房颤引起血小板激活,激活程度可能与房颤持续时间有关.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威  任娜  刘桐言  解放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076-1077,107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观察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对PCI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检测,同时观察PCI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入选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入选时GPⅡb/Ⅲa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d后其GPⅡb/Ⅲa水平较入选时明显下降,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实验组用药7d后进行比较,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大部分都有明显下降,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下降,推测可能与血小板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房颤患者 (16例 )、非房颤窦性心律患者以下称非房颤患者 (2 8例 )及正常对照组 (17例 )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水平 ,比较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变化情况。结果 :房颤患者GPⅡb/Ⅲa测得值显著高于非房颤患者 (P <0 .0 5 )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非房颤患者GPⅡb/Ⅲa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 ,引起血小板激活 ,GPⅡb/Ⅲa高表达可能与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检测GPⅡb/Ⅲa对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及指导抗凝、减少栓塞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血小板在肿瘤细胞转移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拟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GMP-140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全麻下接受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组(FS组);舒芬太尼镇痛组(S组).另选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4,8,12,24和48 h镇痛的效果.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麻醉前(T_0)、手术开始后2h(T_1)、手术结束后4h(T_2)、手术结束后24 h(T_3)、手术结束后48 h(T_4)时GPⅡb/Ⅲa与GMP-140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比较,FS组在T1时的GPⅡb/Ⅲa、GMP-140表达明显增加(P<0.05);FS组在T_2、T_3、T_4时的GPⅡb/Ⅲa、GMP-140表达明显低于S组(P<0.05);与T0比较,S组在T_1、T_2、T_3时的GPⅡb/Ⅲa和GMP-140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术后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镇痛能有效减轻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及抑制血小板GPⅡb/Ⅲa复合物与GMP-140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的关系血流变学变化与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P-selectin(P-选择素)的变化。方法测定4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流变学,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a、P-selectin的表达水平,并与36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肺心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P〈0.001;P〈0.001)。肺心病组GPⅡb/Ⅲa、P-selectin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肺心组GPⅡb/Ⅲa.P-selectin与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血粘度增加、血小板明显活化,其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流变学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抗高血压药钙拮抗剂、β1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方法 :5 3例高血压病Ⅰ级、Ⅱ级患者 ,随机接受尼群地平或倍他乐克治疗 12周 ,治疗前后分别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尼群地平组治疗后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显著降低 ,而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尼群地平有拮抗血小板功能作用 ,倍他乐克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关系密切。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血小板及巨核细胞主要的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是ITP患者自身抗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微球法[3]、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4],我们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人血小板GPⅡb/ⅢRa的变化,探讨FCM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在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钙拮抗剂、β1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53例高血压病Ⅰ级、Ⅱ级患者,随机接受尼群地平或倍他乐克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尼群地平组治疗后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显著降低,而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表达率无显著变化.结论尼群地平有拮抗血小板功能作用,倍他乐克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