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设计了尾砂充填料浆电渗脱水固结实验教学装置,以自然脱水为对照,开展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充填料浆脱水固结实验。通过监测实验过程中充填料浆的脱水量、浆面沉降高度、温度、电流以及检测尾砂充填体试块强度,对比分析充填料浆在不同条件下的脱水固结性状,研究通电对充填料浆脱水固结过程的影响。本实验有助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尾砂充填料浆特性,掌握充填料浆电渗脱水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胶结充填电渗脱水的速度特性,以及电渗脱水形水形成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与自然脱水法相比,电渗脱水法能加快脱水速度,提高胶结充填试块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降低胶结充填试块的泊松比。  相似文献   

3.
充填料浆的预脱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首创并试验了多孔管滤网振动预脱水和分流沉降预脱水新技术 ,实现充填料浆的低浓度输送、高浓度充填。  相似文献   

4.
选矿过程的细粒尾矿通常都在尾矿池中进行处置。曾试图用这些细粒尾矿作为充填料,然而至今为止,在大多数的充和只有少数细粒尾被利用。因此,将尾达到尾矿池后面临着处置和环保的问题。在金矿的选别工业中这些尾矿的处理问题更严重,因为在这样的选别过程中需要要将矿石细磨才使矿物解离,结果产生大量细粒尾矿,而在这样的尾矿中,大不能作为充填料,通过采冷粘结尾矿团聚的方法将细粒尾制成团粒后,便可以像粗粒的团块一样在充填  相似文献   

5.
细粒尾矿充填料浆的流变性及充填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某铁矿细粒尾矿为充填骨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充填料浆的塌落度和流动性变化规律,测定了不同浓度充填料浆的粘度和屈服应力。研究结果表明,料浆浓度是影响料浆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料浆存在一个临界浓度,料浆浓度大于该临界浓度后,其流动性会急剧降低。对于所用细粒尾矿充填料浆而言,其临界浓度为63%左右;为了保证料浆的流动性,充填料浆浓度应控制在63%以下。采用宾汉姆流体理论,计算了不同浓度充填料浆的管道输送阻力损失及在不同管径下的输送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充填倍线下,料浆浓度和充填管道直径是影响充填能力和流动速度的主要因素;为保证不同浓度料浆的充填能力,应选择适宜的充填管道直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胶结充填电渗脱水的速度特性,以及电渗脱水形成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与自然脱水法相比.电渗脱水法能加快脱水速度,提高胶结充填试块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降低胶结充填试块的泊松比。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类似于立式砂仓的巨型尾矿浓缩脱水装置,适合于建成地下式或半地下式的深井状浓密井,井底为平底型结构。选矿厂尾矿自流进入浓密井中,凭自身特性完成浓缩脱水过程,无机械附属设施;井口排出合格上清水循环使用,井底沉积尾矿采用平面流态化造浆,底部中心放料管虹吸排放,实现高浓度或膏体连续排放,连续充填。该工艺及装置适用范围广,更适于大型、特大型矿山。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分析岱庄煤矿矸石膏体充填原料选择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岱庄煤矿3上煤层条带煤柱回收对膏体充填材料的要求具体选择材料性能参数,并通过对矸石膏体充填料浆流动性能、可泵送时间、静置泌水率、单轴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探索在岱庄煤矿充填原料条件下的材料配比,实现条带煤柱的安全回收。  相似文献   

9.
崔刚 《有色矿山》2001,30(5):21-23
在胶结充填系统的充填站自动控制中,充填料浆浓度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充填质量。为了实现充填料浆浓度的稳定可靠控制,本文从工艺角度出发,改变料浆制备过程,从而改变其自动控制过程,通过二级控制实现浓度稳定控制的目的,为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膏体充填料浆流变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流变特性实验的基础上,测试膏体充填料浆的流变参数,回归料浆的流变方程,通过流变曲线,着重分析研究了料浆浓度、粉煤灰用量对流变参数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粘度是表征料浆流动性与工作性的重要参数,为研究废石-分级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在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粘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料浆流变实验,获取流变参数。应用响应曲面法分析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影响粘度的重要因素为细颗粒含量的变化(包括水泥量的添加),其次为料浆浓度的影响。料浆浓度增大时,粘度逐渐增大。粘度先随着细粒级的增加而减小,当细粒级含量到达一定范围后粘度达到最小,细粒级含量继续增多,粘度反而增加。在满足高浓度的前提下,料浆细粒级含量应控制在30%~34%,质量浓度小于84%。  相似文献   

12.
采场内充填料浆流动轨迹与强度分布规律是影响充填体质量的控制性因素。以石人沟铁矿充填采场为工程背景,借助MDL-vs150三维激光扫描仪器,提取了现场充填料浆流动终态轨迹坡面数据,得出了充填采场料浆流动轨迹坡面曲线函数方程,进行了现场取样与强度测试试验,揭示了充填体强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以充填下料口为原点,充填料浆沿流动方向的轨迹坡面曲线趋向于正态分布,沿充填料浆流动方向充填体强度呈减小-增大-减小的“倒S”型分布,沿充填料浆流动方向上出现充填体强度损失区和强度增加区,其中强度损失区中强度平均损失25.80%,强度增加区中强度平均增加17.18%。能为采场的充填钻孔数量与位置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对类似矿山充填质量评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充填料浆管道输送流体力学分析及流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德  陈晓洋 《现代矿业》2010,26(11):28-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充填采矿法逐渐成为金属矿床地下开采的主要采矿方法。其充填方法有水力充填、高浓度充填、膏体充填等。对充填管道输送中充填料浆的运动状态和流变特征进行分析,介绍了料浆输送临界流速的几种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尾矿充填地下采空区及塌陷坑脱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分极-造粒-压滤工艺对铁矿尾矿进行高效脱水,解决了全尾矿充填地下采空区塌坑的关键问题。研制开发了新型高效流体动力型造粒柱。  相似文献   

15.
设置竖向排水体可有效加快湿堆尾矿泥浆排水固结,提高土体稳定性。为研究排水体作用下逐级堆排尾矿泥浆排水固结规律,通过模型试验对其排水固结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层孔隙水压力与沉降在土体排水固结过程中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应力变化滞后于应变变化;停排期第35 d后孔隙水压力值降幅明显减小,由外加水头下自由水渗流转变为孔隙水渗流;进一步将逐级堆排尾矿排水过程分为沉降絮凝、絮凝压缩、絮体压缩固结、覆水自重固结阶段及自重压缩固结5个阶段;建立了排水体作用下尾矿孔隙渗流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排水体不同堆积高度最大影响半径,最大影响半径随尾矿的固结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变小,第35 d后0.5 m及1.0 m堆积高度影响半径分别降低至约1.7 m及2.2 m。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桃山矿三井工作面充填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堵管以及管道的高磨损率等问题,运用流体力学理论,结合该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自流+泵送的管道输送技术进行了工业试验,并利用ANSYS模拟分析了在速度2.0 m/s时,不同料浆浓度、管径对全程管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既定输送速度下,在合理的可控范围内且易于输送时的充填料浆浓度、管径取值范围分别为52%、140~180 mm时,输送管压分别为134.561 kPa、130.053~138.759kPa。根据模拟结果进行的工业试验表明,堵管和高磨损率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填开采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顶底板的变形,降低了顶板的下沉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验证了该管道输送系统是一种"安全、经济、环保、可靠"的充填采煤系统,为该矿以及类似条件下的矿山充填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大红山铁矿细粒级尾砂胶结充填材料充填强度,结合大红山铁矿实际需求,对细粒级尾砂胶结充填材料应用及充填体强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胶结材料代替传统硅酸盐水泥,分级尾砂胶结充填时,灰砂比1∶10时即能满足充填采矿工艺要求;全尾砂胶结充填时,新材料胶结灰砂比1∶8的28 d抗压强度与分级尾砂水泥胶结灰砂比1∶4的28 d抗压强度相当,能有效降低充填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8.
焦家金矿上向进路高水固结充填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固结充填是一种新的技术,本文介绍了上向进路高水固结充填参数、充填系统及工艺,并对充填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某地下矿山超大规模充填开采发展趋势为背景,结合矿山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充分考虑粒级组成、料浆黏度、料浆与载体密度、物料密度、管径、管壁粗糙度、管道安装质量、物料加权平均沉降速率等复杂因素,以管道输送阻力损失最小为原则研究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在不同直径管道内的临界流速,构建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临界输送流速模型,分析管径和浓度对临界输送流速的影响规律。经验证,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临界输送流速模型的计算结果可靠,模型计算得出的临界输送流速随管径、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管径的增大,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临界输送流速呈按幂函数增大的变化特征;随着浓度的增大,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临界输送流速呈按三次多项式减小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