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与标准曲线法两种方法分析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含量的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10种市售食用植物油中的8种主要脂肪酸,峰面积归一化法和标准曲线法计算脂肪酸的百分比含量。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法与峰面积归一化法相比,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棕榈油酸所占的百分比升高,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比例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降低。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时,降低了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可能对健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建议使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痕量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碱催化甲酯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进行了研究。实验检出了6种主要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分析了动物油与植物油在成分及相对含量上的差异,并且找出了动物油和植物油在不饱和度上的差别。根据动物油与植物油的差异点,可以对动物油和植物油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3.
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卷烟爆珠中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分析方法。500 mg样品用1mL 0.1 mol/L KOH溶液固定,压碎爆珠壁,用超纯水溶解,涡旋振荡提取,过SPE-C18柱和0.22μm滤膜后,以5 mmol/L KOH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量为1.0 mL/min,在柱温45℃条件下,经SH-AP-4型阴离子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导检测器检测,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6种脂肪酸在0.1~1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876 4~10.23μ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3%~3.00%(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4.75%~115.4%。该方法可用于卷烟爆珠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的GC-MS法快速检测地沟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F-SPME与GC-MS联用,优化的测定地沟油的最佳条件为:称取0.025g样品,加入0.005g Na2SO4,在120℃下萃取50 min,色谱解析1 min。实验发现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和不同品牌的植物类食用油均可以检测到2-十九烷酮,且地沟油中的含量远高于植物油;所有油类均含有庚醛,其含量与其他物质成比例增加或减少。提出用M值指标来判断地沟油的方法。即M=(H2/H1)2,其中H2表示2-十九烷酮的峰高,H1表示庚醛的峰高。结果表明:不同品牌植物油的M值均低于40,而地沟油远高于40,最高可达339.07。M值法适用于泔水油来源的地沟油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脂肪酸的非靶标/靶标筛查,确立了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的内源性特征指示物: 两种奇数碳脂肪酸,包括源自动物油的13-甲基十四烷酸和源自加热植物油的十一烷酸。并借助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依据不同极性气相色谱柱的保留作用,不仅实现了不同碳数烷酸以及同碳数烷酸异构体之间的有效分离,达到了对13-甲基十四烷酸和十一烷酸准确定量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对目标化合物的在线净化、富集。凭借该项检测方法,参加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第四、五批地沟油盲样考核。经过不断完善,该方法阴性样品的正确率提高到100%,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达到71%和75%。再结合辣椒碱指标,从内、外源指示物两方面全面、准确地对食用油样品进行判定,使得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9%和100%。目前,该方法已经入选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四大地沟油鉴定仪器分析方法,正等待权威部门的协同性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植物倍花为原料制备倍花挥发油和倍花提取液,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提取液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共检出五十个组分,主要成分是乙基异丙醚、己酸、N,N-二甲基苯胺、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7(Z),10(Z),13(Z)-十六碳三烯酮,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7.94%、4.48%、3.43%、3.72%、14.89%、8.88%、23.8%。倍花提取液经甲酯化后共检出十八种物质,其中有十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分别为19.2%和51.7%;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含量达16.13%,饱和脂肪酸主要是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含量分别为26.88%和17.03%。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双内标定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甲脂化衍生后,通过HP-88毛细管柱(100 m×0.25 mm×0.20μm)分离,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的条件下,植物油中46种脂肪酸成分在39 min以内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利用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根据定量离子的峰面积,采用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同时对亚麻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进行6次测量,结果的回收率为99.1%~101.6%,变异系数均小于4.00%。将本方法应用于市售样品分析,结果证明这些食用植物油完全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GC-MS法快速测定茶叶中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快速分析茶叶脂肪酸的新方法.对23批茶叶样品进行GC-MS分析,结合NIST 05谱库检索鉴定茶叶脂肪酸种类,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比较不同加工方式的茶叶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所有茶样中亚麻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最高,但绿茶和青茶脂肪酸含量高于发酵处理的红茶和黑茶.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各种茶叶的脂肪酸,反映不同种类茶叶的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4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脂肪酸样品与甲醇在硫酸介质中进行衍生化反应后的产物用正己烷定容。在气相色谱分离中用J&W DB-WAX毛细管柱为固定相,在质谱分析中采用全扫描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4种脂肪酸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和测定下限(10S/N)分别在4.42~22.5mg.L-1和14.7~75.0mg.L-1之间。方法已用于油脚制备混合脂肪酸过程中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快速分析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粪便样品用6%H3PO4溶液按1∶2(m/V)混悬后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直接进行HS-GC/MS检测。顶空振荡室加热温度为80℃,振荡加热时间30 min,顶空进样针温度为80℃,不分流进样1 mL;采用DB-FFAP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5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10℃/min升至200℃),载气(高纯氦)流速为1.0 mL/min;使用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50℃,传输线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为0.95 kV,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m/z 33~200。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应用于人及大鼠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分析,通过NIST标准谱库检索,采用对照品比对以及质谱数据解析的方法,在人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9种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异己酸、己酸、庚酸;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8种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庚酸。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乙酸、丙酸、丁酸的相对百分含量约占挥发性脂肪酸总量的85%。本方法简单、灵敏,可用于人和大鼠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快速测定植物油胆固醇含量在地沟油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皂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测试了多个植物油样品,发现胆固醇峰被干扰比较严重,很难得出植物油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的界定值。采用SPE进行样品前处理,对SPE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出优化条件为称样量0.25 g ,20 mL 0.6%乙醚-正己烷(V/V)作为淋洗液,20 mL 15%乙醚-正己烷(V/V)作为洗脱液。用SPE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分析了84个植物油样品和13个地沟油样品中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油胆固醇含量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区别,所有植物油胆固醇含量都小于50μg/g,13个地沟油样中11个样胆固醇含量大于50μg/g。因此,采用上述植物油胆固醇测定方法,胆固醇含量超过50μg/g可判定为疑似地沟油,反之不成立。本方法在0~760 m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9,方法检出限为6. 0μg/g,两个浓度水平(17.7和695 mg/L)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和1.5%,回收率为103%。  相似文献   

12.
邱若风  黄忠平  王丽丽 《色谱》2018,36(9):925-930
建立了分析棉籽仁中脂肪酸组成的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将0.3 mg棉籽仁样品与2 μ L三甲基氢氧化硫(0.2 mol/L)加入裂解器,在350℃下进行甲基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共检测到8种脂肪酸甲酯成分,分别为亚油酸(C18:2)、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肉豆蔻酸(C14:0)、棕榈油酸(C16:1)、花生酸(C20:0)和二十二酸(C22: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66.30%~72.54%,其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为43.20%~53.61%,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n=5)。通过分析5组棉籽仁样品与3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明显,且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玉米油最为接近,相似度为0.960~0.992。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合分析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的含量。为使固相微萃取达到更高的效率,选择极性85μm PA作为微萃取头的涂层,微萃取系在pH 1.5的试液中进行,萃取温度及时间为25℃和20 min,在20 mL试样溶液中加入氯化钠3.5 g作为盐析剂。用Stabilwax-DA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检测器检测。6种脂肪酸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10.0%。  相似文献   

14.
朱凯  王海玲  韩萍芳  徐宁  吕效平 《色谱》2007,25(4):600-601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测定合成产物中的果糖棕榈酸单酯和果糖棕榈酸双酯的方法。HPLC-ELSD条件为:反相Prevail C18色谱柱,柱温为30 ℃,流动相为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为59.4∶30∶10.6),流速为1 mL/min,ELSD漂移管温度为73.8 ℃,载气流速为2 L/min。在该色谱条件下,果糖棕榈酸单酯及果糖棕榈酸双酯在进样量为1~15 μg时,与其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6。  相似文献   

15.
利用衰减全反射(AT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S)法对市售优质品牌的8种植物油(转基因豆油、非转基因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调和油、橄榄油)未加热及反复高温加热后的红外二阶导数光谱进行比较,发现复热食用油在反复高温加热下会使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增加;顺式脂肪酸的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增加。确定以二阶导数光谱中3 009、988、966 cm-13处特征吸收峰的峰高判定是否为反复加热用油。此方法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可从整体上了解油品的质量及成分,并可作为市场复热食用油的快速筛查方法,也可为地沟油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快速分析6种食用植物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5种常见脂肪酸的方法,并比较了这6种食用油中上述5种脂肪酸的含量差异。采用皂化反应对植物油进行前处理,以ACQUITY UPC2 BEH 2-EP色谱柱(100 mm×2.1 mm, 1.7 μm)为分析柱,以超临界CO2-甲醇/乙腈(1:1, 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脂肪酸标准物质在0.5~10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5~0.9998,定量限(S/N≥10)为0.15~0.50 mg/L;在3个添加水平下,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9.61%~108.50%;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9%~3.01%。该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无需对脂肪酸样品进行衍生化,已成功地用于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茶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等6种食用油中常见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胡健  黄媛媛  刘双平  毛健 《色谱》2023,(5):450-455
黄酒是风味独特的发酵酒,酒中组分复杂,且不同种类黄酒中乙醇含量差异较大。通过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测量不同乙醇含量的黄酒中挥发性组分色谱峰面积的变化,分析了乙醇引起的基质效应对不同挥发性组分定量检测的影响。在乙醇含量为10%~19%vol(酒精度)的黄酒中,16种挥发性组分(仲丁醇、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乙醛、异戊醛、苯甲醛、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的峰面积与乙醇含量呈线性负相关。酒中乙醇含量的升高改变了其他大部分微量挥发性组分的气液平衡。乙缩醛的峰面积与乙醇含量呈线性正相关,两者在乙醇浓度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甲醇、糠醛和乙酸的峰面积受乙醇含量的影响较小。色谱峰面积受乙醇含量的影响系数为-12.4%~4.9%,不同挥发性组分的蒸汽压及气液平衡受到乙醇基质效应的影响程度不同。将不同黄酒样品调整至同一酒精度后,不同样品中挥发性组分在溶液中的含量与色谱峰总面积成正比,乙醇引起的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得到有效降低。研究人员在使用基于气液平衡等原理的前处理方法开展风味组分定量检测时,应将不同黄酒样品调整至相...  相似文献   

18.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槐花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操作,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槐花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鉴定出化合物31种,包括酮、醇、酸、甾醇、酚、醛、酯、烷烃、烯烃及杂环等10类化合物,其中酮类化合物占总色谱馏出峰面积的21.15%;醇类化合物占13.78%;酸类占9.15%.其主要化合物有:1,9,12三氧-4,6-二氨基环十四烷-5-硫酮(20.58%),棕榈酸(9.05%),9,12,15-十八三烯醇(7.05%),(Z,Z)-9,12-十八碳二烯酸(6.85%),β-谷甾醇(6.11%).该技术可以简便快捷准确地进行槐花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 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广藿香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以百秋里醇的峰面积为指标,确定HS-SPME最佳的实验条件为:160目药材粉末用无水 Na2SO4稀释10倍,称取30 mg于15 mL萃取瓶中,以250 r/min速度搅拌预热(80 ℃) 40 min,插入65 μm聚二甲基硅烷-二乙烯(PDMS-DVB)涂层的纤维头,在相同搅拌速度下80 ℃萃取40 min,纤维头进入GC进样口在250 ℃下解吸100 s.GC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B-5MS柱;载气流速为1 mL/min;柱温的起始温度为90 ℃,以0.8 ℃/min升至110 ℃,保持5 min;1.0 ℃/min升至134 ℃,保持5 min;最后以5.0 ℃/min升至143 ℃,保持10 min.结果:百秋里醇的平均回收率为91.8%,RSD为3.0%.运用本方法对10份不同产地广藿香中百秋里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以其为参比对照,测定了广藿香中其它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