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芹菜素:主要存在于瑞香科、马鞭草科、卷柏科植物中,如芫花,卷柏中含量较大。芹菜素属于黄酮类,具有抑制致癌物质的致癌活性;作为治疗HIV和其他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MAP激酶的抑制剂;治疗各种炎症;抗氧化剂;镇静、安神;降压。与其他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山奈黄酮)相比具有低毒、无诱变性等特点。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g/cm3表示,是一个绝对值。在临床使用骨密度值时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检测仪的绝对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是一个相对值,正常参考值在-1和+1之间。当T值低于-2.5时为不正常。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背景:研究证实芹菜素具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镇静安神等功效。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芹菜素对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成年雌性SD大鼠42只,通过卵巢切除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分为7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为假手术组、芹菜素20,40,60和80 mg/kg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假手术组未摘除卵巢,阳性对照组每天灌胃烯雌酚(0.02 mg/kg)、维生素D和钙;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纯净水皮下注射;芹菜素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芹菜素皮下注射;1次/d,用药8周。分别检测干预后第4周和第8周大鼠股骨密度和血清中钙、磷、骨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Ⅰ型胶原C-末端肽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芹菜素剂量为40,60和80 mg/kg时,大鼠的骨密度、血清中钙、磷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较高(P < 0.05),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Ⅰ型胶原C-末端肽、骨碱性磷酸酶较低(P < 0.05);②与阳性对照组比,芹菜素剂量为60 mg/kg和80 mg/kg时,大鼠的骨密度、血清中钙、磷和骨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Ⅰ型胶原C-末端肽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无明显差别(P > 0.05),剂量为 20 mg/kg和 40 mg/kg时,骨密度、血清中钙、磷、均比阳性对照组低(P < 0.05),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Ⅰ型胶原C-末端肽比阳性对照组高(P < 0.05);③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在第4周和第8周时大鼠骨密度、 血清中钙、磷均比较低(P < 0.05),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β-Ⅰ型胶原C-末端肽均比较高(P < 0.05);④结果说明,去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确实有效;芹菜素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和剂量相关,一定剂量的芹菜素具有类似烯雌酚样的抗骨质疏松效果。 ORCID: 0000-0002-9167-5286(赖丽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自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4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合并OP。选取同期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按股骨颈BMD将所有RA患者分为3组:正常骨量A组,骨量减少B组和骨质疏松C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腰椎L1-4和股骨近端BMD、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 I amino terminal peptide,NTX-1)、25-羟基维生素D[25-OH Vitamin D,25(OH)D]、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ross- linking C terminal peptide,S-CTX)。结果C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值与病程、关节肿胀数和关节压痛数负相关(P〈0.05),与RF无明显相关性(P〉0.05);NTX-1、S-CTX在A、B、C三组依次升高(均P〈0.05);RA患者NTX-1、S-CTX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转换生化指标NTX-1、S-CTX可能参与了RA患者发生OP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Netrin-1:发育中的轴突表现出朝向或远离外部引导线索的方向性偏向生长,Netrin-1是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个轴突导向分子,在4种经典的轴突导向家族蛋白(Netrins、Slits、Ephrins和Semaphorins)中,Netrin-1具有最强的化学引诱能力来促进轴突延伸,其对轴突导向、细胞迁移、形态发生和血管生成具有很强的趋化功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37个氨基酸神经肽,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广泛分布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性途径中,其受体也在疼痛途径中表达,在40%-50%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发现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样免疫反应(CGRP-LI)。 背景:研究表明,破骨细胞通过分泌netrin-1诱导软骨下骨的感觉神经异常长入,导致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痛阈减低,由此推测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可缓解感觉神经介导的疼痛症状。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能否通过抑制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活性进而减少感觉神经支配,为研究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镇痛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青蒿琥酯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开小鼠右膝关节囊不损伤其他结构,术后无其他干预;其他2组通过右膝前十字韧带横断术构建骨关节炎模型,青蒿琥酯组术后给予腹腔内注射青蒿琥酯(每日100 mg/kg),安慰剂组术后给予腹腔内注射相等体积的5%NaHCO3。术后14 d进行足印迹分析,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清TRAcP5b、cathepsin K和CTX-Ⅰ水平,取各组小鼠膝关节标本进行番红固绿染色及组织学评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netrin-1及CGRP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结论:①右后爪同侧接触面积百分比:假手术组和青蒿琥酯组高于安慰剂组(P < 0.05);假手术组与青蒿琥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小鼠血清TRAcP5b、cathepsin K和CTX-Ⅰ水平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基于番红固绿染色的软骨组织学评分:假手术组和青蒿琥酯组低于安慰剂组(P < 0.05),假手术组与青蒿琥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假手术组、青蒿琥酯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破骨细胞量低于安慰剂组(P < 0.05),假手术组与青蒿琥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与安慰剂组相比,假手术组、青蒿琥酯组软骨下骨中netrin-1及CGRP阳性感觉神经减少(P < 0.05),而这2项指标在青蒿琥酯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青蒿琥酯通过抑制软骨下骨破骨细胞分泌netrin-1改善了感觉神经介导的疼痛,具有可缓解骨关节炎疼痛的治疗潜力。 ORCID: 0000-0002-1569-7037(沙力塔娜提·乌尔曼别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Micro-CT:即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遵循的是与用于医疗的计算机断层扫描相同的原理,但可提供更高分辨率,Micro-CT和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是目前最有用的且拥有高分辨率的骨小梁和皮质骨超微结构成像,目前用于评估骨形态特征,作为传统组织学分析的补充替代方案。 X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0A1):为X型胶原蛋白的特异性裂解片段,X型胶原蛋白是软骨细胞肥大分化的典型标志,在骨关节炎进展过程中,软骨细胞肥大及其合成的促炎细胞因子助软骨破坏。 背景:研究表明随着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增加,过度激活了的转化生长因子β1使骨吸收和骨形成解偶联,最终导致骨关节炎动物模型中软骨下骨的硬化表型,且可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导减弱骨关节炎的进展。 目的:检测前十字韧带横切比格犬骨关节炎模型中局部注射常山酮是否可以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方法:将18只雄性比格犬分为假手术(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及治疗组,后两组通过前十字韧带横切构建骨关节炎模型,治疗组造模后于软骨下骨局部注射常山酮37.8 ng。在造模术后4,8,12,16周纵向测量血清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和X型胶原蛋白α1链血清标志物的水平;术后16周Micro-CT扫描观察软骨下骨微结构;番红固绿染色及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评估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情况。实验方案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IACUC20160304-07)。 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8,12周,骨关节炎组X型胶原蛋白α1链水平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P < 0.01);②造模后8,12,16周,骨关节炎组CTX-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P < 0.05);③骨关节炎组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增加,骨小梁分离度降低,骨小梁模式因子减小(均P < 0.05);④骨关节炎组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更高(均P < 0.01);⑤骨关节炎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更高(均P < 0.01);⑥对照组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⑦结果说明,局部注射常山酮可通过抑制软骨下骨中异常升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阻断异常骨重塑来减轻前十字韧带横切诱导的骨关节炎,表明这可能是骨关节炎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ORCID: 0000-0003-1388-5541(任姜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有报道指出降钙素在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关于其对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却少有报道。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实验性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软骨组织形态及蛋白多糖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均切断右肢前交叉韧带制作骨关节炎模型,假手术组仅打开关节腔,不做韧带切断,给药组于造模后成功后第2天开始皮下注射降钙素15 IU/(kg•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6周。造模后10周,观察各组大鼠胫骨关节面,X射线检查股骨远端和内外侧踝软骨下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甲胺苯蓝染色观察软骨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大鼠胫骨关节面光滑,有光泽;模型组大鼠胫骨关节面无光泽,关节软骨暗红色,有较大溃疡面形成;给药组大鼠软骨面无光泽,局部溃疡,表面粗糙不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内外侧踝软骨下骨骨密度、骨体积、骨小梁数目升高(P < 0.05),骨小梁分离度及蛋白多糖含量降低(P < 0.05);给药组内外侧踝软骨下骨骨密度、骨体积、骨小梁数目低于模型组(P < 0.05),骨小梁分离度及蛋白多糖含量高于模型组(P < 0.05)。表明降钙素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能促进骨组织分泌蛋白多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参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分化,与软骨下骨重建过程密切相关,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双膦酸盐作为骨吸收抑制剂,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对大鼠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方案经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行双侧去卵巢及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假手术组大鼠只切除卵巢周围与卵巢大小相仿的脂肪组织,切开双侧膝关节腔,但不切断前交叉韧带。术后1周,治疗组予以腹腔注射伊班膦酸钠10μg/kg,模型组予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作干预。12周以后,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关节软骨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Mankin评分,软骨下骨的Micro-CT扫描及骨组织显微结构定量分析,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和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JNK)的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软骨结构明显破坏,Mankin评分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而治疗组的Mankin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降低,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增加,骨小梁分离度明显下降(P<0.01);③模型组中的ERK1、JNK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中的ERK1、JNK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④结果说明,伊班膦酸钠可能通过抑制ERK1、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善膝骨关节炎大鼠的软骨下骨的微结构,抑制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去卵巢大鼠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时间点大鼠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去卵巢大鼠不同时期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 方法:3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线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实验开始先将基线组处死,假手术组及去卵巢组于术后第4,8,12周分次处死。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定L1-3及股骨不同分区(头颈部R1区、转子部R2区、股骨干R3区、股骨整体R4区)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雌激素水平。对大鼠体质量、离体骨密度、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雌激素水平、月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离体腰椎及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基线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 < 0.05),第8,12周时均显著改善(P < 0.05),腰椎、股骨各区域骨量丢失幅度最大的为L1及股骨转子区。       ②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基线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 < 0.05),第8,12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去卵巢组第8,12周血清雌激素较假手术组及基线组明显降低(P < 0.01,P < 0.05)。④月龄与大鼠体质量、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负相关(P < 0.01)。提示去卵巢后大鼠腰椎、股骨骨量变化呈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回升的趋势,其中L1及股骨转子部受影响最大;骨转换指标在去卵巢后显著加快、后期逐渐回归正常;雌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为第1个月先升高、后期快速降低;体质量、骨转换指标及雌激素水平与骨量密切相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双膦酸盐可以提高骨密度、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已被临床所证实,但其对于骨骼基质结构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实验通过观察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对骨结构及骨基质代谢的影响,探讨阿仑膦酸钠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骨基质调控机制。 方法:实验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用阿仑膦酸钠进行干预,同时设置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进行对照。运用骨骼影像学、骨组织病理学和骨生物力学检测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骨丢失大鼠骨密度、骨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和骨结构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药物干预后4,8,12周,阿仑膦酸钠组骨密度均高于模型组(P < 0.05);药物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阿仑膦酸钠组骨代谢指标尿脱氧吡啶诺啉,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水平均降低(P < 0.05),腰椎和股骨的最大载荷、最大压强、模量以及Ⅰ型胶原不同交联形式的尿吡啶啉/脱氧吡啶啉值均增高(P < 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能够对抗因雌激素缺乏导致大鼠骨量的丢失,提高生物力学性能,改善骨基质结构,同时恢复因去卵巢所导致的Ⅰ型胶原交联组分的改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血ICTP,PINP在骨转移Ca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在骨转移C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ICTP、PINP采用放免法检测。 1 1 5例骨转移癌患者分三组进行研究即 :A组 :骨转移灶 <6个 4 7例 ;B组 :骨转移灶 6 2 0个 4 2例 ;C组 :骨转移灶 >2 0或超级显像 2 6例。结果 :骨转移癌患者血清ICTP、PI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A、B、C三组血清ICTP、PING逐步升高 ,组与组之间差异显著 ;血清ICTP、PING与骨转移数目的相关性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8和 0 5 2 (p均 <0 0 1 ) ;35例患者经治疗后 ,血清ICTP和PINP不同程度地下降 (p分别 <0 0 1、0 0 5 )。 结论 :血清ICTP与PINP的检测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变化 ,以血清ICTP的检测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反映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等有关病理变化的实验室指标已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探讨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在原发性膝骨关节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寻求原发性膝骨关节病特征规律与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膝骨关节病组患者70例,健康志愿者1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原发性膝骨关节病患者血清中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及X射线的变化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中医证型中风寒湿痹型患者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明显低于肝肾亏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末段交叉连接的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两者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软骨的退变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反映病情、证型等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视网膜母细胞瘤RB1-诱导卷曲蛋白1(RB1-inducible coiled-coil 1,RB1CC1):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00的FAK家族相互作用蛋白,最初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鉴定为Pyk2相互作用蛋白,并可作为RB1基因的潜在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细胞的周期调控。RB1CC1多在心脏、睾丸、肌肉骨骼以及小鼠胚胎等组织中大量表达,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自噬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骨涎蛋白:是一种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合成的磷酸化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5,含有约300个氨基酸。在骨组织中大量表达,可特异性定位于矿化的骨组织内,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骨代谢活动,是成骨细胞矿化成熟的标志。骨涎蛋白的RGD序列基因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整合素结合,从而引导软骨组织内血管形成。 背景: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的退变和软骨下骨的重建为主要病理特征。骨关节炎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清楚,大部分研究以软骨与软骨下骨为主要切入点,探索疾病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变化,为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生物靶点和研究方向。 目的:探讨在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RB1CC1的表达情况。 方法:8周龄C57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4周和8周2个亚组。实验组小鼠行右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胫骨韧带切除,游离内侧半月板,诱导骨关节炎;假手术组小鼠则仅切开关节囊而不行内侧韧带切除和半月板游离。实验方案于2017-12-13经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No.44007200038731。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骨关节炎RSI评分均显著升高,关节软骨面Ⅱ型胶原表达降低,软骨下骨中的RB1CC1表达逐渐升高,RB1CC1与成骨相关指标BSP2的表达趋势有一致性;提示随着骨关节炎进程的发展,软骨下骨的RB1CC1表达逐渐增多,可能与促进软骨下骨增生及重塑有关。 ORCID: 0000-0002-2838-3707(蔡道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The ex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eoporosis and osteoarthritis is still a matter for debate for many. The ovariectomised ewe is frequently used as a model for osteoporosi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bone morphometry and turnover in both trabecular and subchondral bone after 1 year.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ovariectomy has any impact on development of osteoarthritis within the ovine stifle joint at the same time point. In addition,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are an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present between articular cartilage degeneration and alterations in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r turnover rates in the underlying bone. Twenty‐two sheep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10 of the sheep underwent ovariectomy and 12 were kept as controls. Five distinctive fluorochrome dyes were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t 12‐week intervals to both groups, to label sites of bone turnover. All animals were then sacrifice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lthough most specimens showed some evidence of osteoarthritis, no measu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udy groups was detected. Osteoarthrit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thinning of the subchondral plate, specifically the subchondral cortical bone; however, wherea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 link between trabecular thinning and osteoarthritis, this was not confirmed.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steoarthritis and bone turnover rates of either the subchondral trabecular bone or bone plate. In conclusion, despite the fact that ovariectomy results in marked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ovine stifle joint at 1‐year postoperatively, no evidence was found to suggest that it plays a direct role in the aet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ovariectomy (OVX) on bone turnover and trabecular bone mass at the 3 clinically important skeletal sites in mature cynomolgus monkeys.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 female cynomolgus monkeys, aged 17-21 years, were randomized into 2 groups by the stratified weight: the OVX and sham-operation groups (n = 3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16 months.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vivo and serum and urinary bone turnover markers were longitudinally measured, and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rabecular bone of the lumbar vertebra, femoral neck, and distal radiu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VX induced in a reduction in lumbar BMD compared with the sham controls and the baseline,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urinary levels of cross-lined N- and 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 Furthermore, OVX induced reductions in trabecular volumetric BMD and trabecular bone mas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controls, with increased bone formation rate at the lumbar vertebra, femoral neck, and distal radiu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VX in mature cynomolgus monkeys (17-21 years of age) increased bone turnover and induced trabecular bone loss at the three skeletal site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controls. Thus, mature cynomolgus monkeys could be utilized for preclinical stud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on bone turnover and trabecular bone mass at the 3 clinically important skeletal sites.  相似文献   

15.
背景:软骨细胞移植等组织工程方法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骨关节炎治疗措施,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不仅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与细胞移植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的:培养人膝关节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构建两者共培养的细胞培养模型,探讨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和严重创伤患者行截肢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连续消化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方法,培养软骨细胞,然后应用多孔插入器细胞培养池构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 结果与结论:通过免疫组化,NBT/BCI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检查,证实成功培养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实时定量RT-PCR显示,在与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共培养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见骨关节炎患者的成骨细胞能促进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骨关节炎可能与铁代谢异常有关,了解铁超载对膝骨关节炎的作用非常有意义。目的:探究铁超载对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7周龄C57B/6J野生型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与手术+右旋糖酐铁组,每组10只。8周龄时,手术+右旋糖酐铁组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500 mg/kg,每周1次,注射至18周龄时停止;10周龄时,手术对照组与手术+右旋糖酐铁组行左后膝内侧半月板失稳手术。18周龄时处死所有小鼠,通过Micro-CT检测胫骨微结构参数,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普鲁士蓝染色证实铁在小鼠关节中的沉积。结果与结论:(1)Micro-CT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手术对照组、手术+右旋糖酐铁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小(P <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增加(P <0.05);与手术+右旋糖酐铁组比较,手术对照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增加(P <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相减小(P <0.05);(2)番红O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相比,手术+右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