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右冠状动脉(RCA)解剖分布特点、临床分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要点。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冠脉造影(CAG)3396例,冠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550例;RCA非右冠窦起源异常患者共19 例,5 例RCA行PCI,1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部分患者行冠脉CTA检查;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RCA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并从解剖学角度进行临床分型,及分析CAG、PCI技术要点。 结果 我院2014-2015年度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占0.56%,平均年龄73±9岁,男性10例,女性9例。其中A1型14例,占74%;B1型二例,A2、B2、D1型各有一例,未见到C型和D2型。患者均由桡动脉路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VUS检查或PCI术;三例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寻找右冠脉开口;完成的右冠脉造影以5F TIG造影导管及6F IL3.5指引导管为主,只1例用6F AL1.0。11例行冠脉PCI;6例( 31.6%,6/19)有右冠脉冠心病,5 例行PCI术。完成右冠脉PCI的指引导管包括6F IL3.5,6F AL1.0,6F SAL1.0,其中一例用6F AL1.0行右冠脉PCI时,出现右冠脉近端夹层。 结论 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以左冠窦内左冠脉开口右侧起源,穿主肺动脉间且不伴有右冠脉开口狭窄、近端受压类型为主;熟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的解剖分布规律,指导选用适宜的造影及指引导管,用适宜的操作手法完成冠脉介入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0岁,因反复胸闷1个月于2010年10月18日入院,10月20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近段20%偏心型狭窄,左前降支近段60% ~ 90%偏心型狭窄,远端有侧支循环供应至右冠状动脉远段,左回旋支开口起70% ~ 99%偏心型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起50% ~ 70%偏心型狭窄,近中段99%偏心型狭窄.10月22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  相似文献   

3.
单纯右冠状动脉狭窄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浙勇  江时森  汤沂 《心脏杂志》2005,17(3):253-255
目的:探讨单纯右冠状动脉(RCA)狭窄不同狭窄程度和狭窄节段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纯RCA狭窄的患者99例,按不同狭窄程度、不同狭窄节段和不同冠脉优势型进行分组,并与494例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对照组比较,经左心室造影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轻度、中度和重度单纯右RCA狭窄患者的LVEF变化不显著,完全闭塞患者的LVEF显著下降(P<0.05);右冠中段、右冠远段、后降支和侧后支病变患者的LVEF均无有意义变化,右冠近段病变患者LVE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RCA狭窄患者中,右冠优势组LVEF略低于均衡优势组和左冠优势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单纯RCA狭窄对LVEDP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单纯RCA主干近段狭窄和单纯RCA完全闭塞对左室收缩功能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胸痛3年余"入院。患者3年前(2015年3月)于活动中突发心前区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当时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左前降支(LAD)近段100%闭塞,左回旋支远段50%狭窄,右冠状动脉(RCA)中段自发夹层(图1A)。于LAD置入支架1枚,RCA未处理。此后患者常因高强度活动诱发胸痛、胸闷不适,休息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个月后(2015年5月)及1年后(2016年5月)外院复查CAG提示:LAD原支架通畅,RCA可见一长段串珠样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 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 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 min操作时间和50 ml造影剂.结论 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 (冠脉 )夹层和支架脱落是冠脉介入操作中较为常见和较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操作成败和患者安危。现报告同时发生两并发症的病例 ,经处置获得成功。患者男 ,5 5岁 ,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于 1999年 6月入院。病情稳定 1周后行冠脉造影 ,显示左前降支 (LAD)近中段 99%狭窄且紧邻第一对角支 (D1)开口 ,D1近段 6 0 %狭窄 ,右冠脉近段 80 %局限性狭窄。决定行前降支病变的经皮冠脉成形术 (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术。操作中LAD中段发生夹层 ,累及D1开口 (未预先放置导丝保护 ) ,血流缓慢 ,患者出现心绞…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对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明确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调脂类药物,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管内超声(IVUS).其中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术后随访1~3年,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5例患者中3例未见明显狭窄,32例有32%~75%的固定狭窄.12例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根据发病时心电图,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判断9例痉挛在右冠状动脉,痉挛部位2例在近段,5例在中段,1例在远段,近段合并远段1例,固定狭窄40%~75%;3例痉挛在左前降支,痉挛部位在近段,2例在中段,固定狭窄50%~75%.犯罪病变多为边缘不光滑,呈偏心稳定的纤维性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12例患者相应冠状动脉成功置入(3.0~405)mm×(16~36)mm药物涂层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随访1~3年,1例患者仍有胸痛发作;2例患者偶有胸痛,但程度及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减轻;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1例患者支架段有轻度内膜增生,未见再狭窄;1例患者支架内50%~60%再狭窄,但仅偶有胸痛症状;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正规合理的物治疗对多数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有效,但对少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6岁。因"胸闷13年,加重2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3年前间断出现活动时胸闷,伴气短,无胸痛。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LM)末段狭窄60%,前降支(LAD)近段狭窄85%,回旋支(LCX)近段狭窄80%,右冠状动脉(RCA)中段狭窄80%。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分别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吻合、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反复胸闷痛15年,加重半个月余"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患者于2017-03-28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中见:前降支(LAD)中段80%~90%狭窄,远段90%狭窄,回旋支(LCX)近中段100%闭塞,远段可见右冠脉(RCA);近段不规则,中远段60%狭窄。患者三支病变(图1A~1C),与患者  相似文献   

10.
患女,70岁。2005年6月3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曾行溶栓治疗有效,无梗死后心绞痛。6月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弥漫不规则钙化,中段70%局限性狭窄;左旋支(LCX)多处迂曲呈直角弯,中段80%~90%狭窄;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均有40%~50%弥漫病变和钙化、迂曲,远端后降支(PDA)分支处90%狭窄并延续至左室后支(PLV),累及PDA,PLV直径大于PDA。建议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治疗RCA远段和LCX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4 5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病变血管共 5 8支 ,B型病变 4 9处 ,C型病变 1 3处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4处 ,共置入支架 64只。置入左前降支 2 7只 ,左回旋支 1 3只 ,右冠状动脉 2 4只。De Novo支架置入 4 4只 ,Suboptimal支架置入 1 5只 ,Bail-out支架置入 3只 ,再狭窄病变支架置入 2只。结果 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疗效满意 ,支架置入成功率为 98.4 %。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 (86.5± 7.8) % ,术后残余直径狭窄 (5 .1± 1 0 .3 ) %。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 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 ,1例在术中及术后出现三次心室颤动 ,4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了 3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结论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位置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1抬高≥2mm、STV4R抬高≥1mm、STV3压低/STⅢ抬高<0.5对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组有显著性差异,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右冠状动脉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痛3月于2008年5月21日入院,5月2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严重扭曲,右冠状动脉中段全闭,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病变,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行右冠状动脉中段PCI。患者右冠状动脉严重扭曲,为慢性闭塞病变(CTO),闭塞段较长,属PCI不易成功病变。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它的发生与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和介入操作密切相关。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将其分为6型,用于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对于严重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应选择常规内支架置入治疗,内支架置入不成功,行心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支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1例ACS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raunwaldⅢ级)10例,在对罪犯血管行PCI过程中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结果:51例患者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共治疗罪犯血管51支,置入Firebird支架63枚。1例STEMI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4例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25例(49.02%)患者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ACS急诊PCI中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病例1:男性,67岁,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D术后1年余,再发胸痛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以及降压、调脂、扩冠等药物治疗,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第2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显示:左主干(LM)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LAD)近中段长病变,严重处狭窄85%,远段局限性狭窄80%,第二对角支开口处狭窄80%;回旋支(LCX)弥漫性病变,严重处狭窄75%;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原支架内狭窄20%,中远段多处轻度狭窄20%~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左单冠状动脉畸形更是非常罕见,发生率为0.025%,可分为L-1型及L-2型,L-1型系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L-2型系右冠脉开口异常。本文报告2例左单冠状动脉畸形病例系先天性右冠状动脉缺如,均分别对其左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行PCI术,报告如下:1例1男,70岁,住院号0224987,因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在外院溶栓治疗后3 d转来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入院后第5天于2010年9月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LAD近段30%狭窄,中段90%狭窄,D1口部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3岁,本次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2个月,再发2 d入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2个月前因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于我院行冠脉造影: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80%狭窄,远段40%狭窄,后降支(PD)段25%狭窄,左前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SCAD)的发生情况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析 22 16例冠状动脉造影以发现SCAD ;对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的SCAD患者行支架置入术 ,手术前后及手术中按要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结果 发现SCAD共 2 6例 ,男 19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0 9± 11 6 )岁 (34~ 75岁 ) ,检出率为 1 1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1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1例。 2 6例患者共 2 8支血管发生SCAD。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 1例 ,左前降支 9例 ,回旋支 4例 ,右冠状动脉 14例。对适合PCI术的 18例患者 19支血管撕裂处行支架置入术。其中 14例 15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支架置入术 ,4例行直接支架置入术。撕裂处共置入支架 2 3枚。支架置入术后 ,1例冠状动脉原发性撕裂处残余狭窄小于 30 % ,另 1例残余狭窄小于 10 % ,其余 16例均无残余狭窄。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SCAD并非罕见 ,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者是SCAD相对高发的人群。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CAD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