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AMI患者1252例,对其中118例院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死亡原因,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 AMI患者总病死率9.42%(118/1252).男性AMI病死率8.91%(84/943),女性AMI病死率11.00%(34/309),女性患者AMI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972,P=0.2739).随着年龄增长,AMI病死率增高,<40岁、40~54岁.55~64岁、≥65岁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45%(2/31)、2.56%(6/234)、5.11%(16/313)、13.95%(94/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871,P<0.0001).在118例AMI死亡病例中,泵衰竭77例(65.25%),心脏骤停21例(17.80%),心脏破裂13例(11.02%),心外原因(包括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肺炎等)7例(5.93%),死亡原因中泵衰竭比例最高.AMI介入患者与AMI非介入患者病死率分别为4.24%(39/920)、23.80%(79/332),心脏破裂发生率分别为0.33%(3/920)、3.01%(10/332)(X2分别为109.2943、20.0717,P均<0.0001).在AMI患者中心脏破裂的发生率为1.04%(13/1252),女性患者的心脏破裂发生率为2.91%(9/309),男性为0.42%(4/943)(X2=14.0254,P<0.0001).AMI死亡距发病时间<24 h者占23.72%(28/118),24 h~1周占55.93%(66/118),1~4周占20.34%(24/118).广泛前壁、前间壁、下壁、侧壁、后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分别为12.47%(59/473)、9.23%(12/130)、6.73%(28/416)、8.70%(4/46)、5.97%(4/67)、9.17%(11/120)(X2=9.6675,P=0.0852).结论 高龄是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死亡多发生于病程早期,泵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AMI介入患者病死率及心脏破裂发生率均较非介入患者明显降低,AMI中女性患者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可能也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更大样本量来验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AMI发病率和病死率是目前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总结近9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AMI住院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其变化规律,对20世纪90的代末和21世纪初影响AMI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对AMI防治措施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304例急性心肌梗死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我院1992年至2001年收治住院的304例患者,进行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死率、男女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梗塞部位,分析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结果:随年龄增高,AMI病死率增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死亡病例组危险因素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明显高于存活病例组;前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病死率最高;住院一周内病死率最高。结论:高龄,前下壁或前侧壁梗死,OMI或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是AMI死亡病例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胡俊青  尹成彬 《临床荟萃》2002,17(9):529-530
在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治疗中 ,溶栓疗法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它能有效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前国内溶栓疗法采用尿激酶 15 0万 U / 3 0 min静脉滴注的大剂量给药方法[1 ] ,而且此疗法对大于 70岁的老年人为相对禁忌证。为探索高龄老人AMI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采用小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住院患者65例 ,均符合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无溶栓禁忌证[1 ]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溶…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上消化道出血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上消化道出血5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发生的AMI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下壁居多,约占68.63%,原发溃疡病者仅占9.8%。应尽量消除AMI患者的紧张情绪,并联合应用镇痛、血管扩张剂以及质子泵阻滞剂、H2受体拮抗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王健 《临床荟萃》2002,17(2):88-89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易于实施 ,已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 ,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限制在 6 5岁以下 ,一般状况良好者可适当放宽。本院近年来 ,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均为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年龄6 5~ 92岁 ,平均年龄 73 .5岁。共 6 0例 ,入院后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溶栓组 (治疗组 )及对照组 ,每组 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7.
陶芳  孙胜玫 《急诊医学》1995,4(2):93-95
连续住院年龄在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119例患者中,55例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统计结果表明,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6%,发生率随增龄明显增加(P〈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多见于单部位梗死范围小者(P〈0.05),急性期死因与突发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9.
不典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对32例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无典型胸痛,疼痛部位不典型11例;首发症状为恶心、呕吐、上腹痛8例;头晕、乏力、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突发心律失常、休克7例;合并肺心病2例。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近10年来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在老年急性心梗人群中运用逐渐增多,对于改善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本文评价51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发作的时间节律的规律性。方法对997例(其中包括412例前壁和423例下壁的AM I患者)的梗塞发生时间、梗塞部位进行分析。结果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06∶00到12∶00最高(n=257,占30.78%),而00∶00到06∶00,发生下壁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n=138/423,32.62%,P<0.01),从06∶00到12∶00,发生前壁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却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点,(n=156/412,37.86%,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护士应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时间节律,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 2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年龄不同分为 4组 :<6 0岁为非老年组 ,6 0~ 6 9岁为低龄老年组 ,70~ 79岁为中龄老年组 ,≥ 80岁为高龄老年组。分别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非老年组中典型胸痛常见 (82 .1% )。老年各组随着年龄增加而有其独特表现 :临床症状不典型及多变性 ;梗死面积广泛 ;并发症多而危重 ;伴存疾病多 ;病死率高。结论 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各具特点 ,年龄越大 ,临床表现越不典型 ,病情越危重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红细胞比容(HCT)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分析274例AMI患者的血液及心脏超声指标,并随访患者出院后生存情况,按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106例)与非死亡组(168例),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因素回归等方法分析各临床指标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274例患者平均年龄(69.79±7.45)岁,男性200例(73.0%),随访(44.4±10.7)个月,远期病死率为38.7%.2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NYHA分级、吸烟史、血红蛋白、HCT、平均红细胞体积、肾小球滤过率、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右室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9项指标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T(OR=0.904,95%CI:0.832~0.982,P=0.016)、肾小球率过滤(OR=0.983,95%CI:0.969~0.996,P=0.014)、射血分数(OR=0.932,95%CI:0.887~0.979,P=0.005)以及吸烟史(OR=3.230,95%CI:1.468~7.106,P=0.004)与远期病死率有显著相关性.通过ROC曲线检验HCT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669(P<0.001,95%CI:0.603~0.736).结论 HCT可作为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atocrit and risk of long term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74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eath after long term follow-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atocrit and mortality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independent t-test,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69. 79 ± 7.45 years, with 73. 0% of male. The average of followup was 44. 4± 10. 7 months, with mortality of 38.7% .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showed that NYHA classification, smoking history, hemoglobin, hematocrit, mean red cell volum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jection fraction,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and 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s < 0. 05), Multivariable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hematocrit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jection fraction and smoking history were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factors, with OR of 0. 904 (95% CI: 0. 832 - 0. 982,P =0. 016) ,0. 983 (95% CI: 0. 969 -0. 996,P =0. 014) ,0. 932 (95% CI: 0. 887 -0. 979,P =0. 005) and 3. 230 (95% CI: 1.468 - 7. 106, P = 0. 004), respectively. The power of hematocrit to predict mortality was examined by ROC curve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was 0. 669(P < 0. 001,95% CI: 0. 603 - 0. 736) Conclusion Hematocrit i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long term death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1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786例急性心肌梗死连续病例分为NSTEMI组(216例)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70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比较:(1)STEMI患者数明显多于NSTEMI患者(P〈0.01),比率是2.6∶1。(2)老年患者(≥65岁)、无胸痛、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左主干冠脉病变患者、漏诊在NSTEMI组显著高于STEMI组(P〈0.05,P〈0.01)。(3)CTnT≥3.0ng/ml、接受冠脉造影检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治疗、LVEF≤55%、室壁瘤(30d)患者在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P〈0.05,P〈0.01)。(4)吸烟、冠脉无明显病变、单支至三支病变、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Ⅱ~Ⅲ度AVB及死亡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及年龄≥70岁分别是影响NSTEMI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NSTEMI患者年龄大、危险因素多、左主干冠脉病变多,接受规范治疗少,并发症及死亡率与STEMI患者相似,因此NSTEMI是不可忽视的预后不良的严重疾病。不典型的胸痛及心电图改变容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 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UK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66.7%(14/21)。UK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4.8%(1/21),常规治疗组为18.4%(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5%(6/21),未溶栓组为52.6%(2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 I)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1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者多(57%),并发心力衰竭多(38%),心律失常多(43%),感染多(59%),死亡率高(8%)。结论老年人AM I症状不典型,全身合并症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 4例。平均年龄 56 71±9 8岁。前期无心脏并发症者 15例 ,前期有心脏并发症者 2 0例。除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外 ,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程序 ,程序结束出院前采用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进行心脏功能评定。全组病例在康复训练中及早期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未发生心脏事件 ,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安全可行。本文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病例选择、康复程序进行中的注意事项和出院时评价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在624例AMI患者中,有糖尿病者136例为A组,非糖尿病者488例为B组,然后将两组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较大[(66 10)岁比(64 9)岁,P0.01],空腹血糖较高[(10.8 3.9)mmol/L比(5.3 1.5)mmol/L,P0.01],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12.5%比6.1%,P0.01),A组发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律失常明显高于B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15.4%比5.9%,P0.01)。结论糖尿病是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2岁,发作性胸痛2年,加重2天.2个月前拟诊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欠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年,糖尿病病史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