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院后第8天治疗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4--48h)及延迟肠内营养组(〉48h)组,比较肠内营养后7,14d各组血浆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4周时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肠内营养支持7,14d时两组患者ALB、PA比较,早期组均优于延迟组(P〈0.01或P〈0.05);肠内营养支持4周,两组肺部感染并发率比较,早期组低于延迟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早期组优于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张丹 《中原医刊》2014,(11):102-1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两组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状况比较,A组白蛋白( ALB)及总蛋白(T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高强  白全召 《当代医学》2011,17(4):120-1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10天后比较血清中IgG、IgA、IgM、IgE以及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IgE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血清中蛋白的水平,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超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方法将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不同营养途径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超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对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14d后各项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空腹血糖波动明显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营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确切,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早期胃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静脉营养组)各22例。观察两组治疗后1、2、3周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结果从第2周开始。试验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潘素素 《中外医疗》2012,31(17):62-6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我院及包头地区其他医院ICU在2009年1-2011年11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N)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组,比较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入院7d后,较之PN组,EEN组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总蛋白(TP)水平均显著高(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实验组28例GCS〈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3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血浆清蛋白、血糖、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30例GCS〈8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结果:实验组血浆清蛋白及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尤以第7d明显(P〈0.05)。两组血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实验组呕吐发生率(7.1%)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并发症及营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营养支持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15例。给予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体内白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观察组为13.4%,且观察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显著营养支持效果,并且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术后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对照组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血糖水平变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研究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评定预后,治疗组18例(60%)预后较好,优于对照组9例(30%,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富含胶原蛋白肽的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高代谢,降低感染率,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其降低病死率的效果,优于其他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5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0例,全胃肠外营养组26例(TPN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治疗前后血浆中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的变化,GCS分值、大便潜血情况以及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存活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水平无明显变化,E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PN组,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胃肠道营养不但简便易行,而且可以减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糖(bloodglucose,BG)、乳酸(1acticacid,LAC)、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b与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AC与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MI和三角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早期营养组及早期免疫营养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营养方法,早期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 PN )和肠内营养( EN )序贯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免疫营养组在早期营养的基础上每天给予谷氨酰胺10 g。分别检测患者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CD3+、CD4+及CD8+水平,进而对其检测结果进行相互对比分析。结果总蛋白、白蛋白、CD4+、CD8+、CD4+/CD8+、IgG 水平比较,早期免疫营养组>早期营养组>对照组(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升高越明显(P<0.05)。结论早期的免疫营养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鼻肠管、鼻胃管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并发症及预后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治疗14 d后,分析2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统计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17.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鼻胃管留置,采取鼻肠管留置下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从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本文采用此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患者入院治疗1周后,对其血常规检测中的总蛋白(TP)以及白蛋白(ALB)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中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CS评分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14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索氮(BUN)、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徐丽丹  王传湄 《吉林医学》2009,30(21):2602-260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56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胃肠内营养组(EN)和胃肠外营养组(PN),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等)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肠外组应激性溃疡、高血糖、合并呼吸道感染、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量支持时机选择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入本院治疗的8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作为观察组,另外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传统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肠内营养途径中获得比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治疗14 d和28 d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高卫丰 《当代医学》2014,(28):59-60
目的探讨在肠内营养中添加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障碍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张家港市锦丰人民医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8)。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48h内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观察并记录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腹胀、腹泻、呕吐、胃潴留、便秘的情况,检测患者开始肠内营养前、第5、10d血清前白蛋白含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并发症患者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各并发症的发病率也较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营养开始前,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胃肠营养开始后第5、10d,观察组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益生菌较单纯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状况并提高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通过鼻-胃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于伤后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30例,按传统的方法于伤后72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与营养有关的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ICU病死率、存活率及住ICU时间。结果 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实验组26.6%,对照组23.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ICU病死率、存活率及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