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计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在动态对比的增强CT(DCE-CT)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7例AIP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及ERCP检查,并采用超声(US)随访AIP类固醇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ERCP检查,主胰管狭窄段和无病变胰管显示清楚;各例AIP均显示主胰管弥漫性、阶段性或多处局限性狭窄,狭窄段上游胰管轻中度扩张;4例合并胆总管下端狭窄或阻塞.DCE-CT,胰腺显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胀,其中3例病灶边缘可见包膜样低密度表现.类固醇治疗后,胰腺肿胀减轻、胆管狭窄的改善.结论:AIP的形态学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ERCP与DCE-CT相结合有助于AIP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程度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间收治的1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实验室、病理学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35~71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11例,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胀痛不适3例.结果 CT检查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伴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11例,胰头局灶性肿大伴胰头处胰管狭窄3例,全部病例均有胆总管胰腺段狭窄.共有12例患者接受免疫球蛋白G(IgG)和自身抗体检测,其中7例IgG浓度升高,6例自身抗体阳性.14例AIP患者中,9例就诊时存在或随访中出现胰腺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检查显示3例胰腺导管周围有致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间质纤维化.因怀疑胰腺恶性肿瘤而行手术治疗7例,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7例,治疗结果满意.随访中有4例复发.结论 MP应该作为胰腺癌的一种鉴别诊断,避免因误诊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4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58.3岁.12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胰腺弥漫肿大者7例,局限肿块型5例,混合型2例.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5例)或稍低密度(7例),1例胰腺内及周边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MRI病变T1WI序列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降低,T2WI序列信号不同程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升高,DWI序列信号均升高.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强化降低呈不均匀“雪花状”,后渐进性延迟强化.9例病变周围见“胶囊样”包壳.4例胰管形态不规则,5例胰管轻度扩张;9例胆总管下段管壁规则增厚伴明显强化及“鸟嘴样”管腔狭窄.4例病变周围血管受累,1例肝门区见2枚肿大淋巴结.2例增强后肾脏内见异常低密度灶.经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的10例患者随访影像学检查病变胰腺均有明显的好转及恢复.结论 AIP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影像表现,对于AI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胰腺结核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例行MS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及随访证实的胰腺结核患者,分析胰腺结核的MSCT表现,分析其部位、边缘、密度、增强特征及与周边血管的关系。结果 7例胰腺结核中位于胰头者5例,胰腺颈部者2例;2例患者为类圆形,2例患者为圆形,3例患者呈不规则形,表现为略低密度肿块或囊性病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蜂房状强化灶、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5例患者中伴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者3例,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轻度扩张者2例,胆囊增大者1例;2例患者显示肝动脉被病变及肿大的淋巴结侵犯、包绕。结论 MSCT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胰腺结核病灶范围,而且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进一步提高胰腺结核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与MRI检查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 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例AI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和MRI检查示AIP患者的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T1WI示胰腺实质信号明显减低,扩散加权成像(DWI)示胰腺实质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胰腺实质强化幅度明显降低,延迟期呈持续性延迟强化伴包膜征,胆总管胰腺段呈鸟嘴样狭窄。结论 AI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gG4-S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IgG4-SC初始病变的CT和MRCP特征及随访变化。结果初始病变:6例CT扫描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管壁增厚,其中2例伴有胰上段胆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厚的胆管壁呈渐进性强化;7例MRCP检查中,6例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1例肝内胆管狭窄和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狭窄近侧的胆管呈中度至重度扩张。随访:5例未接受类固醇治疗以及2例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胆管病变均较初始加重。8例随访患者中,无论治疗及时与否,或是病变复发后再治疗,应用类固醇后胆管病变均显著好转。结论 IgG4-SC的CT和MRCP表现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近侧胆管扩张,类固醇治疗后病变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以梗阻性黄疸、胰腺肿大、胰管不规则狭窄、淋巴浆细胞浸润并纤维化、伴或不伴胰外器官受累为特征.对激素治疗敏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临床上AIP诊断十分困难,且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亦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因AIP常以梗阻性黄疸、胰腺肿大为特征,故易误诊为胰腺肿瘤而采取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增加对AIP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对改善AIP的诊断现状和治疗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手术治疗后的生化改变,并初步探讨术后激素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中山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AIP患者,其中4例患者因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行切除术,2例术中穿刺证实为AIP行胆肠内引流术。2例行内引流术的AIP患者及1例行切除术的AIP患者术后予以泼尼松治疗。所有病例检查术前CA19-9水平;检测围手术期(术前1 d,术后1 d、4 d及7 d)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γ-球蛋白(γ-GLB);部分病例在术后检测了IgG或IgG4;随访CT或MRI检查评价胰腺病变缓解情况。结果 6例AIP患者术前的CA19-9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5例主要病变在胰头的AIP患者,术前γ-GT均明显升高。1例胰体尾局限性AIP,由于胆总管未累及,围手术期的TB/DB、γ-GT均在正常范围;另外5例AIP患者,病变主要集中在胰头,不管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者行内引流术,虽在术后1 d或术后4 d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TB/DB升高,但在术后7 d可降到术前水平以下或正常水平;而γ-GT也表现为下降的趋势。6例AIP患者术前γ-GLB均升高;4例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γ-GLB呈现一种下降趋势,而2例仅行内引流术的AIP患者,术后γ-GLB始终高于术前水平。4例AIP患者检测了IgG,仅1例AIP患者检测了IgG4,均高于正常。CT复查可发现胰腺肿胀程度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结论 AIP患者施行手术后是否采取激素治疗,要综合参考γ-GLB、手术方式及有无胰外表现,CT或MRI等影像学改变是评估激素治疗后效果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of pancreas,ACCP)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ACCP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CT显示肿瘤位于胰头-钩突部2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1例;平均最长径72.3 mm。平扫呈不均匀低及较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增强呈不均匀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外周明显并见纤细包膜较明显强化,界限大部清楚。1例胰头部肿瘤侵犯胆总管并见胆、胰管增宽,1例胰体部肿瘤远端胰腺萎缩并主胰管增宽,并见肝脏转移,1例胰尾部肿瘤侵犯脾脏,2例见区域淋巴结肿大。4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存活19~51个月,平均35个月。结论 多数ACCP预后较好,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有一定特征,早期确诊并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激素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观察胰腺及周围组织、胰管和胆管的影像学表现,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4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其中37例患者表现为胰腺的弥漫性肿大,8例患者表现为胰腺局限性肿大,CT检查中有27例患者的胰腺病灶平扫密度减低;MRI检查中有16例患者胰腺病灶出现信号的改变,表现为T1WI上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45例患者胰腺病灶均表现为延迟强化方式改变。10例患者的CT和7例患者的MRI表现为胰管狭窄,2例患者的CT和1例的患者MRI表现为胆总管狭窄。14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胰腺周围的"假包膜"征象。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CT和MRI上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实验室相关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证实的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MRI影像上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均匀或不均匀降低,T2WI均匀或不均匀增高;动态增强扫描见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行性的轻度强化,胰腺周围可见包膜样环状强化影,强化程度略低于胰腺实质;胰管不均匀狭窄。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6例。结果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灶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体,2例位于胰尾,1例胰体尾部均受累,瘤体直径约2.13cm,平均约6.8cm。CT表现:6例均为囊实混合性,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实性结构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轻度强化,后期呈渐进性强化。囊变区始终不强化。肿瘤多有完整包膜,很少引起胆总管及胰管扩张,不侵及胰周围组织。结论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共检出6个病灶,3个位于胰头,3个位于胰尾;平均大小3.0cm×2.7cm。CT平扫6个病灶呈均匀等密度,未见钙化灶,平均CT值约为36HU;增强扫描全部病灶呈延迟期强化。全部病灶18F-FDG摄取呈局灶性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6~5.3,平均SUVmax3.92±1.49,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2.05±0.39(t=-3.648,P=0.015)。3例病灶累及胰头,胆总管及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呈双管征,胰体尾部轻度萎缩;3例病灶累及胰尾,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胰体尾部未见萎缩。病灶邻近的主要血管均未受侵。全部病例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18F-FDG局灶性摄取增高,未见远处脏器或(和)组织转移。结论 18 F-FDG PET/CT对诊断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Two cases of a focal type of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 with distinct double mass lesions within the pancreas are described. In both patient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howed localized pancreatic masses with delayed enhancemen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revealed localized stenoses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MPD) with mild upstream dilatation.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examination, performed in one patient, showed intense uptake concordant with tumors. Both patients received pancreatic resection with a presumptiv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Hist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tumors showed marked lymphoplasmacytic infiltration and fibrosis around the large and medium pancreatic ducts,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malignancy. Serum IgG4 concentration, measured postoperatively, was elevated in both patients.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AIP are diffuse swelling of the pancreatic parenchyma and diffuse narrowing of the MPD. Recently, a focal type of AIP, which mimics pancreatic carcinoma, has been recognized. Considering the favorable response of AIP to steroid therapy, it is clinically important to differentiate the focal type of AIP from pancreatic carcinoma and to know that AIP sometimes exhibits multiple lesions within the pancreas.  相似文献   

15.
胰腺异位副脾(IPAS)临床少见,其影像学表现易与胰腺实质性肿瘤相混淆,总结其CT和MRI检查特征,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分别收治的5例和3例IPAS患者。8例患者均行CT检查。7例患者同时行MRI检查,其中5例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其结果显示:8例患者病灶均位于胰尾,4例呈卵圆形,3例呈类圆形、1例呈类三角形,最长径为(2.3±1.0)em,最短径为(1.4±0.6)cm。CT平扫:8例患者病灶密度与原位脾相近。CT增强扫描检查:动脉期:3例患者病灶呈均匀强化,5例患者病灶呈斑马纹样强化;门静脉期:8例患者病灶强化程度趋向均匀;延迟期:8例患者病灶强化程度均下降。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8例患者病灶强化方式与原位脾基本一致,7例患者病灶强化程度高于胰腺实质。MRI检查:7例患者病灶在T1WI、T2WI的信号强度与原位脾一致;在动态增强扫描各期6例患者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胰腺实质。DWI检查:b=600s/mm2时,病灶呈显著高信号,ADC600值为(0.868±0.046)mm2/s,与相应原位脾的ADC600值(0.870±0.045)m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2,P〉0.05)。2例患者合并肝硬化,其中1例伴原发性肝癌。2例患者发现脾脏周围存在其他副脾。因此,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胰尾的类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其密度、信号强度与脾脏相近时应考虑IPAS。CT和(或)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检查对IPA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门市新会中医院26例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资料,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并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包括受累胆管的位置、胆管内癌栓的密度、强化方式、肝内肿块与胆管癌栓的关系、胆管壁的情况。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对HCC合并胆管癌栓定位及定性的准确性。 结果26例均明确诊断为肝内肿块及胆管内肿块,HCC和胆管癌栓在CT上均清楚显示。原发HCC的CT增强扫描表现为三种强化方式:"快进快退"18例(69.2%),"快进慢退"4例(15.4%),"三低"4例(15.4%);胆管癌栓CT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填充有软组织块影,胆管远端扩张,胆管壁无增厚。24例(92.3%)HCC与癌栓相连,2例(7.7%)HCC与胆管癌栓不相连。增强扫描25例(96.2%)癌栓强化方式与肝内肿瘤的强化方式一致,1例(3.8%)强化方式不一致。CT对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检出例数、成像位置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基本一致,准确性为100.0%(26/26)。 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肝内肿块及胆管内癌栓的CT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7.
MRI 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CT及US检查未明确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病例相继进行常规自旋回波(spin—echo,SE)T2W、2DGRET1W平扫和3D-VIBE序列的钆剂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分别观察各种病灶在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各时相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信号强度和强化规律,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等对照。结果 各种类型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的SNR和CNR,信号强度及强化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MRI3D-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各种局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 17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肿物位于胰头、胰颈部7例,胰体尾部10例,直径1.5~9.0 cm,平均4.8 cm。超声显示肿物多为低回声光团,内呈混杂回声,有明显包膜。CT平扫多为囊实混杂密度,动脉期实性部分呈现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实性部分及壁结构强化逐渐增强,囊性部分无强化。MRI扫描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伴钙化5例,界限不清3例,胰胆管扩张2例。术前准确诊断15例,误诊为胰腺癌1例,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物切除10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体尾切除3例,行胰尾联合脾切除2例。10例得到随访9~36个月,均未复发及转移。结论 影像学对SPTP的诊断及恶性程度的评估均有一定意义,结合临床特点,多可达到准确的术前诊断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