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为系列病例研究.选择16例(16只眼)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32个月,平均(14.25±7.9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视力、术后并发症及中间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结果 16例(16只眼)患者中,有4例分别患有肺结核、多发性硬化、Beheet综合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其余12例无系统性疾病.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使用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94±2.67)个月.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包括重度玻璃体混浊伴机化5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黄斑前膜伴玻璃体机化2只眼,所有患眼均出现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术后并发白内障3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术后4例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1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3,P<0.05).术后未见中间葡萄膜炎复发者.结论 对严重或药物控制不佳而出现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常见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PDR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松解玻璃体及增生膜对视网膜的牵引,使视网膜复位[2,3].对于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患者,手术后眼内填充硅油、气体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4-8].因此,针对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是否必须使用硅油和惰性气体等眼内填充物仍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索.为此,我们对一组未合并手术前或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PDR并发TRD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后仅保留手术中灌注液而未行眼内填充,以观察不用硅油或气体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灿  朱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31-1433
目的:探讨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01/2005-06收治的11例(共11眼)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术前及术后详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术中9眼行硅油充填,2眼填充长效惰性气体。术后随访12~66mo。结果:术后11眼均获视网膜良好复位及视力增进。随访期中有7眼于6~12mo取出硅油,硅油取出后2眼因周边部PVR或葡萄膜炎复发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未取硅油的4眼(包括2只再手术眼)视网膜平伏。结论: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尤其存在周边部纤维及血管膜的牵引时,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效果确切,周边部PVR和葡萄膜炎复发是术后限制视网膜复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葡萄膜炎并发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慢性全葡萄膜炎并发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例(11眼).结果 硅油填充术后11眼均有明显全葡萄膜炎反应,7眼瞳孔膜闭,形成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其余无眼压升高,视网膜复位好.硅油取出后,除1眼因复诊不及时致青光眼绝对期未能取出硅油外,硅油取出后10眼均无葡萄膜炎复发,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慢性葡萄膜炎并发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7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临床为基础的前瞻性连续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PPV治疗的原发性RRD患者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27G PPV,视网膜完全复位后,视网膜裂孔周围及变性区行激光光凝;使用27G钝性针头将Healaflow完全覆盖于视网膜裂孔表面,注射量根据视网膜裂孔大小确定,以裂孔完全被包含为标准。手术后无体位限制。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8±6.3)个月。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BCVA、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0例5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58.0%),女性21例(42.0%)。平均年龄(58.5±11.2)岁。单一裂孔28只眼(54.9%);2~5个裂孔23只眼(45.1%)。是否累及黄斑区分别为32(62.7%),19(37.3%)只眼。首次视网膜复位50只眼(98.0%),最终所有患眼均复位(100.0%)。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logMAR BCVA分别为0.95±0.80、0.22±0.17;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6,P<0.001)。手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31只眼(60.8%)。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27G PPV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RRD,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各种病因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4例36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3-6(平均3.8)mo.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者32眼(89%);术后3mo内视网膜再脱离4眼,其中2眼经再次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中牵拉性裂孔、术中及术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等.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存在广泛固定牵拉、视网膜大范围脱离、玻璃体积血、合并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是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明显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方法:复习1987年9月至1994年11月我院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伴明显PVR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7例。 结果:出院时痊愈30例(63.8%),好转9例(19.1%),失败8例(17.1%). 结论:手术操作除类似常规玻璃体切除外,还应注意患眼因曾手术引起的组织学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12)  相似文献   

8.
少数牵牛花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视网膜脱离,此类视网膜脱离一般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常位于异常视盘区内或视盘边缘,多为难以辨别的小裂孔[1,2].对伴有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手术治疗,文献报道不多.我们总结分析了一组伴黄斑裂孔及增生性视网膜脱离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视网膜切开治疗了27例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结果 术后视力在0.01以上者16例占59.3%,随访6 ̄24月,平均17.4月,视网膜复位率为74%。结论 尽管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不理想,但经过初期创伤缝合和二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多数眼能重建眼球并部分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全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56例5期(视网膜全脱离)ROP患儿73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为3~84个月,平均年龄(13.02±14.64)个月,出生胎龄为25~36周,平均胎龄(29.5±2.22)周;出生体重为900~2500 g,平均体重(1400.19 ±300.05) g;吸氧时间为2~90 d,平均吸氧时间为(20.53±18.91) d。手术包括开放玻璃体切割手术和闭合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视网膜复位黄斑脱离为部分成功,视网膜未复位为手术失败。结果:手术后10只眼视网膜复位成功,占13.69%;20只眼视网膜复位部分成功,占27.39%;43只眼视网膜复位失败 ,占58.9%。手术后视力为手动者9只眼,占12.33%;条栅视力>0.004者6只眼,占8.21% 。结论:ROP 视网膜全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后仅少数患儿视网膜复位成功 ,部分患儿视功能有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合并脉络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和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对比术后视力变化、眼压、脉络膜脱离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黄斑裂孔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一次手术38只眼视网膜脉络膜完全复位,平均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眼压升高、晶状体混浊加剧及复位不成功等。结论对于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无论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术后疗效视功能相近。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值得探讨。及时采取玻璃体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32±17.34)岁.视力光感6只眼;手动/眼前者12只眼;数指者9只眼;0.01~0.1者8只眼;0.2~0.3者1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为2.13±0.50.平均眼压为(9.17±6.28)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均行23G联合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手术.手术中硅油填充35只眼,C3 F8填充1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23±3.07)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网膜脱离再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手术后1d,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占100.0%;手术后1个月,视网膜复位33只眼,占91.7%;视网膜局限性脱离3只眼,占8.3%,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视网膜复位.手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30只眼,占83.3%.手术后1d,1、3个月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1.77±0.66、1.53±0.72、1.31±0.77,与手术前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1,P<0.05).手术后1d,1、3个月眼压分别为(12.47±7.28)、(15.51±6.86)、(15.82±7.60) mm Hg(1 mmHg=0.133 kPa).手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P<0.05).手术后3个月,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此外无与治疗相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62例63只眼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20G经结膜免缝合穿刺套管完成常规玻璃体切割术33例34只眼。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2.3岁;平均视力0.04;平均眼压18.25 mm Hg(1 mm Hg=0.133 kP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3例;玻璃体积血9例;硅油眼取油剥膜 2例;复杂视网膜脱离9例;黄斑前膜剥离1例。B组:常规20G切口玻璃体切割术29例29只眼。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9.5岁;平均视力0.02,平均眼压 17.50 mm H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单纯玻璃体积血8例;视网膜脱离5例;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2例;硅油眼取油剥膜注气4例。A组34只眼中行眼内激光光凝21只眼,巩膜外冷冻封闭裂孔9只眼;惰性气体填充3只眼,硅油填充15只眼。手术后记录并分析切口渗漏情况,医源性裂孔如发生率及记录患者舒适度。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34只眼中31只眼穿刺口自闭性良好,无需特别处理,切口无渗漏,手术后舒适度好,3只惰性气体填充眼需压迫3~5 min,且颞下切口均有气体溢出,缝合1针。B组所有患者巩膜结膜切口均8 0丝线缝合,无切口渗漏。异物感明显刺激症状重;舒适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56,P<0.01);A 组34只眼均未发生医源性裂孔,B组2只眼发生穿刺口旁锯齿缘裂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经结膜免缝合20G穿刺套管刀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使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简单快捷,显著的减少了医缘性裂孔发生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例患者(15眼),术后不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仅给予激素眼液点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9±9.5)个月.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100%.术后3个月硅油取出后,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再次剥膜充填硅油后视网膜复位;另1例放弃治疗.视网膜总复位率为93.3%(14/15).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术后眼压升高,均局部用药控制,5例出现晶状体后囊下皮质局限性混浊.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TA)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明显减轻术后葡萄膜炎症反应,从而减少PVR的发生,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近视性牵引件黄斑病变(MTM)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经时域光相干断层扫描(TD-OCT)及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确诊为MTM患者29例31只眼.将其分为MTM的较早期阶段组(1组)和MTM的最高级阶段组(2组),1组10例12只眼,2组19例19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标准三通道PPV,10%~15%惰性气体充填.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随访观察手术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结构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手术后6个月,1组患者视力全部改善,改善率100.0%;2组患者视力改善者占63.2%;手术后视力改善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77,P=0.000).黄斑裂孔消失且未见裸露的色素上皮者,1组12只眼,2组3只眼;黄斑中心仍有组织缺损但其周围视网膜复佗者,1组0只服,2组13只眼;黄斑裂孔存在伴视网膜脱离者,1组0只眼,2组3只眼;手术后黄斑结构恢复情况比较,1组显著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8,P=0.000).结论早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彤成进行手术十预可有效防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形成,最大限度保存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适度与极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41例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眼轴长度< 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萎缩轻,0~1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24只眼(适度组);眼轴长度≥29 mm,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2~3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17只眼(极端组).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手术完毕时行C3F8眼内填充.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1.67%、64.71%,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17.65%.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P=0.049)、黄斑裂孔闭合率(x2=6.787,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83%%、88.24%,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23.53%.两组比较,视网膜复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黄斑裂孔闭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4,P=0.027).手术后12个月,适度组视力提高14只眼,视力不变9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极端组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孔闭合率较极端高度近视MHRD患者更高,但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ement,RRD)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9年由我院RRD计算机分析系统收录的RRD行玻璃体手术者共254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次玻璃体手术,按手术中是否进行巩膜环扎分为巩膜环扎组和非环扎组,分别分析各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级别、裂孔位置、不同眼内填充物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 结果 118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视网膜复位96例,占81.4%,未复位22例,占18.6%。视网膜复位者中巩膜环扎组视网膜复位43例,占44.7%,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53例,占55.3%。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PVR不同级别(C,D级)、不同填充物以及PVR C级不同部位视网膜裂孔(裂孔位于赤道前、赤道区或赤道前后均有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VR D级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后者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比较,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环扎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RD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环扎与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2-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