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比例高达30%~([1,2])。既往文献报道,多支病变是导致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显著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复发率~([3,4])。因此,针对STEMI患者的血运重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发表的Cv LPRIT、PRAMI及DANAMI-3-PRIMULTI研究均显示,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直接PCI同期完全血运重建安全有效~([5-7])。基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所占比例达50%~([2]),严重影响STE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一直以来,探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成为冠心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远隔缺血适应(RIC)对STEMI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策略,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3,4])。RIC通过对远隔组织或器官(如肢体)循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实施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立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已经成为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IRA开通后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维持正常血流。随着STEMI药物治疗的标准化,包括PCI术前强化抗栓、调脂等药物的应用,STEMI患者中有33%在术前IRA已恢复正常血流(TIMI 3级血流)~([1])。加上术中局部血栓抽吸和(或)球囊扩张等的应用,有90%以上不需置入支架也能维持TIMI 3级血流~([1,2])。对于这些IRA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其血运重建策略目前主要包括直接支架置入、缺血后处理和延迟支架置入,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主要的特征是冠状动脉发生血栓性阻塞。尽管直接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可恢复正常,但是高达50%的患者仍有远端栓塞和微血管阻塞,其结果是梗死面积扩大、心室功能降低和死亡率增加~([1])。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微循环,是目前STEMI血运重建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PCI前血栓抽吸和延迟置入支架,是目前临床保护微循环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C S)是一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ACS患者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患者后期的死亡风险高~([1-2])。他汀类药物在ACS治疗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它能够有效地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并且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的药物~([2])。随着ACS患者逐年增多,临床更加需要他汀类药物在ACS治疗中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多发于35~84岁人群,男性偏多,死亡率极高~([1])。发病前约有50%~80%患者有心悸、乏力、心绞痛等症状,发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约有20%患者会并发心源性休克(CS)。其并发CS主要原因为~([2]):STEMI导致大面积具有收缩功能心肌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和辅助治疗的普及完善而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内死亡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降为4%~12%,注册研究1年死亡率约10%~([1,2])。多种因素影响死亡率,而现在再灌注年代STEMI后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住院死亡率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3])。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8.
<正>既往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中40%~6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其包括死亡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较仅有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病变的患者高2倍~([1-2])。然而,尽管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开通  相似文献   

9.
<正>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初几小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为重要的预后因素。虽然全民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得到明显改善,但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医院前快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颤动(VF)~([1])。早期再灌注治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STE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需要快速完全血管重建治疗~([2])。STEMI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益处证据有限以及导致早期死亡率增加,通常  相似文献   

10.
正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 arction,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式,与溶栓治疗相比能够明显改善临床预后~([1-4])。无论是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置入术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置入术,与早期  相似文献   

11.
<正>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心肌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心肌细胞钙通道异常开放也会加重心肌损伤~([1])。患者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复流可能加重AMI心肌血流再通后再灌注损伤,并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2])。故及时复流、增强患者心功能并降低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约40%~5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死亡率和再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非梗死相关血管斑块不稳定、心肌灌注及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或心律失常有关~([1])。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血运重建策略包括: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运重建(Culprit-Only Revascularization,COR);择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Staged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死亡~([3])。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再灌注方法的逐渐改进,使CR的发病率逐年下降~([4])。早期观点认为,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造成心肌组织韧力下降、溶栓减少胶原合成、淋巴细胞浸润到心肌梗死(MI)区吸收了胶原等导致CR。但目前普遍认为,一种强烈的炎性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受损心肌,对MI后心肌修复过程的启动至关重要~([5])。然而,过度或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14.
正大约5%~10%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虽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但是死亡率仍然很高~([1])。阜外医院7年单中心44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显示,虽然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比例有所下降(图1),但是死亡率明显增加(图2)。因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冠心病急症,通过溶栓或急诊介入手术恢复闭塞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的再灌注疗法已经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患者依然可能因为心肌大量丢失而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其最终的心肌损伤程度取决于缺血面积、缺血时间和心肌水平的血流恢复,后者被定义为微循环水平的再灌注,是决定再灌注实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1])。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无复流、心律失常、心室重构是AMI患者愈后的重要指标。而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免疫活动的异常等多种机制参与了AMI时的病理生理过程~([1,2]),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心脏肾上腺素受体的自身抗体可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AMI后的无复流、心律失常、心室重构过程。通过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的患者,其PCI前后β1、  相似文献   

17.
正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有有效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恢复心外膜灌注最有效的血运重建方式,其可快速恢复心肌血供,有效实现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被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首选治疗策略~([1])。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仍有30%~37%的STE MI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无法有效灌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患病率和病死率较前些年有所降低~([1])。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占有非常高的比例。ACS属于冠心病中急危重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罕见的类型还有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以及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能使缺血心肌快速恢复血液灌流及氧供应,在过去的20年中显著降低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其中,PPCI是STE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P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PCI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