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式。方法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沟通,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术后随访,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发症方面,术后面部感觉迟钝36例、咀嚼困难2例、面部肿胀3例、角膜炎1例。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后应积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三维成像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以前入路法穿刺半月神经节后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48例卵圆孔穿刺均顺利完成,45例治疗后疼痛消失,2例减轻,1例无效.术后随访3 ~18个月,复发1例,46例术后出现面部感觉麻木,7例咀嚼力减弱,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CT三维成像引导经皮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阵发性疼痛。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的有效疗法之一。我院自2009年0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17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在三维CT引导下于卵圆孔前局部麻醉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现将其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射频治疗后达显效54例、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10 d后,显效及有效分别为47例、1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85.3%,P〈0.05)。随访0.5-2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36.2%,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能明显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梁华玉 《全科护理》2012,10(9):790-790
[目的]探讨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疼痛消失18例,疼痛减轻5例,无缓解1例。[结论]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行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疗效及术后感染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降低感染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对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估,并随访2年,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各时段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后各时段与术后1 d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后各时段与术后7 d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各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定位结合CT定位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方法:选择1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功能定位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后实施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分别与术后7 d、术后3个月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功能定位组患者术中一次性穿刺成功比例(100%vs 90.77%)、1 h内完成手术比例(100%vs 87.69%)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现心血管反应比例(6.45%vs 21.54%)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功能定位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3.23%)和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16.92%;复发率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功能定位组患者术后7 d及3个月疼痛缓解度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定位结合CT定位射频热凝术可显著提高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与经卵圆孔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6)与研究组(n=36)。研究组采用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下经卵圆孔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复发率。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5.56%比36.12%,χ2=10.190、P<0.05),术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比8.33%,χ2=0.000、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与经卵圆孔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均可取得显著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但经圆孔外口行温控射频热凝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机(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ITN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采用DSA机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采用伽玛刀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术后1周,3、6、12个月)的缓解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1周、3个月累计缓解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主要为面部感觉减退或麻木、局部皮下血肿、咬颌无力、张口受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治疗老年ITN患者,定位准确,可提高疼痛缓解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