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对496例各型肝炎病人检测了甲、乙、丙、丁、戊、庚各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发现戊型肝炎(扰-HEV阳性)79例,占15.9%。戊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84.81%,另外还有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及重症型。HEV可与HAV、HBV、HCV、HGV重叠感染,总的重叠感染率59.49%,以乙型 戊型为最多(25.31%)。HEV重叠感染较单一感染病情重,黄疸深且病程长,病情恢复慢。  相似文献   

2.
王宇明 《肝博士》2006,(2):10-13
肝病是一类以肝脏炎症损害为主的疾病,常见者有(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炎等,其中,我国(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酒精性肝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使儿童感染,各型肝炎病毒还可混合或重叠感染,这在成人已有较多报道,但有关小儿研究尚少。本文对1993年我院收住院的26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儿进行血清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常见多发传染病,现对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肝炎的分类及流行概况由于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较快,目前肝炎病毒已分为 A、B、C、D、E 即甲、乙、丙、丁、戊5型,因此从病原学分类,就有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但根据临床表现,从临床学分类,又可分为急性、慢性、重症、郁胆、黄疸和无黄疸等型肝炎。各型肝炎病毒都可能引起重症肝炎,重症肝炎一般病死率都很高。乙、丙、丁3型肝炎病毒则比较容易导致慢性肝炎,其中少数并可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365例成人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标志物检测结果。提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8.49%、80.55%、4.11%、13.15%、6.85%、23.0%与0;南京地区确有戊肝散发流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成人散发性病毒性肝炎以20~49岁年龄组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薛惠琴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5,15(4):563-563,642
报告急性未知病毒的病毒性肝炎30例,检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无发热,临床症状较轻,阳性体征发生率较低,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比其他各型肝炎低,血清总胆红素比乙、丙、戊型肝炎低。有学者将其归类为已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至今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诊断主要靠排除法,其病原有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非甲、乙、丙、丁、戊型(NABCDE)急性肝炎的实质,日本国立长崎中央医院八桥弘等采用抗体诊断及基因诊断,进行NABCDE急性肝炎的诊断,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日本国立医院急性肝炎共同研究小组登记的2564例患者以及国立长崎中央  相似文献   

8.
吴杭源 《右江医学》2007,35(1):76-76
自从建立起甲、乙、丙、丁、戊型5种肝炎病毒的病原学诊断之后,临床上仍有少部分肝炎患者的病因不明。本文对我科收治的20例临床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的患者进行肝穿组织活检并做临床与病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由于我国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尚未普及,临床上主要分为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三类。以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胆。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
1995—2004年雅安市病毒性肝炎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一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原学上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等型肝炎。目前,国家纳入法定疫情报告的有甲、乙、丙、戊和未分型,为了解全市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5-2004年雅安市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童瑞敏 《西部医学》2015,46(2):12-13
<正>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之一,多由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引起,由于甲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目前此型肝炎较为少见。临床常见以散发的戊型肝炎及未分型肝炎居多,其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可见乏力、纳差、恶心、腹胀、肝区不适、发热、尿黄、身目黄染,通常起病较急,病情重,部分老年戊型肝炎甚至会转变成重症肝炎,危及生命,应尽快治疗[1]。近年来我科采用胆宁片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及社区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 ,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庚及TTV型肝炎 ,在我国均有发生 ,其中尤以甲、乙、丙、戊 4个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 1 2亿之多。而且常有病毒性肝炎的暴发流行 ,如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 ,仅 3个月患者即达 31万余人 ;1986~ 1988年新疆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 ,发病人数超过 12万。可以说 ,病毒性肝炎是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也是每一个社区医生都会碰到的疾病。由于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不同嗜肝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因此了解其不同的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及…  相似文献   

13.
一、资料与方法 所有病例为我院2005年住院患者,并具备:①肝功能异常;②血清病毒学标志物阴性,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③有或无临床症状;④肝组织病理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治疗护理记录和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刘咏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9):100-101
为了解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本文作者对1177例肝炎患者作了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的调查,并将其中82例抗- HEV阳性者与甲、乙、丙、丁、庚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血清学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传染病。按病毒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传播;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下才能传播和致病;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一口途经传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建立和趋于简单化,使大部分非甲非乙型肝炎得以分型诊断,但在临床中无论是在急慢性肝炎中或在严重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中,仍有10%~20%的患者不能分型诊断。最近,在非甲~戊型肝炎病毒之外,...  相似文献   

17.
子午流注简易取穴表制作容易,使用方便。现介绍如下: 一、设计原理 1. 十干是指甲、乙、雨、丁、戊、已、庚、辛、壬、癸。五运是指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土主甲己者,是因土乃甲已所化;金主乙庚者,是因余乃乙庚所化;水主丙辛者,是因水乃丙辛所化;木主丁壬者,是因木乃丁壬所化;火主戊癸者,是因火乃戊癸所化。所谓化是指阴阳相配万物化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对354例各型肝炎病人检测甲、乙、丙、丁、戊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各型之间混合测定,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其结果HAV感染占48.31%(171/354)HBV为3.23%(107/354)HEV为18.64%(66/354)HCV为11.02%(39/354)HDV为6.3%(/354)混合感染66例,总感染为34.85%.甲 乙11例(16.67%),甲 戊7例(10.61%),乙 丁1例(1.52%),甲 乙 戊1例(1.52%),乙 丁 戊3例(4.55%).  相似文献   

1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7例各型肝病病人进行甲、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混合感染以乙+丙最高(14,17%),甲+乙次之(8.66%),另外还发现甲+丁1例,丙+丁1例。在各型肝病中,以肝硬化和重症肝炎组混合感染率最高,分别为63.64%和60.00%。结果表明,各型肝炎病毒均存在,且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容易引起肝病病情反复活动,并使临床中重症肝炎的发生增多。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成人散发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构成,对近年住院的散发性急性肝炎274例,用ELISA、斑点杂交及PCR进行血清病原学分型并作初步统计分析。结果: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分别占51.82%,25.91%,8.39%,0.36%,20.07%,其中混合感染占13.89%。5型肝炎标志物均阴性,占10.20%,其中药物性肝炎,占2.90%。认为本地区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均有散发,可单一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