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可溶性CD40L、MMP-2、MMP-9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引起冠心病患者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各种致炎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破坏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使斑块发生破裂、出血,继而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内皮功能障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冠心病是当今致残与致死的最常见病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症,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猝死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状态。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ED)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的急性冠脉事件。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程度的急剧加重。心脏性事件发生率高,病情危重,临床心肌酶谱变化大,斑块破裂多为不稳定斑块引起,而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在大小、形态、结构与成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ACS约占冠心病的50%以上,是冠心病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同时ACS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ACS约占冠心病的50%以上,是冠心病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同时ACS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均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破裂引起ACS中起着关键性作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与心血管病有密切联系,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缺血事件发生率中起重要作用[2]。瑞舒伐他汀是最新一代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CRP 及缺血事件的影响,评价大剂量瑞伐舒他汀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转化导致其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急性严重阻塞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急剧加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机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vWF升高是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对判断血栓形成的风险、病情轻重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Brauner等研究认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以用于评价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斑块的稳定性有关。作者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MMP-9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借此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通常发病突然、易反复且转归难以预测.故对其长短期预后的评估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对ACS病理生理的研究揭示了所有ACS均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或表面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而引起.故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成为ACS诊断和危险分层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Bayes-Gents等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 (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在易损斑块内表达丰富,在ACS患者血液中浓度增高.斑块的易损性被认为与粥样硬化部位增多的炎性细胞活动有关,激活的巨噬细胞参与了冠状动脉局部的炎症过程,其分泌的PAPP-A通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4)的蛋白水解作用引起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释放增加及其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导致纤维帽变薄,斑块脆性增加和破裂.近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等进行了许多研究,发现PAPP-A作为重要介导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诊断冠心病以及评价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