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相似文献   

2.
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和单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照射组、10.6μm激光组、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治疗时除空白、模型组外各组照射"足三里"穴30 min.除了空白组,其他5组通过左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0.05 mL建立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 nm激光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激光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比无显著差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7(P<0.001).结论:低强度复合650 nm+10.6μm激光和单650 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记泉  李思佳  王列  金颖  戴俭宇  马铁明 《新中医》2022,54(20):156-160
肥大细胞结构、功能与经络腧穴的相关性,是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针刺干预肥大细胞的相关研究,分别从穴区组织和病灶局部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两个角度,概括了针刺对肥大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认为针刺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该效应与肥大细胞分布和状态密切相关。继而以肥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为出发点,从炎症反应的本质与针刺扶正祛邪的作用角度,分析了针刺对肥大细胞双向性调节作用的机理,为今后从肥大细胞层面研究针刺作用机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综述近年针刺信息启动传导机制中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针刺作用于腧穴后,穴区的物质基础、机械作用力、炎症反应、神经兴奋、P 物质、组织液、钙离子、组胺等均参与了针刺信息传导,并激活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针刺信号启动转导过程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笔者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实验针灸学中对针刺镇痛效应实验的观察,对针刺作用的特点有几点体会,现总结如下。1方法与结果1.1实验方法和步骤本实验是通过针刺大鼠足三里穴观察针刺的镇痛效应,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抓取大鼠(雌  相似文献   

8.
针刺反应是取得针刺效应的关键,在临床中要重视患者的针刺反应和针刺效应。对针刺效应及反应的涵义、机理及其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显示,针刺反应越强,治疗效果越好;而治疗效果好,针刺反应不一定就强。因此,临证时不能只一味追求针刺反应的强弱,而更应该注重针刺效应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安 《中国针灸》2003,23(2):95-96
目的:探讨医患效应在针刺临床中的作用。方法: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效应,针刺得气诸方面揭示医者与患者间的作用。结果:医患效应在针刺过程诸方面均有体现,且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结论: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笔者从针刺信息的角度,认为穴位是针刺信息传递的"放大器",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刺起效的源头环节,穴位可使针刺物理信号转化为生物信息,使针刺信号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不同系统得到响应,从而放大了针刺信息,起到"小刺激、大反应"的作用。在整体认识、系统把握针刺作用途径的基础上,从针刺穴位的初始环节认识穴位的基本功能,为解释复杂的针灸作用原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痛症是针刺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心理因素与疼痛发生关系密切,对针刺镇痛的疗效有一定影响,同时心理因素也可能诱发一定的安慰剂效应.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疗效影响的相关文献,认为良性情绪状态、认知反应及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效果有积极促进作用,不良心理因素则有消极减效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针与体针预防胆心反射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I组采用耳针治疗,Ⅱ组采用体针治疗,Ⅲ组采用耳针与体针同时治疗,Ⅳ组不用耳针与体针。观察麻醉前(基础值)、针强刺激3min时、进腹腔时、牵拉胆囊时、关腹腔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的变化。[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强刺激3min后明显上升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腹时、牵拉胆囊时Ⅰ组与Ⅱ组下降明显,P<0.05。Ⅰ组、Ⅱ组、Ⅲ组强刺激3min时HR明显增快,P<0.05,Ⅰ组、Ⅱ组牵拉胆囊时明显减慢,Ⅲ组HR较平稳。[结论]耳针和体针并用对心血管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大黄素60 mg.kg-1组(D1组)及模型+大黄素120 mg.kg-1组(D2组)。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构变化、肠黏膜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类胰蛋白酶表达、比较计算肥大细胞数量,测定小肠组织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hiu’s评分、肥大细胞数量、组胺及TNF-α浓度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60,120 mg.kg-1组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黄素120 mg.kg-1组的小肠组织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模型组肥大细胞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细胞内空泡等脱颗粒现象,大黄素60,120 mg.kg-1组肥大细胞形成空泡较少。结论:大黄素能减少小鼠小肠黏膜结构破坏,抑制小肠肥大细胞活化及脱颗粒,从而起到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方法:提取原代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纯化后以5×106个/mL浓度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参莲提取物预处理2 h后,用C48/80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以及细胞裂解液中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含量,计算活性物质释放率。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组胺释放率由32.36%升至61.71%(P<0.01),参莲提取物各剂量(100,50,25,12.5 mg.L-1)作用后,组胺释放率分别降至16.24%,26.25%,27.81%,31.50%(P<0.01);模型组较对照组类胰蛋白酶释放率由13.19%升至21.72%(P<0.01),参莲提取物各剂量(100,50,25,12.5 mg.L-1)作用后,类胰蛋白酶释放率分别降至8.60%,15.78%,8.80%,12.15%(100,25,12.5 mg.L-1组P<0.01,50 mg.L-1组P<0.05);模型组较对照组5-HT释放率没有明显变化,但参莲提取物100,50,25 mg.L-1组显著增加5-HT释放率(P<0.01,P<0.05)。结论: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术芍药汤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3):1643-164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肥大细胞(mast cell,MC)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治疗内脏高敏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以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刺激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以腹部收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模型构建成功后第2日中药治疗组予痛泻要方4 g/(kg·d)灌胃4周,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4周后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回盲部结肠黏膜MC,采用E LISA法检测血清及肠黏膜IL-4、IL-9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升高,回盲部MC增多,血清及肠黏膜中IL-4、IL-9及PAR-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显著降低,MC数量减少,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大鼠肠黏膜IL-4及血清IL-9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能通过作用于MC相关细胞因子,减少MC脱颗粒,从而降低内脏高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针与灸血清对培养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针与灸血清对RBL-2H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加入针与灸血清12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而加入针与灸血清24h后,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没有变化。结论:针与灸血清能够阻抑肥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有时间窗口限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哮喘宁颗粒药物含药血清对大鼠嗜碱性粒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以探讨哮喘宁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SD大鼠,均分5组,分别按哮喘宁颗粒0.4,0.2,0.1 g.kg-1、地塞米松(阳性对照)8.33×10-5g.kg-1、同体积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均ig,连续5 d,制备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以5%,10%含药血清干预RBL-2H3细胞脱颗粒进程,用钙离子成像法观察细胞脱颗粒早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脱颗粒后β-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抑制Compound 48/80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在脱颗粒早期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并抑制β-己糖苷酶的释放。结论:哮喘宁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这可能是哮喘宁颗粒剂抑制哮喘I型变态反应,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葛惠玲  王栋 《山西中医》2011,27(3):25-26
目的:观察针刺眼周穴为主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针刺眼周穴为主,穴取睛明、承泣、太阳等;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甲钴胺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的方法治疗。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2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眼周穴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