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斌 《中国临床医学》2002,9(6):744-744,747
近年来在如何提高贲门及胃底部(U区)癌肿根治效果的研究十分活跃,由于该区域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存在切除范围不足、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式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的效果。本文总结1990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经腹手术治疗胃上部癌26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1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7例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Ⅰ期2例(11.76%),Ⅱ期4例(23.53%),Ⅲ期5例(29.41%),Ⅳ期6例(35.30%)。术后生存时间2~196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8.25±12.51)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5%、18.8%和12.5%,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胃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胃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胃黏膜上皮鳞状化生且仅发生在进展期胃癌,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诊断时病理TNM分期较晚,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4.
胃小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坚  文国英  张根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60-262,i0005
目的观察胃小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胃SCC的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胃SCC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上腹痛、吞咽困难和消瘦,肿瘤分别位于胃体部、窦部、贲门和残胃吻合口。胃SCC肿瘤主要形成巢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及形态一致,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有异型,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状,部分深染,核分裂象平均44个/10HPF;4例有片状坏死;2例可见腺样分化并各自伴有类癌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各例肿瘤呈明显的浸润性生长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有肝转移。免疫组化示4例SCCSyn、CK8、CKAE1/AE3及NSE( )。随访4例,3例死于肿瘤,平均生存8.3个月,1例已存活25个月,该例无肿瘤坏死。结论胃SCC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肺SCC相似的高度恶性肿瘤,对Syn和CK8的表达是其免疫表型特点,肿瘤性坏死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胃上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所收治的130例胃上部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全切组和近切组两组各65例。全切组患者进行全胃切除术,近切组患者则进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1~5年生存率,及术后状况。结果Ⅰ、Ⅱ期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全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近切组为30.8%。结论对胃上部癌采用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总体差异不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均不大。但由于可提高病情较严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行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iewert分型标准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Ⅱ、Ⅲ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63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4.6:1,中位年龄62(21~87)岁,50岁以上约占90%;大体类型以溃疡型多见,占68.7%;肿瘤分化好组61例,分化差组102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0.4%;进展期癌95.7%;脉管癌栓发生率为56.4%;肿瘤3~8 cm大小约占76.7%.结论:相对于胃体、胃窦部腺癌,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男:女发病比例较高,发病年龄较大,高分化癌比例、淋巴结转移率及脉管癌栓发生率较高,进展期癌占绝大多数,有一定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8.
选自我院从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72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近端胃切除术,试验组患者给予全胃切除术,其后比较两组胃上部癌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生存率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胃上部癌治疗中,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类似,无明显差异,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近10余年来,腹腔镜技术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术后疼痛轻、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下床早、住院时间短、腹壁瘢痕小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优点。但腹腔镜技术在胃上部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报道例数较少。我科2004年5月开展腹腔镜下胃上部癌根治术,共行5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内镜以及病理特点。方法:1990年-2000年经我院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41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内镜检查资料等进行分析。随访时间为1-5年。结果:胃平滑肌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及上消化道出血,好发部位是胃底和胃体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34例(82.9%),溃疡型6例(14.6%),浸润型1例(2.4%)。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8%。平均25个月的随访中,8例死于转移,6例有局部复发。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殊,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内镜为诊断GSMT的有效手段,但确诊仍靠病理。肿瘤组织学恶性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青年与老年患者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统计本内镜中心确诊的青年和老年胃癌病例,分析一般资料、内镜及组织学特征.结果 青年组131例,老年组1 299例,两组病变累及部位均以胃体为主,内镜下分型BorrmannⅢ型最多;组织学分型青年组低分化腺癌最多,青年组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比例高于老年组.结论 青年患者胃癌恶性程度更高,需提高对青年患者胃癌的认识和内镜检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癌肉瘤是指同时具有癌成分和肉瘤成分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原发胃的癌肉瘤罕见。本文通过探究胃原发性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胃原发性癌肉瘤4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69.8岁。3例因腹痛就诊,1例因持续黑便就诊。肿瘤位于贲门1例,胃底1例,胃窦2例。大体上,肿块呈隆起型,2例为BorrmannⅠ型,2例伴有坏死、为Borrmann II型,平均最大直径为7.1 cm。镜下肿瘤均由明确的癌及肉瘤2种成分组成:癌成分的类型主要有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肝样腺癌及鳞状细胞癌;肉瘤成分有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未分化肉瘤及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种成分所占比例的差异较大,肉瘤成分占比10%~95%不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癌成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AE1/AE3),肉瘤成分表达波形蛋白,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表达CK7和CK18,鳞状细胞癌表达CK5/6、蛋白(protein,P)63...  相似文献   

13.
黄曦  刘娟  王新允  郑海燕  朱丛中  李谮  李芳 《临床荟萃》2008,23(23):1686-1688
目的对天津市近28年胃肿瘤的发病趋势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为临床和病理医生的诊断思路提供帮助。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1980~2007年外科病理检查胃肿瘤资料,通过统计图表说明胃肿瘤28年的发病趋势和特点。结果28年检出胃肿瘤7 540例,其中恶性肿瘤7 334例(97.3%),良性肿瘤206(2.7%)例。28年胃恶性肿瘤的平均确诊年龄男女均在上升。胃癌平均确诊年龄(59.8±12.8)岁,男性确诊年龄(61.4±12.0)岁高于女性(56.1±13.7)岁。组织学类型中以腺癌(88.7%)最多,其次为印戒细胞癌(8.7%)。结论胃恶性肿瘤尤其是胃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胃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增高与人口老龄化及环境因素有关,需要做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与胃炎性纾维性息肉(IFP)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98例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GST(GST组,n=76)、IFP(IFP组,n=22)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部位、最大径及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GST患者内镜下大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IFP患者在内镜下均表现为突向管腔的隆起性肿块。GST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IFP患者肿瘤细胞呈梭形或短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样,交织束状或席纹状排列。GST组患者CD117、DOG1抗体阳性率及KI67阳性指数高于IFP组患者,SMA、calponin抗体阳性率低于IF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S-100抗体阳性率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FP患者复发率为0,低于GST患者的21.05%(1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19<0.05)。【结论】GST与IFP在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可根据两者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表型及相关抗体联合检测的结果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40例老年(≥60岁)大肠癌病例资料,并与中青年组(108例)大肠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大肠癌患者C、D期占35.7%,B期占59.3%,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中、高分化腺癌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老年大肠癌患者有效的方法,不应以老年、病变晚期而放弃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早期胃癌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5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T1期胃癌患者(其中27例SR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T1期胃癌中,SRC的平均年龄为(50.7±2.2)岁,明显低于管状腺癌(60.6±1.0)岁及低分化腺癌(57.3±1.4)岁(P<0.01)。 SRC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1.8%,明显高于管状腺癌(26.2%)(P<0.01),与低分化腺癌(50.6%)相近。早期SRC好发于胃中部(63.0%),内镜下以凹陷型(77.8%)多见。SRC组T1a患者的比例为77.8%,高于低分化腺癌组(56.3%)及管状腺癌组(61.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伴有淋巴结转移的SRC患者的比例(18.5%),高于管状腺癌组(12.1%),与低分化腺癌组(17.2%)相仿(P>0.05)。SRC组病灶的最大径与低分化腺癌组及管状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C组T1a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15.0%)与T1b期(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SRC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10例老年(年龄≥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1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n=170)与老年组(年龄≤75岁,n=140),比较不同年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差异,筛选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高龄组男性、合并淋巴结转移、联合切除、肿瘤高/中分化、临床Ⅲ分期、肿瘤直径≥8cm、N3分期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其胃下段肿瘤及N2分期、可耐受化疗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②高龄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老年组,但仅腹痛、贫血、胃溃疡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高龄组3年、5年生存率均低于老年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切除、临床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耐受化疗是影响高龄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以男性多见,多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及N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对化疗耐受度低,预后较差;联合切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N分期、对化疗的耐受性均为影响高龄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 (MT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16例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光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 患者大多以颈部肿块就诊 ,可伴腹泻症状。术后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85. 7%和 5 7.1%。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 15例 ,家族型甲状腺髓样癌 1例。癌组织中降钙素 (CT)阳性 16例、CgA阳性 15例、NSE阳性 10例、Syn阳性 7例、3例见甲状腺球蛋白 (Tg)阳性细胞 ,淀粉样物质染色均阳性。结论 MTC具有多分化肿瘤的特点 ,可以表达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少数可出现类癌综合征或顽固性腹泻。其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 ,并须结合其临床资料。MTC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变化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胃手术与胃镜活检病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研究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结果】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多表现为较表浅的面积较大的溃疡,病理诊断结果大部分为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结论】胃恶性淋巴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较复杂,加上基层病理医生对本病认识程度的限制,极易误诊,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原发性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肝原发性癌肉瘤进行影像学、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上皮性肿瘤细胞和间叶性肿瘤细胞混合构成,包括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细胞癌和肉瘤成分。免疫组化瘤细胞EMA、CKpan、CK7、S-100、vimentin、Glypican-3、CD34、CD10、SMA、CD57和CD99均(+),灶性过渡区域瘤细胞EMA和vimentin(+),Ki-67增殖指数20%。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肺转移。结论肝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肿瘤,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为主,但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