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偏瘫患儿上肢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手功能障碍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简称CI组)50例,对照组50例,CI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给予30min强化训练,同时配合家庭中的日常生活限制健侧手使用每天到6h,根据制定的任务对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5次/周,连续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商(FMQ)来进行评价,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为主,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5次/周,连续12周。结果:CI组治疗后FMQ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后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儿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制性治疗对脑卒中病人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强制性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3小时,5天/周。同时使用自制器具,限制健手及健侧上肢的使用。普通康复组,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每天训练3小时,5天/周。不限制健侧上肢和手的使用。运用偏瘫上肢功能检查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强制性治疗组及普通康复组间偏瘫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制性治疗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动作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 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治疗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1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的据制定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前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测验和简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儿童偏瘫引起肢体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强制性运动,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每天强化训练患肢4h,每周5 d,疗程为8周。对照组常规康复处理联合一般功能训练,不限制健肢使用。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部分)评分法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Fugl-Meyer评分明显提高(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提高儿童脑瘫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使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简称CI组)10例,对照组10例,CI组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照组进行反复作业疗法,每周5 d,每日连续3h,共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及12个月分别采用MAL指数评定法评定患侧肢体的使用能力,采用WMFT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定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结果:治疗后1周2组的MA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1);CI组治疗后6及12个月的MAL指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6及12个月的MA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组的WMFT分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2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使用能力有较好的康复疗效,但对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灵活性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限制健侧上肢及手的使用,连续2周,每天进行作业疗法训练3h,每周5d.对照组不限制健侧上肢及手使用,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使用上肢动作研究(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实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ARA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特别是在治疗后2周~1个月.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也适用于急性期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上肢灵活性,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高中领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8-1969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限制使用健侧,用休息位夹板或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90%以上,持续2周。强制使用患侧,实施针对性治疗,每周5次,持续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UEFT和STEF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儿童由于脑外伤或脑瘤术后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将会影响患儿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06年3月~2010年6月之间,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偏瘫患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组(改良CIMT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改良CIMT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改良CIMT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反馈训练治疗。每次训练60 min,2次/d,5 d/周,共持续3周。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改良CIMT组比较,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海荣  韩庆  毛萍 《吉林医学》2013,(25):5234-5235
目的:评估自制约束性手套应用于偏瘫患儿强制性诱导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偏瘫患儿25例,采用约束性手套强制性诱导训练,3 h/d,训练时间半年。在治疗前后应用FMFM量表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使用约束性手套进行强制性诱导训练后偏瘫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分值高于使用前。结论:偏瘫患儿使用约束性手套进行强制性诱导训练患侧肢体的功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4月~2010年2月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25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组(改良组,13例)及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组,12例)。改良组给予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仅在治疗时间内给予健侧上肢配带限制性手套限制,同时给予集中强化的塑形训练;常规组给予主被动关节活动、神经发育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等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4 h,每周5 d,连续2周。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 eyer运动评价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 I)进行评分。结果常规组治疗后FMA、ARAT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改良组治疗后ARAT、FMA及MB 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改良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强制性使用疗法(CIT)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由美国Alabam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其基本概念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强制反复使用患肢的方法。是将行为学因素应用于康复治疗技术中,通过塑形技术、行为技术和限制技术等行为学因素,改变患者以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最先应用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即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使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得到恢复。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方面,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CIT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康复方式治疗偏瘫型脑性瘫痪(HCP)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检索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手-臂双侧强化训练(BIM)及常规康复训练(CR)改善HCP患儿上肢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9年11月.按照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在上肢活动度评价中,CIMT+CR与BIM+CR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CR(SMD:3.56,95%CI:0.49~8.64;SMD:5.17,95%CI:0.44~9.37),网状meta分析发现CIMT+BIM(47%)排名等级最高.在上肢参与度评价中,CIMT+CR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CR(SMD:1.83,95%CI:0.33~5.34),网状meta分析发现CIMT+BIM(58%)排名等级最高.结论 CIMT+CR在改善HCP患儿上肢活动的疗效优于CR,CIMT+BIM为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治疗100例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研究组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研究组不限制健手的使用,患肢接受密集、重复的行为再塑的技术强化训练,5 h/d,3次/周,治疗4周。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运动评价表、日常Bathel指数、运动活动日志(MAL)和SF-36生活质量表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卒中偏瘫上肢的运动速度和灵活性,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健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重点进行患侧上肢治疗训练,观察组着重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等训练,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进行FIM评分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组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但健侧上肢训练对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独立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治疗组除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同时加入作业疗法强制性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于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上肢、手功能指数及ADL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恢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即强制反复使用患侧肢体,限制健侧肢体,其理论基础依赖于皮质功能重组和行为心理上的重塑。此疗法有利于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肢体的灵活性、实用性的提高,患者信心的增加和耐力的改善,有利于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