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期“经筋刺法”对于不同介入时间和不同损伤层面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分期针刺组(对照组)和分期针刺加经筋组(治疗组),并接受相应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个疗程对House-Brackmann(H-B)量表(总体评分Global Score,局部评分Regional Score),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进行评价。结果 急性期介入治疗,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2.0%,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而对于静止期或恢复期介入治疗,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方法对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筋刺法治疗鼓索以下损伤患者的痊愈率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 “经筋刺法”能显著提高急性期及损伤层面在鼓索以下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痊愈率,较好地促进患者面部功能(尤其是口角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取经筋刺法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7例患者治疗4周后痊愈36例,显效15例,有效5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47%。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期经筋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门诊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经筋刺治疗组和传统针刺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愈显率(痊愈率和显效率)、提高面神经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说明了"分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论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具有疗程短、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其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刺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经筋刺法组采用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记录其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肌电图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筋刺法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以经筋刺法为主,配合电针、梅花针及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调理四联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经筋排刺、面部经筋推拿、隔姜灸和面部闪罐经筋调理四联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循经取穴针刺。各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结束3个时间点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面部残障指数量表进行评分,并在随访结束评价有无后遗症。结果:最终完成观察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和面部残障指数量表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各量表2组间比较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现后遗症的例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经筋调理四联综合疗法能改善面瘫患者面部活动功能及社会功能,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并有可能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经筋排刺法和毫针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11例贝尔面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经筋排刺组)或对照组(毫针刺法组),均每日针刺1次,5次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的评价标准,进行治疗后以及1、3个月随访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好,可比性强(P >0.05);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及1、3个月随访的House-Brackmann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3个月随访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比1个月好。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经筋排刺法和毫针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均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经筋排刺法和毫针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1l例贝尔面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经筋排刺组)或对照组(毫针刺法组),均每日针刺1次,5次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以及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的评价标准,进行治疗后以及1、3个月随访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好,可比性强(P〉0.05);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1、3个月随访的House—Brackmann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随访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比1个月好。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经筋排刺法和毫针刺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均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国伟  冶尕西 《光明中医》2022,(24):4521-4523
目的 探究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对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效果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配合中药治疗,试验组予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级均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面神经肌电图提示,2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筋排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发展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对面部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推广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针灸方法治疗成都地区380例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7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78例、C组75例、D组71例和E组83例。A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B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C组采用分期电针治疗,D组采用分期经筋排刺治疗,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并评价各组疗效。结果 5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治疗方案均对贝尔面瘫均有效。在医疗条件受限、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治疗贝尔面瘫推荐使用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刘雅静 《新中医》2007,39(5):51-5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部穴位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5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主穴:阳白、颧髂、颊车),每天针刺1次,30天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进行面部穴位(阳白、颧髂、颊车)微循环参数的检测。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92%;阳白、颊车穴微循环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血细胞浓度相对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颧谬穴微循环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细胞浓度相对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期三通刺法论治急性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三通刺法组30例和经筋刺法组30例。分期三通刺法组采用"面瘫急性期轻通浅刺针法、静止期强通透穴斜刺针法、恢复期补通透穴平刺针法"的三通刺法,经筋刺法组采用经筋刺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面神经症状、体征评分,并于3个月后用生存质量简表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分期三通刺法组的改善作用优于经筋刺法组(P0.05)。分期三通刺法组总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经筋刺法组[80.0%(24/30),P0.05]。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分期三通刺法论治急性期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经筋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和方法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进行面部穴位微循环血流量观察。结果治疗愈显率94%,治疗后面部穴位微循环血流量明显提高。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该法能够明显改善面部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经筋理论进行针刺与水针疗法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收集的符合条件的50例受试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经筋刺法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刺)和水针结合组(针刺后采用腺苷钴胺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组各25例。观察并对比3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分级量表、面神经肌力评定、Sunnybrook量表,进行疗效评定,并在治疗结束后第1、2、3月进行回访。结果:治疗后两组间H-B评级、面神经肌力、SuBr量表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评级、面神经肌力、SuBr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筋刺法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8%和80%,水针结合组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2%和96%,水针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经筋刺法组(P 0.05);在随访后发现水针结合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经筋刺法组。结论:利用经筋理论针刺结合水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简效廉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肌力和麻痹程度,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筋透刺、常规针刺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均匀的分为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并接受相应的治疗。分别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个疗程后对 House - Brackmann 量表及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经筋透刺组(治疗组)、常规针刺组(对照Ⅰ组)及西药组(对照Ⅱ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5%、25%、17.5%,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Ⅰ组及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第2个疗程之后,治疗组的愈显率要明显优于对照Ⅱ组;但治疗组与对照Ⅰ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透刺法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痊愈率。  相似文献   

15.
胡梦 《新中医》2016,48(3):89-92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面部交叉平刺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归类的方式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比组采取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研究组采取面部交叉平刺法联合穴位注射、面部拔罐疗法综合治疗,将疗效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55%(43/45),明显高于对比组的77.78%(35/45),P0.05。结论:面部交叉平刺法联合穴位注射、面部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对比经筋刺法和传统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48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24例,分别进行不同疗法的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结果。结果:传统针刺组总有效率83. 3%,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95. 8%,经筋刺法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P 0. 05);经筋刺法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和评分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结论:经筋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传统针刺更有效,能较大程度的改善症状和情绪,降低复发率,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浅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系统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40%,高于对照组的15%。两组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杨欢  袁庆东  郭楠楠 《河北中医》2022,(10):1702-1706
目的 观察经筋透刺针法与常规透刺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52例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选穴相同,治疗组26例予经筋透刺针法治疗,对照组26例予常规透刺治疗,2组均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共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面神经动态观评分和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静态观和并发症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面神经动态观评分及治疗前后总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后,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筋透刺针法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透刺更能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且在面神经功能分级和整体疗效上有优于常规透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49),研究组采取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方案,对照组仅采取透刺经筋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生物电信号、面神经功能(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Portmann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67%(P0.05);治疗1疗程后,研究组咬肌、提唇上肌、额肌生物电信号差及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面部残疾指数以及生物电信号差距,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