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广西中医药》2015,(5):61-64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血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其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新西兰兔分为手法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5只。前2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手法组予手法治疗5周共17次。模型组、假模组及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12周末分别处置动物,取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等;切取膝关节软骨组织行光镜观察评判退变程度。结果:模型组软骨组织退变明显,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Mankin评分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动物血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型组动物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检测呈中度退变,提示造模成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等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病模型血常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病模型血常规的影响,进而探讨其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新西兰兔分为手法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5只。前两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手法组手法施术5周共17次。造模后12周末分别处置动物,取血检测血常规;膝关节软骨组织评判退变程度,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软骨组织退变明显,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动物血常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骨关节病模型血常规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揉髌手法对骨关节软骨组织退行性改变的影响,进而探讨揉髌手法取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100只新西兰兔,平分为8周组和12周组两组,每组动物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对照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骨性关节炎模型,假模组手术但不结扎切断相应血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法组每只动物使用揉髌手法施术于右下肢5周共17次;针剂组每周右膝关节内注射一次玻璃酸钠液,共注射5次.其他3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后分别于8周末、12周末处死同组所有动物,切取右膝关节胫骨平台内侧软骨组织进行肉眼和伊红染色光镜观察软骨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 模型对照组动物软骨8周末处于早中期退变,12周末达到中期退变;假模组8周末软骨组织处于退变早期,12周末结构趋于正常;手法组和针剂组8周末、12周末软骨组织轻度改变.正常组8周末和12周末软骨组织无任何改变.结论 揉髌手法可明显延缓兔膝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其可能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软骨组织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而探讨其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50只新西兰兔分为3大组,每组50只;每大组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手法组手法施术5周共17次;针剂组关节内注射药物共5次。造模后8周末、12周末和16周末分别处死动物,取膝关节软骨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结果:模型组软骨组织退变明显,软骨细胞增殖率在不同时间段内均明显低于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揉髌手法可明显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降低软骨组织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新西兰兔分为手法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前3组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模型,假模组手术切口相同但不结扎、不切断相应血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法组每只兔揉髌手法治疗17次,药物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5次,其他兔无特殊处理。造模后12周末取所有兔右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进行处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手法组、药物组多数细胞核基本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模型组多见细胞核固缩,细胞器显示不清,胶原纤维排列较紊乱;假模组、正常组细胞核多数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结论:揉髌手法可减少软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揉髌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对照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结扎并切断右侧臀下静脉、股静脉和大隐静脉造模,假模组显露相应血管但不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1周后手法组采用揉髌手法分别施术于兔右下肢5周共17次;针剂组右膝关节内每周注射一次玻璃酸钠液,连用5周。其余3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后8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软骨组织退变明显,细胞凋亡率(17.25±3.24)%,电镜提示凋亡细胞较多;假模组软骨组织退变明显,细胞凋亡率(16.63±2.13)%,电镜提示细胞结构保存较差;手法组、针剂组软骨组织退变较轻,手法组细胞凋亡率(8.40±2.84)%,电镜提示细胞结构保存较好;针剂组细胞凋亡率(9.50±3.25)%,电镜提示细胞结构保存尚可;正常组软骨组织正常。细胞凋亡率(3.88±1.23)%,电镜提示细胞结构基本正常。与模型组比较,手法组、针剂组和正常组细胞凋亡率均P<0.01,有显著性差别。结论:揉髌手法可降低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率,进而维护软骨组织的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揉髌手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手法组采用揉髌手法施术5周共17次;针剂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液共5次。造模后16周末分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采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或电镜观察软骨组织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软骨组织退变严重,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揉髌手法可明显延缓兔膝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新西兰兔分为手法组、药物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前3组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模型,假模组手术但不损伤相应血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法组每只兔揉髌手法治疗17次,药物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5次,其他兔无特殊处理。造模后12周末处理所有动物,取右膝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Fas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法组Bcl-2表达(2.67±0.50),模型组(0.33±0.52)(两组比较P<0.01);手法组Bax(1.30±0.67),模型组(2.44±0.73)(两组比较P<0.01);手法组Fas(1.56±0.73),模型组(2.67±0.52)(两组比较P<0.01)。结论:揉髌手法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Fas基因表达减少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可能是延缓兔膝关节软骨组织退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150只新西兰兔分为8周段、12周段和16周段三大组各50只;每组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三组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模型。造模一周后手法组每只兔揉髌手法治疗17次,针剂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液5次。造模后8周、12周和16周末分别处理所在组动物,取右膝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Fas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法组8周段和12周段Bcl-2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Bax、Fas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揉髌手法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Fas基因表达减少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可能是延缓兔膝关节软骨组织退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揉髌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对照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结扎并切断右侧臀下静脉、股静脉和大隐静脉造模,假模组显露相应血管但不结扎,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1周后手法组采用揉髌手法分别施术于兔右下肢5周共17次;针剂组右膝关节内每周注射1次玻璃酸钠注射液,连用5周。其余3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后8周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软骨细胞减少,增殖率为(13.25±2.66)%;手法组软骨细胞增多,增殖率为(17.90±2.80)%;针剂组软骨细胞增多,增殖率为(17.13±4.09)%;假模组软骨细胞增多,增殖率为(12.63±2.92)%;正常组软骨细胞正常,增殖率为(7.75±1.39)%;与模型组比较,手法组、针剂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揉髌手法可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增殖,降低软骨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制动致关节损伤的治疗机理,观察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干预对关节软骨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圆利针组,每组9只,用改良的Videman法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法建立兔膝关节损伤模型。电针组电针KOA兔左侧"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外膝眼",疏密波,连续波,频率2/100 Hz,强度3 mA,每次20 min,隔日1次,1周3次,共6周;针刀组KOA兔左侧内、外侧副韧带及髌韧带的中点前缘、起、止点进入,刀口线与韧带方向平行,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6次;圆利针进针点与针刀组一致,分别松解5次,每周1次,共6次。通过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性KOA兔关节软骨潮线及间隙、钙化层及深层软骨改变情况;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关节软骨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关节软骨HE染色切片显示,针刀、电针和圆利针有效抑制了软骨基质的退变,促进了软骨的再生修复,且针刀组效果优于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圆利针组优于电针组;扫描电镜下,可见三种疗法均有效改善了软骨表面结构的破坏,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和圆利针组,圆利针组优于电针组。结论针刀、电针和圆利针均能有效改善实验性KOA模型兔软骨组织的损伤情况,并促进软骨细胞的再生修复,进而恢复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松解法为主的针刀和圆利针的疗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补肾通络方萃取物经超导透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探讨其防治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中药组(8只)、治疗组(8只)。右膝关节内注射木瓜蛋白酶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左膝为正常对照组。成模后中药组患膝外涂中药组方萃取物,治疗组将中药萃取物经超导透入患膝,8周后镜下观察各组动物模型关节软骨、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硝酸还原酶法测NO浓度。结果:中药组滑膜及软骨组织形态学改变略轻于模型组,治疗组关节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且滑膜组织NO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药萃取物超导透入较传统外敷用药更能够减轻兔膝骨性关节炎的软骨退行性变和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加玻璃酸钠预防性关节内注射对兔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机理。方法将8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20只。通过切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造成膝OA模型,每组每只动物分别注入0.3 ml的生理盐水(A组)、玻璃酸钠注射液(B组)、丹参注射液(C组)、丹参加玻璃酸钠混合液(D组),手术当天给药,每周1次。于给药4、8周后分批处死实验兔,每批每组各10只。行关节腔大体观察、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凋亡软骨细胞检测。结果各组术后4、8周组间比较,软骨退变计分、软骨凋亡细胞计数,有无显著性意义;D组与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D组的均值小于B、C组(P>0.05);各组术后4、8周组内比较,B、C、D组软骨退变计分、软骨凋亡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软骨退变计分、软骨凋亡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OA早期,预防性关节腔注射丹参和HA,能明显延缓关节软骨的蜕变,为早期防治OA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痛膜对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理形态学与氨基己糖含量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治疗组(骨痛膜组)、对照组(通络祛痛膏组)、基质膏组,除正常组(只切开皮肤)外,均行右股静脉、臀下静脉结扎造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8周后,予以骨痛膜、通络祛痛膏、基质膏外敷。治疗3周后取材,首先肉眼观察各组兔的膝关节软骨表面情况,然后将剪取的部分关节软骨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并摄像,剩余部分关节软骨标本依照标准曲线计算法测定氨基己糖含量。结果:①肉眼观察、光镜和电镜下正常组兔的膝关节软骨基本无破坏;造模组关节软骨破坏严重;对照组关节软骨破坏程度较造模组轻;治疗组关节软骨破坏程度较造模组明显减轻。②正常组和治疗组比较氨基己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对照组、基质膏组氨基己糖含量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痛膜外敷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关节炎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