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0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地面系统被确定可使用5种无线传输技术,它们是CDMA-DS、CDMA-MC、CDMA-TDD、TDMA-SC和TDMA-TDD。其中前3种基于CDMA(码分多址)技术,后两种基于TDMA(时分多址)技术。可见,在3G标准中,CDMA是主流技术。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系统由于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扩频的通信技术,所以与采用TDMA和FDMA(频分多址)的GSM蜂窝系统相比,具有抗干扰性好、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2.
cdmaOne 流行于日本的一个品牌或商号,是一个用IS-95CDMA的数码电话,能给予CDG会员公司使用。 CDMA码分多批系统 除最初高通公司推出的N-CDMA(一般就称CDMA,在美国也称IS-95),还有其它多种CDMA,最新为B-CDMA,W-CDMA和TDMA。高通公司最早开发的CDMA具有大容量,小蜂窝半径,运用宽波技术和特殊密码主题的特点。1993年被电信产业协会采用,第一个基于CDMA的网络正在运营。B-CDMA是三代UMTS的基础。 CDMA窄带码分多址,或简单称之为最初的CDM…  相似文献   

3.
43种主要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提案的比较目前国际上呼声最高的3种IMT-2000RTT提案是W-CDMA、W-CDMAOne、TDMA/CDMA(TD-CDMA),下面对其技术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作一比较。41技术特点W-CDMA...  相似文献   

4.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定的技术标准为IMT-2000,其含义是:在2000年后使用,工作于2000MHz频带,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2000kbit/s。目前经国际电信联盟(ITU)认可的3G无线传输技术共有3种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20及 TD-SCDMA。其中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标准由中国提出。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TDD模式的无线传输技术在频谱灵活性、提供不对称业务和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已被国际上认可。根据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5.
2000国际移动通信(IMT-2000:Internation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是由国际电联(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目的在于形成全球统一的频率、统一的标准、实现全球漫游和提供多业务的服务。其无线传输技术主要是借鉴了美国的宽带cdma2000、欧日的WCDMA和欧洲的TD-CDMA技术。一、IMT-2000对于优化移动网提供的前景网络的优化通常需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业务量的预测、用户的分布情况及地理位置来分配合理的信道总数及小区每扇区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CDMA的技术优势,分别介绍了窄带码分多址(N-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宽带码多址(W-CDMA)技术的发展情况,最后,提出应加强对W-CDMA技术上和研究并积极参与到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7.
OPTICALFIBER-MOBILECOMMUNICATION¥FENGXi-Yu;SUNTie-Cheng(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3)Abstract:Thetechniqueofmobil...  相似文献   

8.
陈朝枢 《数字通信》1996,23(1):53-54
SDH的映射和同步复用原理(三)陈朝枢MappingandMulitiPlexingPrincipleofSDH¥ChenChaoshu5、AU-4PTRAU指针提供了VC在AU帧内灵活和动态定位的方法。简单地说,AU-4PTR必须指明VC-4的第一...  相似文献   

9.
IMT—2000技术与标准化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淑敏 《世界电信》1999,12(4):20-24
1999年3月,在ITU-R TG8/1第16次会议上确定了IMT-2000无线接口参数;目前提交到ITU的IMT-2000地面无线传输技术提案已有10种。其中W0CDMA和cdma2000两种主流宽带CDMA技术仍在努力寻求标准的统一,我国提交的TD-SCDMA技术与3GPP的TDD方案也在积极探讨融合。标准融合尽管很困难,但仍存在着可能性。我国在考虑第三代移动通信采取的态度和策略时,应充分兼顾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 2000 的无线传输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宽带CDMA的技术特点和W- CDMA、cdma2000 等典型提案,探讨它在IMT- 2000 无线接入子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DS—CDMA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的角度研究DS-CDMA(直接序列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将多用户检测的优化问题映射为Hopfield神经网络(HNN)“能量”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利用连续HNN固有的快速下降特性,实现了坟对CDMA(码分多址)系统的多用户检测。与现有各种方案比较,具有运算量小、抗远近效应强、实时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Turbo码是在1993年的国际通信会议(ICC’93)上由法国学者C.Berrou等人率先提出的一种新型信道编码方案。Turbo码很好地应用了香农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译码条件,从而获得了接近香农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由于其很强的抗衰落、抗干扰能力,Turbo码在INMARSAT-phoneM4系统,CDMA多用户检测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Turbo码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EDGF及GSM-CDMA可能成为第二代TDMA移动通信方式IMT-2000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ITU-R第8研究组的TG8/1任务组负责推进IMT-2000无线电传输技术(RTT)的评估,融合工作。截至1998年9月止,RTT提案包括MSS在内多达16个,从纯技术角度看RTT技术得到较好融合是完全可能的,但融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技术的因素。中国对发展IMT-2000应用相应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1.cdma2000 1X目前全球正处于2G向3G的过渡过程,3G的3大国际标准是WCDMA、TD-SCDMA、cdma2000。cdma One(目前的窄带CDMA系统)将向cdma2000标  相似文献   

15.
IMT—2000CDMA宏小区蜂窝无线网络的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T-2000CDMA宏小区蜂窝无线网络的仿真,是为评估当前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较具实力的W-CDMA和cdma2000技术而开发的。仿真包括链路级和系统仿真两部分,主要分析研究、验证了评估了两种CDMA无线传输技术的性能以及CDMA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16.
王红飚 《移动通信》2002,26(1):63-65
雷卡1X-AIME(Air Interface Monitor/Emula-tor)系统是专门为手机的cdmaOne及 cdma2000 1X信令测试而设计的,广泛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兼容测试、评估和服务支持,是手机生产研发时必不可少的测试工具。 目前,1X-AIME系统可支持cdmaOne+cdma2000的标淮,包括:IS95A、IS95B、J-STD-008、ARIB-T53、KOREAN 800MHZ、KOREAN PCS、IS-2000 1X等,并且兼容CDG22、CDG53及CDG57的第二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在CDMA判决反馈多用户检测器中的应用。新的多用户判决反馈检测算法基于对CDMA扩频序列族采用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得到的一组正交归一化序列。引入了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得到的系统性能与原系统完全相同,但大大简化了检测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多用户检测技术可抑制多址干扰(MAI),从而提高CDMA系统的容量和性能。介绍了多用户检测器的分类和自适应算法、盲算法在多用户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处理器与通用异步串口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利用数字处理器(DSP)片内缓冲串行。(McBSP)和直接存取存储器(DMA)与通用异步串口(UART)实现通信的一种方法包含有正确的硬件配置和软件流程,实现了将同步串口McB-SP发送的数据模拟成异步串口UART可接收的数据格式;将发送的数据转变成RS-232标准格式;利用 MCBSP接收并解码 UART发送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samsungmi 《数字通信》2001,(10):12-13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中,CDM2000和WCDMA是两大主流制式,其中COM2000是在北美窄带CDMA的墓础上形成的,是美国TIA TR45和韩国TTA提出的两大方案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CDMA2000又分为CDMA2000 1X和CDMA2000 3S (1X代表其载波一倍于IS-95A的带宽,3X代表其载波三倍于IS-95A的带宽),3X又分为下行直接扩谱和三载波两种方式,后采直接扩谱CDMA2000部分与WCDMA相融合 所以实际上目前的CDMA2000就只包括CDMA 1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