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适用脐静脉置管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1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体质量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PICC置管,脐静脉联合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联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4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责任医生评估分组。将不宜行UVC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采取留置针联合PICC置管,给予常规护理和PICC护理。将适宜行UVC治疗的43例纳入观察组,采取UVC联合PICC,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UVC护理、PICC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UVC联合PICC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患儿PICC留置时间,降低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3例,A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采用脐静脉置管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静脉置管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早期静脉通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严格执行护理规程和密切观察患儿变化是插管留置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刘丹  李秋芳  章哲 《护理与康复》2014,13(6):554-556
总结6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护理重点为置管前对家长做好知情告知及健康宣教,完善环境、物品及脐带准备;置管时正确安置患儿体位,配合医生行脐静脉置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置管后做好导管维护,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掌握拔管指征并做好拔管后脐部护理。67例患儿脐静脉置管均顺利,导管平均留置时间6.5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美国进口的3.5Fr脐静脉导管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6.23±2.94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8.
9.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在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5.68%[1].由于早产和低体重生后即刻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分为PICC组和外周静脉留置针(PIV)组各130例,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护理人员工作量、经济费用、穿刺次数、家属满意度及新生儿转归情况。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工作量、穿刺次数明显低于PIV组(P0.05),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PIV组(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PICC,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12.
总结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经验.置管前主要护理措施为:正确掌握置管的适应证,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好同意书,选择好置管的静脉(最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后主要护理措施为:预防感染,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采用正确的导管冲洗和封管方法,防止导管移位、堵塞和断裂.中心静脉置管是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护理技术,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做好导管护理是PICC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经验。采用德国一次性3Fr脐静脉导管对7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脐静脉置管。各项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指定专人定期暖箱消毒、更换输液管道,每班用0.5%安多福消毒脐部及周围腹部皮肤数次,预防感染;认真检查脐静脉导管外露长度和厘米标记,检查胶布有无松动脱出,患儿活动频繁时适当约束四肢,防止导管脱出;插管时动作轻柔,更换注射器、输液管等操作前,认真检查,排出气体,防止气栓、血栓形成;应用输液泵调控输液速度,严密看护,严格根据患儿的周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防止短时间大量液体输入导致急性肺水肿。本组患儿脐静脉置管平均16d,无并发症发生。经过细致护理,能防止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脐静脉导管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需行PICC置管的43例早产极低体重儿,评估患儿外周血管弹性差,经家属同意PICC置管后,采用经股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结果在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穿刺中,一次性置管成功39例,成功率90.7%,平均置管时间为31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PICC置管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应用效果可靠,且股静脉位置固定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5年8月我院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PICC置管进行了肠外营养的治疗,并对导管进行精心的维护,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取得了置管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75±96)h;在置管期间所有的患儿均顺利完成了肠外营养输入,平均输入时间(28±3)h。所有患儿均得到了治愈,并且成功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16)d。结论:应用PICC置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外营养输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满足患儿所需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技术对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116例极低体重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电定位组各58例,分别采用单一置管完成后的X线定位和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电定位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将置管操作和定位这两项操作集中在床旁一次完成,无需X线检查判断导管位置,对提高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李娅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0):92-9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适用于中长期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PICC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极低出生体重儿因无法从胃肠道获得足够营养,通常需要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