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围生期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妊娠期11例,产后4例。头痛4例,抽搐发作10例,意识障碍1例。发病后行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MRA)而确诊。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痊愈10例,存留功能障碍4例,死亡1例。结论 CVST高危因素主要有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剖宫产术、长期卧床、不规律产检。围生期CVST首发症状以头痛和抽搐为主。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CVST的可能。MRI和MRV为主要的诊断方法。全身抗凝及溶栓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伟佳  姜爱芳 《现代保健》2009,(23):192-193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因素,现将观察到的3例CVT报告如下,并对CVT的病因、影像学改变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方法:对7例青年女性患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例行DSA或MRI、MRV检查者,4例为上矢状窦栓塞,1例为右侧横窦栓塞。2例脑疝形成患者手术后发现为上矢状窦栓塞伴大脑上静脉栓塞。结论: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病早期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没有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妊娠期和产褥期女性突发高颅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愈后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1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孕中期(孕14周~孕27周末)1例,孕晚期(孕28周~孕42周)9例,产褥期3例;首发症状分别为:癫痫大发作6例,头痛3例,视物模糊3例,发热1例;13例患者均行CT检查,9例行MRI及MRV检查,6例行CTV检查;11例患者凝血功能改变明显;治疗:13例患者均给予降颅压、改善微循环治疗,7例给予抗凝治疗,2例进行溶栓治疗;预后:9例痊愈,3例好转,1例自动离院。结论:对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考虑是否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此类疾病经早期积极治疗后,母儿愈后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5.
蔡秀群  李懿 《现代保健》2014,(26):133-135
本文报告了1例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罕见病例,通过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的原因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规避及减少或者及早发现发生PICC继发性异位所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一旦发生后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子痫前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6年间12例子痫前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患者子痫前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在产前,11例发生在产后,以头疼、癫痫、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子痫前期围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子痫前期所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滞流有关,病情凶险,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复发风险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5例既往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下次妊娠的病例资料,了解其危险因素、妊娠过程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患者4例曾因妊娠或分娩罹患过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疾病,1例无明显诱因;下次妊娠过程中1例出现颈内静脉血栓,1例出现双下肢静脉和髂静脉血栓,1例再发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无复发;2例维持至孕足月分娩,母婴健康,1例自愿流产,2例因病情原因终止妊娠。结论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并非下次妊娠的禁忌,但妊娠期间高凝状态仍是各类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充分重视下次妊娠期间的抗凝治疗,并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以期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的患者16例,男女患者分别为7例、9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37.3±1.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了临床MRI常规扫描检查,其中有12例患者还实施了MRV扫描诊断,4例患者实施MRI加强扫描诊断。结果:所有患者于患病后1~3周内至医院实施脑部MRI常规检查,其中12例做了MRV进一步的加强检查,4例做了MRI增强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是结合两次检查结果及医生的临床判断做出确诊的,均被确诊为颅内筋脉窦血栓患者,且具有100%的敏感度。结论:MRI与MRV用于颅内静脉窦血栓检查,显像清楚,效果显著,因此对医生的临床上诊断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范秉林  周东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400-4400
1病例资料 患儿男,8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呕吐4年,再发半月”于2006年11月21日入院。2002年3月出现前额部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持续半小时到数小时。1年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发作时头痛剧烈,呈持续性胀痛,难以忍受,并出现双眼向右侧凝视,呼之不应,四肢强直及小便失禁。数分钟后意识恢复、大汗淋漓、全身疲乏无力,间歇期仍有头部隐痛.在我科行头颅DSA检查提示:上侧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双侧横窦血栓形成,腰穿压力220~250nmH2O之间,予抗凝、脱水及对症治疗后患儿头痛症状消失,当地医院继续予尿激酶治疗10d后复查头颅MRV正常。半月前患儿再次出现头痛、呕吐症状,同时出现走路易碰到物体。既往史、出生史:患儿为过期产儿,孕42周后剖腹产,产时胎膜厚,发育及智力与同龄儿童相似;1岁多时有摔伤史,出现颅底骨折:2006年7月因高热、头痛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半月后恢复正常。无家族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和预防。方法利用维普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89至2009年国内文献报道的425例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治疗时间为(1~90)d,平均为24.3d,按本组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孕早期组(n=12,2.82%),孕中、晚期组(n=90,21.18%)及产后组(n=323,76.00%)[三组患者年龄、住院治疗时间、治疗采取措施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组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和预后,探讨该病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结果 42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孕产妇的高危因素中,以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后出血最常见;孕早期和孕中、晚期组误诊率分别高达100%和65.63%;产后组误诊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9.80%和8.63%。CT检查和MRI/MRV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4.42%和94.04%~100.00%。结论产前和产后2周是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高发期。该病产前误诊率极高,孕早期不容忽视。重视高危因素、及早干预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对产前疑似患者应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王国栋  王为珍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3011-30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0例CVST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头痛(80%)、视乳头水肿(70%)、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70%)、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60%)和抽搐(40%)。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转归:2例头颅CT示静脉窦密度不均匀增高,2例头颅CT示弥漫性脑肿胀,1例示天幕密度增高,1例示出血性脑梗死;9例行头颅MRI和/或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内信号异常和/或流空信号缺失;2例行DSA示深静脉和静脉窦未显影,表浅静脉扩张。10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痊愈3例,症状缓解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对于以头痛首诊的病人,CT是常规检查以排出出血、肿瘤等疾病。对临床怀疑CVST的病人均应行MRI和MRV检查,结合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并随访是目前诊断的首选方法。目前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诊断和治疗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8年 8月至 1999年 8月收治的 19例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1995年 8月前诊治的 12例中有 5例死亡 ,1995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 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 :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一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昱  黄赞鸿 《现代医院》2013,13(8):78-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10例DVT可疑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对其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DVT可疑组10例及对照组50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低于临界值水平,上述60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排除DVT;DVT可疑组剩余100例患者D-二聚体高于临界值,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确诊DVT患者84例;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DV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8.5%、84.0%和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纪范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432-1434
[目的]探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孕产妇高危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产前检查至分娩的10 000例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孕期的保健和管理、产褥期的护理进行指导。观察两组孕期DVT发生率、产后DVT发生率、自然分娩DVT发生率、剖宫产DVT发生率、肥胖者DVT发生率、妊高症DVT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除采用常规护理外,采用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孕产妇DVT发生率,减少肺栓塞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8例患者,116条病肢,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造影进行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造影共检出阳性患者60例,72条病肢。中心型14条(19·4%),周围型40条(55·6%),混合型18条(25%)。病肢左右侧之比2·6:1(p<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敏感、无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CRS)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筛选出 2 8例CRS患者 ,分析其临床表现、微生物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 8例CRS中 ,共分离出 2 6株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 14株 ,革兰阳性菌 12株。主要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总耐药率为 0~ 88 2 %。 11株真菌。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有效处理方法是于尽早诊断的基础上及时拔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叶酸、维生素B12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0例确诊为DVT的患者及来自同一地区、性别、年龄匹配的50例对照,调查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检测血中Hcy、叶酸、维生素B12含量,分析其与DVT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水平、血中叶酸水平低下与DVT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3.74(1.21~11.59)、0.17(0.05~0.53)。血中叶酸水平与Hcy水平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21,P值为0.04;维生素B12水平与叶酸水平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1,P值为0.002。结论血浆HHcy水平与DVT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呈正相关;血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DVT发生的危险性呈负相关;低叶酸水平不仅通过增加血Hcy水平,而且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增加DVT发生的危险性;血中维生素B12水平低下主要是通过影响叶酸水平,引起HHcy,进而增加DVT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高莉  陈涛  郭稳  邓宇鲲  孔岩  秦晓婷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85-408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腹部手术后并发单侧DVT患者102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和低龄组(≤7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因素高龄组明显高于低龄组(P﹤0.05);长期卧床、吸烟、酗酒、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龄因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多,外科医生应对中老年患者高度关注,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临床纳入2010年5月2013年8月110例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4%,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时间方面,研究组平均溶栓时间为(4.5±1.3)d,短于对照组的(8.6±1.9)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早期进行超声消融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疗效,缩短溶栓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