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强地震何时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地震间隔数目都随时间间隔值的增大呈明显的趋势性减小.给出了8种情况下的间隔数目统计和相应的模拟函数,以及间隔值的经验概率和相应的函数模拟概率.由此可估计时间间隔为某个值的概率,也可估计时间间隔处于某个区间的概率.反之,对于给定的概率,可估计时间间隔的值或它所处的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地震自然概率的定义,并对1900年以来不同震级地震的自然概率分别按年和月进行了计算,给出了以2°×2°为计算单元,1°为步长进行滑动的中国地震自然概率分布图,同时探讨了自然概率分布图在地震预报研究和评价地震预报效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五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大陆M_S≥5.0地震的时间间隔ΔT与其频次N_(Δ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lgN_(ΔT)=2.14-0.15·ΔT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大陆出现长期无五级以上地震后,是否将有七级地震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震复发间隔的概率分布是计算地震发生概率的基础。利用我国历史地震目录资料,统计分析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归一化区域复发间隔,分析发现中国大陆中强地震活动兼具周期性和丛集性特点。采用对数正态分布与指数分布构建混合概率分布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混合概率分布函数的最优参数。拟合结果的误差分析表明,混合概率分布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大陆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钦祖  于利民 《地震研究》1995,18(1):90-107
根据到1991年底为止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大陆东部(λ≥108°E)及邻区M≥6地震目录、中国大陆西部(λ<108°E)及邻区M≥7地震目录。东部收入地震261次,其中含邻区地震100次;西部收入地震153次,其中含邻区地震58次。这些地震被称作强地震。对它们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中国大陆有史以来强地震的大多数,在时间和空间中频繁地同时出现相对密集,构成各个地震组,在时空一体中表现出发生强地震的高概率。论述了划分地震组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情况,对中国大陆东部取1600年,西部取1900年为界,把地震活动分为早期活动和后期活动。早期资料有所丢失,地震活动的成组性表现得不如后期充分,在中国大陆东部自777年至1984年不包括东北深震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4个组。这24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435年,占总时间跨度的36.0%,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113,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84.3%。在中国大陆西部自公元前193年至公元1988年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1个组。这21个组占用时间的和为270年,占总时间跨度的12.4%;而组内地震数之和为64,占同期同区地震总数的68.1%。在后期的强地震中,中国大  相似文献   

6.
李强  徐桂明 《山西地震》2002,(4):22-23,27
威布尔分布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函数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中。用威布尔分布的理论建立了江苏及邻区中强地震时间间隔威布尔分布的模型。对未来几年江苏省 5 .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概率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成组活动是中国大陆强地震的一个基本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有史以来至1991年底中国大陆东部(108E)及其邻区的总共259次M6地震、中国大陆西部(<108E)及其邻区的总共153次M7地震为强地震, 并取东部1600年、西部1900年之前的地震为前期地震。之后的为后期地震, 对它们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强地震的大多数, 被划分成在时间和空间中同时相对密集的45个地震集合, 构成45个地震组。这些组在统一时空域中表现出比平均值高得多的发震概率。论述了成组活动是中国大陆地区强地震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徐伟进  吴健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2023,66(12):5005-5018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区划图编制、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以及地震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地震时间活动性模型则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基于布朗过程时间(Brownian passage time(BPT))模型,计算了不同情况下中国大陆特征地震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发生率,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地震动模型,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并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具有显著影响,在那些地震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离逝率较大(大于1)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显著增大,增大幅度最大可达50%以上.相反,在那些刚发生地震不久,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泊松模型显著减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50%左右.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地震危险性结果也有显著影响,选择合适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分析十分重要,后续应该加强对地震复发间隔不确定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是一致的,不随超越概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风险管理、地震保险以及相关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华北地区5、6级地震持续平静的复杂形势,分析了华北地区1484年以来M≥5、M≥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表明:①1731~1814年地震平静期的5、6级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明显长于1484~1730年及1815年以来2个地震活动期的平均时间间隔,说明华北地区地震起伏交替轮回的韵律性是客观的;②华北地区2个地震活动期中相邻活动幕的幕间M≥5地震(含平静幕里发生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86月)与1731~1814年平静期内单次M≥5级地震平均时间间隔(90月)一致,90月可做为华北地区5级地震异常平静的标志性时间;③类比500多年华北地区5、6级地震的时间间隔特征认为,当前华北地区正处于2000年以来的平静幕后期,该平静幕已持续169月,已经随时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地震活动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序列显著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刁守中  王红卫 《中国地震》1995,11(4):315-326
本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约100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系统分析表明,地震序列显著地震累积频度N(t)与时间t间大体可分为幂函数、指数以及线性函数等3种分布形态,它们可能较客观地描述了地震序列随时间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N(t)与时间t分布函数的不同,可能与后续显著地震性质不同有关,即指数函数可能预示后续发生双震型序列的第二主震或多震型序列中的强震甚至续发前-主-余型序列的主震;线性函数可能意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边界,尤其是西部"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三角"内与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关系,并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可能机制和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4,17(2):204-209
使用地震频次及其变化,平均震级和地震加权和的变化作为地震流函数研究了发生在1980-1989年期间中国大陆的6级强震前的地震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0次强震中9次发生在TIP之后,而且最长TIP为3.5年,TIP总时空占有率为30%。用同样的原则对新区进行识别也获得了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6,18(1):17-24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建政 《内陆地震》1991,5(3):254-25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灾变预测模型,建立了北天山地震带强震(M≥6.5)的预测模型。模型得出该区下次发生强震的时间为1993年前后。  相似文献   

15.
李凡德 《内陆地震》1992,6(4):370-376
北天山带具有强烈新构造活动的背景,分析地震历史资料还可看出,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本文对北天山强震活动特征作了分析,并探对了未来强震活动三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主要研究中国大陆西部(E107°以西)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文中选用了可靠时段地震目录,应用震级-频度关系,计算6级以上各震级段年优势发生次数,对近1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波能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利用近30年来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应力场的方向.结合断裂构造、应力场方向、缺震次数及不同区域的能量释放情况,认为中天山南北区域、中印巴三国交界区域、青甘藏川交界区域及祁连地震带(即南北地震带中段和北段)等几个区域应为未来的重点监测区域.  相似文献   

17.
张春 《地震研究》1994,17(2):191-196
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境内1966年-1991年所发生的18次M≥6级强烈地震(含余震)前期雨量和雨量的年变量场的分布特征。通过对强震前雨量场,雨量的年变量场前兆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出云南强震前兆降水的三种模型。讨论了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前兆降水模型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大气降水云南强震的宏观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太阳黑子与全球强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NGDC提供的太阳黑子资料,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巨震活动的关系。一般来说,强震发生的平均相位角大致在69 5°~103 7°和256 3°~290 5°之间,在每个太阳黑子活动的双周中,强震容易在黑子活动的峰值出现,而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单周中,强震较易在黑子活动的谷值出现,并指出在今后3~4年内,欧亚大陆发生8级以上巨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