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形态对PCV糊粘度的影响,阐明了形成理想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江  缪晖 《化工设计》2012,(4):3-7,1
讨论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后处理工艺与树脂次级粒子特性间的关系。根据氯醋糊树脂性能特点,调整喷雾干燥器进出口温度,研究干燥工艺条件与树脂次级粒子结构及树脂增塑糊粘度间的关系,乳胶固含量对树脂次级粒子及糊粘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合适干燥工艺及乳液含固量,降低树脂糊粘度。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氯醋糊树脂颗粒特性、流变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获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3.
PVC糊树脂颗粒形态对糊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双峰分布的聚氯乙烯糊树脂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颗粒形态对糊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粒子表面的乳化剂层包覆不严或表层粉粒太多,均会导致增塑糊粘度偏高;次级粒子聚结松散,结构脆弱,有较低的糊粘度和触变性;次级粒子聚结紧密,有熔结现象,增塑糊粘度偏高。  相似文献   

4.
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PVC胶乳,采用气流喷雾干燥器较系统地研究了相同性质的PVC胶乳,在不同干燥温度下,树脂次级粒子的形态结构及其增塑糊的流变行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表明,提高干燥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会使次级粒子表面发生粘附性熔结,而导致增塑糊流变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单体质量、聚合配方、乳胶贮存时间、乳胶后处理、干燥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对乳液法PVC树脂糊性能的影响。证实了PVC糊树脂糊粘度高低是初级粒径大小、分布和次级粒子颗粒形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密炼机熔融共混制备了一种聚丙烯阻燃抗静电复合物,在不同混合时间(10、12和14 min)获得不同粒子分散效果的聚丙烯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力学测试机、旋转流变仪对其进行表征。电镜显示较长时间密炼的样品中,树脂与阻燃剂界面黏合增强,炭黑团聚减少;对应样品的拉伸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较高。流变测试也说明不同混合时间的粒子填充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有差异。通过"两相模型"拟合流变数据定量分析不同分散效果样品中粒子和高分子链的相互作用,粒子对高分子链的应变放大效应、黏弹贡献均随分散效果的变好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用凝聚法制备出粉末粘接型氯丁橡胶(PCR244)。研究了包覆剂性质对PCR244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用SEM对所得PCR244的形貌及断面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表明,在CR244粉末化体系中,包覆剂必须具有一定的交联程度才能起粉末化作用。在研究范围内,包覆剂的θg对粒径小于0.9mm产物的成粉率几乎无影响,均达到98.6%以上。SEM分析表明,PCR244宏观粒子表面粗糙,粒子内外均分布着大量空隙,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在包覆剂作用下,首先由胶乳初级粒子聚结成次级粒子,再由次级粒子凝聚成团粒,最后团粒相互结合成宏观粒子PCR244。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各种纳米粒子,包括生物质基纳米粒子、碳基纳米粒子、纳米黏土等对聚乳酸(PLA)在剪切力场作用下的流变性能影响及其各自含量、表面处理和与PLA基体之间相互作用等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纳米粒子对PLA流变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周文 《塑料加工》2006,41(4):33-34
在加工过程中,硬质PVC的粒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在较低加工温度下,由于热和剪切力的作用,颗粒分解成初级粒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初级粒子部分被粉碎;当加工温度更高时,初级粒子可全部粉碎,晶体熔化,边界消失,形成二维网络,这一过程称为熔融或凝胶化,一般称为塑化。塑化度正是制品结晶程度与PVC初级粒子熔化程度的反映,塑化度可用流变法测量。PVC塑化后在制品中形成了贯穿的结晶网络,这种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制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TiO2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制备塑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TiO2复合材料,最后通过密炼-模压法制备不同含量和粒子尺寸的TiO2纳米粒子增强PE-UHMW/高密度聚乙烯(PE-HD)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差示热扫描量热仪、万能试验机、流变仪表征测试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晶、力学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低含量的Ti O2纳米粒子(质量分数0.1%)能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良好,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度及流动性均有显著提升;随粒子尺寸增加,材料强度和刚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和熔体剪切黏度先增加后降低。然而,高含量粒子分散困难、易形成大的聚集体,导致复合材料性能下降。当TiO2纳米粒子尺寸为5~10 nm、质量分数为0.1%时,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拉伸强度和拉伸屈服强度分别高达58.21 MPa和44.53 MPa,且熔体剪切黏度下降19.7%。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电镜观测了几种国产微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的次级粒子结构和初级粒子特性,测定了糊在高、低剪切速率下的流动行为。探讨了微悬浮法树脂品级与混合树脂对流动性的影响,并提出了评价糊树脂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用电子显微镜对PVC树脂的微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模索了一些有关PVC树脂的电镜制样、分析方法。拍摄了一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初级粒子、微粒、皮膜等电镜照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聚氯乙烯试样制备 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和放大倍数,可以观察PVC树脂的超微结构。怎样才能将试样放到电镜中进行观察呢?这就涉及到样品制备问题。试样的好坏是电镜分  相似文献   

13.
唐明静  杨明娇  淡宜 《塑料工业》2006,34(12):12-1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热仪和高压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聚丙烯酸酯/TiO_2复合粒子改性PVC的形貌、玻璃化温度和流变性能;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复合粒子改性PVC的耐紫外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复合粒子用量的增加,PVC的玻璃化温度呈下降趋势;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复合粒子,能改善PVC的流动性能,且使PVC呈现韧性断裂特征;与没有添加复合粒子的PVC相比,复合粒子改性PVC经紫外光辐照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较高,复合粒子能有效提高PVC的耐紫外光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SiO2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碳酸酯(PC),为使无机纳米粒子在基体PC中分散均匀,经硅烷偶联剂KH-550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分析了改性SiO2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机械与加工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探讨了无机刚性纳米粒子填充改性典型工程塑料PC的特点并探索其增强增韧的机理,研究了复合物的粘流变性能. 结果表明,改性SiO2纳米粒为球形,在PC基体中分散均匀,湿法改性制备的PC/SiO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力学拉伸性能和流变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目前由于合成胶乳的应用得到很大的发展,微粒粒径的测定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例如:PVC乳液树脂的初级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是影响增塑糊流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加工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的流变行为,探讨了无机粒子体积分数、无机粒子和聚合物组分特性、无机粒子与聚合物的界面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加工条件对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的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的黏度随着填充聚合物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粒子性质、聚合物组分特性都会对流变性能产生影响,目前只能通过实验进行优选;无机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有不同于普通粒子填充的反常现象,如果纳米粒子体积分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填充聚合物的黏度可能出现随填充粒子体积分数增大而下降的趋势;表面活性剂、偶联剂等可以使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的流动性能得到显著改善;高速混合、增大剪切速率及升高温度都可以使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有更好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7.
瞿金平  杜立刚  刘国强 《塑料》2004,33(3):24-26
介绍了在毛细管动态流变仪上对聚合物/刚性粒子体系正弦脉动力场下流变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PP/CaCO3体系在振动力场下的流变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揭示了聚合物/刚性粒子体系流变性能对振动频率和振幅的依赖关系,以及不同温度下振动力场对挤出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倍半硅氧烷(PLA/PBAT/POSS)复合材料,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固相发泡法对复合材料进行发泡,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高级动态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SS粒子对基体树脂具有增塑效应,PLA的冷结晶温度降低,结晶度提高;复合体系的流变性能明显提高,其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均随着POSS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加入7份(质量份,下同)POSS时,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提高至8.25×10~7个/cm~3,发泡倍率达到13倍;POSS粒子对PLA泡沫的泡孔形态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熵在橡胶熔体流变性能中的作用,尤其是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研究了橡胶和软化剂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流变数据的影响。另外,还进行了磁流变研究,通过外部磁场影响流变性能。通过流变和介电分析深入研究了高温下橡胶熔体中填料的网状结构。这证实了我们纳米结构填料粒子补强橡胶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尤其是证明了相邻填料粒子间存在纳米级间隙,间隙由结合聚合物链填充。由于吸附性填料表面的  相似文献   

20.
对无机粒子、弹性体和其他类型的聚合物填充改性聚乙烯的流变行为分别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影响各个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因素及产生这种流变行为的机理,并总结了改性体系的流变行为的较典型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