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国际通用的柴油润滑性评定方法 HFRR高频往复试验机法,通过对传统柴油、未加润滑性改进剂的煤基合成柴油及添加润滑性改进剂的煤基合成柴油分别进行润滑性试验,研究煤基合成柴油与传统柴油润滑性的差异,验证HFRR高频往复试验机法进行煤基合成柴油润滑性试验的适用性,研究了煤基合成柴油添加的润滑性改进剂组分对其润滑性的影响,建立了适合煤基合成柴油的润滑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低硫低芳烃柴油的润滑性能下降,会导致发动机的油泵磨损。本文介绍了柴油润滑性的判定方法及国外使用润滑性能改进剂对低硫柴油润滑性能影响的实验数据,建议我国尽早研制出与国外媲美的润滑性能改进剂。  相似文献   

3.
二硫化钼是具有良好润滑性能的六方晶层状物质。概述了二硫化钼作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二硫化钼在润滑油及其它润滑介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4.
柴油润滑性评价试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低硫柴油的润滑性能很差,柴油中硫含量越低,其润滑性能越差。这一问题可通过加入柴油润滑性改进剂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酸度是柴油一项重要的产品质量指标。本文通过相应的对比试验并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探讨了柴油润滑性添加剂、低温流动性改进剂以及加剂后测定时间对酸度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柴油产品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煤直接液化柴油、煤间接液化柴油和煤液化调和柴油为原料,分别以不同比例加入4种润滑性添加剂,测试调和后柴油的润滑性,考察煤液化柴油对润滑性添加剂的感受性。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柴油、煤间接液化柴油和煤液化调和柴油对润滑性添加剂均有良好的感受性,添加剂对柴油的密度和运动黏度影响不大;酸型添加剂使柴油的酸度增加,酯型添加剂对柴油的酸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高碳醇酯、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能够同时改善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和润滑性能的三元共聚添加剂.并指出该三元共聚物最适宜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1.5~2.0×104,添加量为250 mg/kg,可使实验用油的冷滤点降至-22 ℃,小球磨痕降至392 μm.  相似文献   

8.
柴油产品中通过添加酸型柴油抗磨剂来改善柴油的润滑性能,而酸型柴油抗磨剂在改善柴油润滑性同时,也增加了柴油的酸度,即增加了柴油的腐蚀性。本文通过严把抗磨剂进厂关、油品小试寻找最佳调和比、生产中延长调和时间等三方面进行探索,解决柴油磨斑直径与酸度的矛盾问题,提高柴油交库一次合格率,降低生产、化验成本。  相似文献   

9.
在前期试验中合成的几种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Diesel Flowing Improver,简称DFI)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地产柴油蜡含量较高的特点,考察DFI对柴油的助滤效果和对不同柴油的感受性能;利用1H-NMR测定柴油的平均碳原子数,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改进剂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研究,证明柴油中的含蜡量直接影响添加剂的效果;DFI直接作用于蜡晶。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优良的DFI能有效阻止蜡晶的生成;并且这一研究对具有良好感受性能的DFI在新疆高含蜡柴油的使用推广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自润滑、力学和热学等特性的新型材料,虽然在润滑油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其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较差、容易团聚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在石墨烯表面接枝长链烷烃得到了亲油型改性石墨烯(MGM),且改进了润滑油添加剂(LOA)的配方以加强润滑油和石墨烯的相互作用、促进石墨烯的稳定分散并协同石墨烯发挥润滑作用,最终得到了具有极佳助润滑性能和稳定分散性的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MGLOA)。结果表明,MGM和LOA在其它市售润滑油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04%(质量)和5%(质量),此时润滑油的极压润滑性能能够提高11倍以上,且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了很好的降温、降噪和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极压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优异自润滑、力学和热学等特性的新型材料,虽然在润滑油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其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较差、容易团聚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在石墨烯表面接枝长链烷烃得到了亲油型改性石墨烯(MGM),且改进了润滑油添加剂(LOA)的配方以加强润滑油和石墨烯的相互作用、促进石墨烯的稳定分散并协同石墨烯发挥润滑作用,最终得到了具有极佳助润滑性能和稳定分散性的石墨烯润滑油添加剂(MGLOA)。结果表明,MGM和LOA在其它市售润滑油中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004%(质量)和5%(质量),此时润滑油的极压润滑性能能够提高11倍以上,且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了很好的降温、降噪和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豆油、菜籽油、蓖麻油、玉米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法分别制备出生物柴油,利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然后用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对生物柴油进行润滑性能测试,并与0#柴油进行对比,最后利用3D激光显微镜分别对其磨斑表面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生物柴油的润滑性能要优于0#柴油,且菜籽油合成的生物柴油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神华煤直接液化柴油的性质和柴油抗磨剂种类,分析发现低氧、低氮和低多环芳烃是导致柴油润滑性能不足的原因。通过对比脂肪酸型和脂肪酸酯型抗磨剂在煤直接液化柴油中的使用效果以及十六烷值改进剂对其效果的影响,发现脂肪酸酯型抗磨剂在降低柴油磨痕直径和与十六烷值改进剂配伍性方面优于脂肪酸型抗磨剂。脂肪酸酯型抗磨剂在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中的工业应用表明,柴油磨痕直径较采用酸型剂时降低了21.4%,酸度由0.045 mg/mL降至0.005 mg/mL,且抗磨剂和十六烷值改进剂添加量大幅降低,每年可节约成本约270万元。  相似文献   

14.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复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伟  杨湄  刘昌盛  黄凤洪  黄庆德 《应用化工》2007,36(10):964-967
采用碱催化法制备菜籽油生物柴油和棕榈油生物柴油,对其主要品质指标进行分析;考察了添加不同的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及其复配物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能够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将其进行复配后,能表现出协同效应,取得更好的降滤效果,尤其能使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高的棕榈油生物柴油冷滤点降低8℃;不同生物柴油对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或其复配物感受性存在较大差异,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高,且脂肪酸甲酯种类较多、分布较广的菜籽油生物柴油对单一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好,而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高,且脂肪酸甲酯种类分布较集中的棕榈油生物柴油对复配物感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攻丝扭矩试验机(MicroTap)考察了三种合成酯不同含量对润滑性的影响,并同时考察了在7075铝试块和45#钢试块,三种合成酯不同含量对润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酯能明显改善基础油的润滑性能;在7075铝试块,基础油的润滑性并不随着合成酯添加量的越高而润滑性越好,而是添加到一定范围后润滑性又下降,且三种合成酯在攻丝扭矩试验机测试的润滑性对比结果与四球试验机测试的对比结果相反;在45#钢试块,基础油的润滑性是随着合成酯添加量的增大而润滑性越好;不同含量合成酯的润滑性变化规律与测试块的材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清斌 《辽宁化工》2022,(12):1772-1774
水基润滑剂由于黏度低、表面张力高等原因导致其润滑性能较差,因此具有较好润滑性能的油基润滑剂更加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传统的油基润滑添加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开发绿色环保的油基润滑添加剂是当前的研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改性及其作为油基润滑添加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石墨烯油基润滑添加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合肥工业大学以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石墨、MOS_2等为主要原料研究成功一种性能优良的耐磨润滑涂料。该涂料不仅耐磨润滑性好,而且对水、柴油、酸、碱等有一定的耐受能力。该涂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见下表:  相似文献   

18.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考察了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DDCL与DICL有很好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密度和十六烷值与其中DICL的质量分数呈线性关系,能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其对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在国Ⅳ发动机上有很好的动力性,单位质量油耗略有优势,常规排放满足国Ⅳ排放标准,且在NO_x、烟度和PM排放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低硫化是未来柴油发展的趋势,柴油中硫含量的降低会导致柴油润滑性能的下降.本文论述了国内外低硫柴油标准的演变,低硫柴油润滑性能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低硫柴油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牛治刚 《安徽化工》2006,32(2):45-47
考察了乙醇柴油的基本性能,经研究发现,柴油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后,存在互溶性变差、燃烧性变差、腐蚀性增加、润滑性变差等问题,因此建议采用添加剂技术改善其性能以满足发动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