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特征。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或经随访证实的骨贫衰竭骨折病人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摄有骨贫标准正侧位片,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行ECT检查。③结果 6例X线平片有阳性征象,表现为与邻近关节平行或与主要骨小梁垂直的骨折线或线状硬化。4例CT检查清晰显示出骨折线或线状硬化。1例ECT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蝴蝶”形放射浓聚区。1例MRI检查示骨折线呈长T1,短T2低信号,周围伴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④结论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骨盆衰竭骨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骶骨骨折一般不是单独存在,对其治疗是对骨盆环损伤治疗的一部分,并应根据是否合并神经损伤而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骨盆环稳定的骶骨骨折且无马尾神经损害者,可以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骨盆悬吊牵引、股骨髁上牵引、手法复位,并结合理疗、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骶骨骨折脱位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重点在于寻求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分析严重骶骨骨折脱位并伴随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骶骨骨折均为Denis 3型,矢状面RoyCamille分型为3型,骶神经损伤分别为Gibbons 3型和4型.均实施后路手术.先行椎管减压,并探查松解神经,再植入Isola内固定系统,包括髂骨螺钉,最后行后外侧植骨.结果 短期随访观察6-12月,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其中患者的小便功能完全恢复.复查影像学见椎管内减压充分,骨折稳定无移位.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困难.改良Galveston技术联合Isola系统是治疗严重骶骨骨折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骶骨骨折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永吉  夏建龙 《吉林医学》2010,31(10):1425-1426
<正>近年来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的增多,骶骨骨折的发生也不再少见,现就骶骨骨折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1骶骨骨折的分型目前常用的骶骨骨折分型方法还是Denis和Tile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多种影像学特征及损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7例明确强脊炎患者合并脊柱骨折病人的影像检查和临床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骨折3例,胸腰段骨折14例,其中剪力骨折3例,应力骨折13例,胸腰段多发压缩骨折1例,贯通三枉骨折15例,累及椎体32个,椎间关节38处,合并脊髓损伤5例。结论AS患者脊柱骨折通常表现为累及三柱的贯通骨折,其中应力骨折最为多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病变的主要手段,MRI检查对显示脊髓损伤及椎体终板病变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使用髂骨摇摆复位法对骶骨骨折进行复位的效果。方法:5例采用双侧髂后上棘拧入复位钉,使用骨盆复位钳进行骶骨骨折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很好的复位。结论:骶骨骨折的髂骨摇摆复位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中骶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临床资料回顾法.结论 临床实践证明,即便及时予以复位,神经损伤有时仍然难以恢复,这与骨折类型及神经损伤程度有关,在不稳定的C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因为神经根被严重牵拉甚至撕脱,预后很差.而B2型骨折(侧方压缩)合并神经损伤者预后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8.
探讨对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和方法 :复习了 10 0例脊柱骨折的综合分类资料 ,并着重对平片和 CT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认为在区分单纯屈曲压缩型和爆裂型骨折 ,尤其在判断椎管受累的程度方面 ,CT明显优于平片 ,但平片对骨折脱位型的显示较好 ,并提出了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诊断要点。结论 :CT与平片相结合 ,可提高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影像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5例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X光片、CT、MRI以及临床表现。结果:15个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26岁。X线检查:11例泪滴样骨折位于椎体前下角,骨折块较大,呈三角形或四方形,其中9例C5、2例C6;4例泪滴样骨折位于椎体前上角呈三角形,其中1例C63例C7。CT扫描:除了可见冠状面泪滴样骨折外,10例合并椎体矢状面骨折,其中合并关节突骨折3例,椎板骨折11例。MRI:所有病例都有脊髓损伤信号,其中脊髓损伤信号超过2个椎体层面的有12例。除1例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外,其余14例均表现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结论:无论下颈椎泪滴样骨折的形态表现为四方形或三角形,位于椎体的前下角或前上角,均提示有严重颈椎损伤和广泛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0.
王晓林 《中外医疗》2013,32(20):25-26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对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骶骨骨折患者32例。均采用骨盆前环开放复位内固定,骶骨后路脊柱骨盆固定术。结果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脊柱骨盆固定术能有效复位、固定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固定的质量;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宜早期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1.
骶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暴力造成的创伤,虽然占不到所有脊柱骨折的1%,约占骨盆骨折的20%~30%[1],但其22%~60%合并有神经损伤[2],作为骨盆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骶骨骨折可能对骨盆的稳定性产生损害,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骨盆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25例骶骨骨折患者的64层CT三维影像和临床资料,探讨64层CT后处理技术对骶骨骨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Zhao L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9):630-633
目的 探讨垂直不稳定性骶骨Ⅱ区骨折致骶丛神经损伤相关因素,为临床上此类神经损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用40%甲醛短期固定的尸体制造垂直不稳定型骶骨Ⅱ区骨折模型,定量分析其移位特点与骶丛神经损伤的相关性,从形态及神经张力上间接反映神经受损机制,提示神经损伤的趋势和可能.结果 骶神经根的压迫伤多见于L5,S1.外侧骨折端向上、前移位时神经的牵拉及骨折块边缘对神经的刺伤显而易见,尤以向上移位为著.神经根牵拉伤以L5,S1和S2为主,易发生在外侧骨折端附近,尤以外侧骨折端向上和前移位>1 cm内时明显.末见骨折端后移位导致神经损伤.结论 垂直不稳定型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原因复杂,可能不但与骶骨骨折移位方向,程度,时间有关,与骨折移位稳定性关系亦甚为密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acral plexus injury resulting from zone- Ⅱ sacral fractures by axial compression. Methods Six short-term embalmed pelves were obtained with preserving sacral plexus and resected pubic symphysis. A model of zone- Ⅱ sacral fractures by axial compression was establish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fracture displacement was carried out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sacral plexus injury.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0.0 statistic software.Results In the sacral fracture model of axial compression, the sacral plexus nerves of L5 and S1 were obviously compressed. The sharp border of fracture segment stabbed the nerves as the distal segment of fractures was displaced to superior-anteriorly. When the displacement exceeded 1 cm, the tension injury of sacral plexus nerves became noticeable, especially at L5, S1 and S2. There was no sacral nerve injury when the distal segment of fractures was displaced posteriorly. Conclusion The mechanisms of sacral plexus injury are complicated. And it probably have close correlations with stability, orientation, extent and duration of fracture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效果。方法:使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年龄38.3岁。按照Denis分型,1型4例,2型14例,3型3例,术中,在双侧沿髂脊外缘的髂后上嵴做一3~5 cm长的弧形切口,然后将钢板通过皮下通道从切口一端植入到达对侧。结果: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 cm、45.2分钟和160.8 ml。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3个月。没有发现切口感染、术中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不愈合或明显的下肢长度不均等。根据Majeed评分系统,功能恢复情况中:优为6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在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0例经手术、活检病理或随访证实的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及MRI检查,部分行CT和ECT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各种骶骨肿瘤有不同发病年龄及MRI征象,基本征象包括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侵犯、骶管及骶孔扩大变形,MR I信号及强化方式的不同特点,病灶内钙化、髓腔浸润等等.结论 MRI在骶骨肿瘤影像学诊断中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特点及对周围软组织改变的高度敏感,能够清晰显示病变范围、提示肿瘤组成成份,在骶骨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异第一骶椎(the first sacral vertebra,S1)骶髂螺钉的安全置钉范围和适应证。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67例成人骨盆CT数据,利用Mimics16.0软件三维重建骨盆及其周围皮肤,筛选变异S1椎,置入虚拟横行贯穿双侧骶髂关节螺钉,若不能安全置入者,则置入常规单侧骶髂螺钉,测量其安全置钉范围,确定体表进针点P1,髂前上棘及髂嵴体表定位点N1、M1,并测量各点间距离。结果:267例标本中30.3%的S1椎为“主要变异”(不能横置S1贯穿骶髂螺钉)。中心螺钉体表进钉点与定位点间距离P1N1:(162.52±21.23) mm(男),(163.52±20.39) mm(女)(P=0.761);P1M1:(129.29±17.38) mm(男),(111.56±17.84) mm(女)(P=0.000);M1N1:(146.92±11.08) mm(男),(146.72±15.05) mm(女)(P=0.924)。螺钉前倾角:(21.80±3.56)°(男),(19.97±3.02) °(女)(P=0.000);头倾角:(29.97±5.38)°(男),(28.15±6.21) °(女)(P=0.047)。螺钉在骶骨Denis Ⅲ区内长度:(14.41±4.40) mm(男)、(14.09±5.04) mm(女)(P=0.665),在Ⅱ、Ⅲ区内长度和:(36.25±3.40) mm(男)、(38.04±4.60) mm(女)(P=0.005)。结论:无论男女,当S1椎为主要变异时,S1骶髂螺钉进钉点较正常骶骨进钉点偏后、偏尾侧,螺钉方向前倾20°,头倾30 °左右,适合固定骶骨DenisⅠ区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骶骨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骶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三维影像和临床及手术资料。结果 87例骶骨骨折患者共有109处骶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10例),其中I区24处,Ⅱ区29处,Ⅲ区56处。X线平片与SSD分别漏诊56、11处;骨折、脱位诊断检出率分别为48.7%、90.7%。49例病例行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更直观显示骶骨骨折及其周围情况,是骶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术前评估及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骶骨肿瘤常规X线检查由于对比度差和肠内容物的重叠 ,不利于观察。而CT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笔者搜集1993— 1999年共 8例手术病理确诊的骶骨肿瘤 ,并对检查方法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 ,男 3例 ,女 5例。年龄 19~ 6 3岁。病程 1个月~5年。其中脊索瘤 3例 ,软骨肉瘤 2例 ,恶性神经鞘细胞瘤 2例 ,转移性透明细胞癌 1例。除 1例软骨肉瘤发病年龄 <2 0岁 ,其余年龄均 >5 0岁。临床症状 :下腰部及坐骨神经痛 4例 ,大、小便困难 3例 ,失禁 1例。2 X线平片8例中 ,除 1例脊索瘤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外 ,其余均呈大片溶骨性缺损。转移性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方法,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并确诊,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有效的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观察并统计所有患者的诊治结果。结果X线的诊断检出率为72.41%(42/58)、CT的诊断检出率为86.67%(26/30)、MRI的诊断检出率为95.35%(41/43)。同时9例Ⅰ型、29例Ⅱ型患者经治疗骨折及神经损伤完全康复,20例Ⅲ型患者中5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症状改善,5例患者效果欠佳,有行动障碍及大小便障碍。结论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应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为更好地帮助患者确诊,应将多种诊断方式结合使用,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治疗方式的确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60例疑似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均对其进行X线片、MRI检测,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影像检查结果。结果:金标准检出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阳性49例、阴性11例;MRI检查敏感度为79.59%(39/49)、准确度为76.67%(46/60),均高于X线片检查敏感度为61.22%、58.33%(P<0.05);2组特异度63.67%、45.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效果昱著,具有高的准确度、敏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骶骨 DenisⅢ区纵形骨折钉板模拟固定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影像学观察,为骶骨后路钉板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6具新鲜成人尸体骶骨标本,设定骶骨进针点 a、b、c、d、e、f,测其钉道长度分别为 La、Lb、Lc、Ld、Le、Lf 和钉道角度分别为 D1、D2、D3、D4、D5、D6,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A、B、C、D、E、F.按测得数据进行钉板固定,然后摄 X 线片进行影像学观测.结果钉道长度 Lb、Le 分别为(30.97±3.99)、(18.6±3.83)mm,钉道角度 D2、D5分别为(12±5)°、(16±8)°,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 B、E 分别为(66.38±5.21)、(60.99±3.86)mm.结论按测量得到的解剖学数据模拟钉板固定,影像学观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