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某特种车车内噪声水平较高问题,建立车身结构与声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车身振动频响分析和车内声压响应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与实车道路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车身结构和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耦合声学边界元法进行驾驶室内部声学特性研究,识别出不同工况的主要噪声频率;并对影响车内噪声的车身板件进行声学贡献分析,找到对车内声压贡献最大的板件;最后对声学贡献大的板件粘贴阻尼材料来对车内进行降噪,车内噪声得到较为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客车变速器异响噪声的非稳态特性,在ANSI_S3.4 2005标准基础上建立了Moore瞬时响度模型,并引入目前主流声学软件采用的Zwicker响度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将瞬时响度模型应用于车内噪声信号的识别及其定量评价。结果表明:Moore响度模型计算精度及其瞬时特征响度谱能量分布的清晰度均比Zwicker模型的结果更高,采用Moore瞬时响度有助于非稳态过程中的噪声源识别及噪声机理分析,用Moore响度来定量评价噪声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心理声学响度分析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范蓉平  孟光  孙旭  杨军  贺才春 《振动与冲击》2005,24(5):46-48,52
测试不同运行速度下高速列车车厢内部噪声,并进行噪声的频谱分析。根据噪声强度主观感觉的心理声学理论,分析使用A计权和响度来评价车内噪声环境的不同,指出响度能更准确地评价车内噪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车内降噪的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SRV车,建立可靠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声腔边界元模型和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型;在计算出场点声压频率响应的基础上,对峰值频率处进行面板贡献量分析,找出产生峰值声压的主要来源;基于模态修改法优化主要振动区域腹部节点的速度来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工况下对试验样车车内的不同位置进行噪声测量和分析,研究车内噪声的分布规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车速度每升高10 km/h,频率范围在125~200 Hz和800~2 000 Hz,车内噪声增加4 dB;噪声在前后排座椅处存在差距,风噪声会使左右耳噪声值产生差距,差距会随着车速产生先变大后变小的规律;三厢车后排座椅噪声状况比两厢车要好。该研究结果对汽车减振降噪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声传递向量法的路面激励引起车内噪声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路面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通过构造路面,采用声传递向量法(Acoustic Transfer Vector,ATV)以及1/3倍频程滤波的方法,求解驾驶员耳旁20~250 Hz频段内各中心频率处的A级声压以及驾驶员感受到的总声压,以真实反映人耳对路面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的感受。将沥青路面激励下某车型的悬架与车身之间的作用力作为激振力,应用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采用有限元法中的响应分析计算车身振动的速度响应;以车身振动速度响应作为边界条件,利用基于边界元的声传递向量法计算出车内声学响应。获得的路面激励与车内声响应之间的关系可为车内噪声的控制、悬架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FEM-BEM的轿车车内低频噪声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ASTRAN和SYSNOISE软件,采用FEM声固耦合及FEM-BEM耦合方法对轿车车内低频噪声进行分析,并根据车身板件贡献量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结构修改方案,改善车内特定检测点的噪声状况。  相似文献   

8.
车内低频结构噪声是汽车NVH 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降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对于控制车内噪声有着重要意义。运用声传递向量(ATV)技术,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预测仿真,得到场点频响函数并针对该场点进行面板贡献度分析;运用模态声传递向量(MATV)技术,进行车身结构模态贡献量分析,提取贡献较大的模态结果,进而预测对场点声压影响较大的车身结构。经过车身结构改进后,车内低频噪声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为改进车内噪声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Hypermesh中建立某挖掘机驾驶室结构有限元模型。完成设置后,导入Nastrain中进行结构模态分析。在Virtual. Lab中生成声学模型,并进行声模态分析。以驾驶员左右耳作为场点,分析计算声固耦合时,场点处的声学频率响应函数。针对声压峰值所对应的频率,作面板贡献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驾驶室进行优化,并验证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重型商用车驾驶室内噪声主要以中低频结构噪声为主,为确定驾驶室内结构噪声的主要贡献部件,建立重型商用车驾驶室有限元模型,通过实验模态与仿真模态对标,保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声学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得到对驾驶室结构噪声贡献较大的钣金,并在钣金表面增加沥青阻尼板,通过仿真与实车试验验证,驾驶室内噪声降低1.0 d B(A)~1.5 d B(A),证明分析方法是正确的,改进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车身板件对车内噪声的贡献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车身板件对车内空腔辐射噪声的贡献量分析.通过对声源强度和声学传递函数的乘积求和来进行某块板在目标位置声压贡献量的合成.利用互异法间接测量声学传递函数,通过截面面积和其法向加速度的乘积得到声源强度值.模拟计算前面试验边界条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建立A型地铁车体结构和车内空腔有限元模型,应用模态分析技术分别对车体结构模态和车内空间声学模态进行了研究。结构模态分析表明:车体满足结构动态设计要求,但要加强端墙刚度、车顶与侧墙连接强度,以提高其疲劳寿命。声学模态分析表明,地铁车体对称的结构特点决定车内声场在横向、纵向和垂向同样具有对称性,使车内声场的各阶模态形状基本上呈前后、左右和上下对称分布,说明车内声场共鸣频率和模态形状主要由其几何形状决定。  相似文献   

13.
介绍顶棚在实车状况下的试验模态分析方法,采用悬挂激振器而车辆接地的单向激振方式,讨论激振点的选取位置,利用PolyMax方法求得顶棚前十阶模态频率及振型,并通过各测点相干性、频响函数曲线和各阶模态MAC值的检验保证模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找出对车内轰鸣噪声影响显著的敏感频率和薄弱位置,以此为依据优化其结构刚度,实现模态的移频。优化后的顶棚频响函数幅值取得明显改善,降低在敏感转速时的车内轰鸣噪声声压级。  相似文献   

14.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后部噪声实验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车内后部噪声的测试,分析了车内后部噪声的分布状况,对试验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处理了解车内后部噪声的主要频率成分并结合振动试验判断了主要噪声源;通过隔声与吸声措施提高了后排座隔板和衣帽架对中高频噪声的隔声量,改善了乘坐室后部噪声的强度与频率特性,提高了乘座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某100 %低地板车辆在60 km/h速度下进行振动噪声试验,获得了低地板车动车、拖车,车内及转向架噪声特性。结果表明,车内噪声主要能量集中在400 Hz~1250 Hz,其中400 Hz频谱能量最大。动车比拖车车内噪声高3 dB,这是由于转向架动力源激励400 Hz中心频段结构传声和空气传声所致。控制电机振动,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车内400 Hz中心频率结构传声。此外,也需要从路径上控制电机激励结构传声,即控制横向减振器和二系空簧的结构传声。相关分析结果可为低地板车振动噪声控制和低噪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综述当前国内外噪声源识别理论与方法及其特点,分析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识别法和信号分析的不足之处。而可视化的声源识别技术则能较完善地取得声源的特性和形象化的直观显示,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车桥耦合振动引起的车辆舒适性问题对合理设计桥梁结构,从而减小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和提高司乘人员的乘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分别利用有限元法和达郎伯原理建立了大跨度公路斜拉桥三维模型和9个自由度的车辆空间模型。通过位移和力的协调条件将车桥两个子系统耦合起来,求解车桥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基于计算机软件ANSYS中的APDL语言编写了求解振动微分方程迭代计算的命令流,以ISO2631-1―1997标准建立了评价车辆舒适性的方法,并据此分析了主跨为550m的福建长门大桥在多车辆通过时考虑不同车速和车重时的车辆动力响应和车辆舒适性。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加,车辆的动力响应增加,舒适性变差;而随着车重的增加,车辆的动力响应减小,舒适性变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样车开发阶段怠速工况出现的怠速车内异常噪声(简称异响),基于心理声学的分析方法对此异响进行声品质的客观量评价,定量地反映了正常噪声与异常噪声的主观感受差别;运用频谱分析技术初步确定怠速异响噪声的主要频谱范围在200~400 Hz;对异常噪声在200~400 Hz进行衰减滤波并进行声学回放与听觉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怠速异响的频率范围;采用声强测试得出发动机舱内声场分布,快速准确地确定了发动机正时轮系是引起怠速异响的主要来源,通过控制发动机悬置动刚度能够有效消除怠速异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