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 ,1.5岁。因发热 2 0余天 ,反复用药高热不退而入院。查体 :T3 9℃。双侧颌下及腹股沟均触及小枣大淋巴结 ,触痛不明显。咽峡部肿胀、充血、疱疹 ,扁桃体充血。心肺阴性。腹膨隆、软 ,肝肋下 3 cm、剑下 4cm,质地中等 ,触痛 ;脾左肋下锁骨中线 5 cm,质软 ,腹水征阴性。其它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 2 2 .9× 10 9/ L ,中性 5 .5 ,淋巴 84.1,单核 10 .4,血红蛋白 10 5 g/ L,血小板 12 7× 10 9/ L,异型淋巴细胞 10 %。肝功检查 :谷丙转氨酶 2 5 0 U ,谷氨酰转肽酶 116.5 U,碱性磷酸酶185 .7U,腹部彩超检查示肝脾均增大。聚合酶…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 (EBV)引起的一种全身多系统损害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复杂 ,虽然近年来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病例误诊 ,现将我院1992年 3月~ 1998年 12月收治 16例误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对象 :16例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 5 3岁 ,其中9~ 35岁 13例。2 .诊断 :本组 16例最后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包括特殊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大于 10 %、嗜异凝集试验阳性(效价大于 1∶6 4)、EBV IgM抗体隔周连续 2次阳性 ],并排除血液系统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后确诊。…  相似文献   

3.
蒋莎义  尹洪臣 《山东医药》2000,40(12):48-4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IM)主要是由 EB病毒( EBV)感染引起 ,目前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致IM。该病不同于急性原发性 EBV感染。潜伏期 30~50天 ,儿童更短。起病时常有不适、疲劳、头痛、腹痛等前驱症状。80 %的患者有发热、咽喉痛及颈后淋巴结肿大。 1/ 3的患者有肝脾肿大 ;5%~ 10 %的患者可见皮疹 ,尤以 4岁以下患儿多见。神经系统表现多见于较严重的病例 ,常有抽搐、共济失调和僵硬等。本病最严重的合并症是脾破裂 ;神经系统可发生脑膜炎、横断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此外 ,可合并呼吸道阻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  相似文献   

4.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二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儿童多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我们将临床误诊的2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IM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成人IM呈全年散发,患者年龄(31.4±13.9)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均有发热,其中70.0%有咽峡炎,68.6%脾大,65.7%淋巴结肿大,29.0%皮疹,15.7%肝大,11.4%头痛。血常规检查50.0%的患者白细胞升高,81.4%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35%,42.9%的患者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30%,84.3%的患者血小板正常。92.9%的患者肝功能异常,47.1%的患者ALT5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但仅有8.6%的患者TBIL2×ULN。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测EBV IgM阳性率为50.0%,EBV IgG阳性率为91.7%。EBV DNA载量中位数为4.1 log10copies/ml。患者住院天数(11.6±6.8)d。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者死亡,治愈率为92.9%。结论 IM为自限性疾病,不必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且预后良好,但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至2007年华山医院住院诊治的30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年龄31.8岁.70%患者有脾肿大,10%出现肝肿大,33%出现皮疹,77%有肝功能异常,20%的患者EB病毒IgM抗体阳性,2例患者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本病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临床表现多变,易误诊.成人CAEBV少见.本组病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原为EB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不一,缺乏典型表现,易造成漏诊、误诊;因其可累及多脏器系统,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对IM的认识,我们对华山医院1998年至2004年收治的21例IM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正>1病例简介例1,患儿,女,4岁零3个月,以主因发热,咽痛4d入院。体温39~40℃,无寒战及抽搐。不流涕,无咳嗽、咳痰、气喘。食欲不振,未见呕吐、腹痛,腹胀,但是便秘。入院体格检查:热病容,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口唇皲裂,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8岁,发热伴恶心1 d,于2019年9月4日入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入院前1天,患者进食过期牛奶后出现发热,热峰41.5℃,腹泻1次,大便色黄,水样便,乏力,恶心,无呕吐,无腹痛。外院予以物理降温、退热、抗感染和保肝降酶等治疗无明显好转入院。否认传染病患者接触史。查体:体温36.5℃,神志清楚,精神稍萎。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无皮疹,无出血点,无瘀斑,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巩膜黄染。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剑突下未触及,脾脏左肋下2 cm可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3.21×109/L,中性粒细胞3.2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92.4%,淋巴细胞0.451×109/L,淋巴细胞比率18.1%,血红蛋白134 g/L,血小板计数103×109/L。C反应蛋白12 mg/L。肝功能:ALT 262 U/L,AST 172 U/L,TBil 13.3μmol/L,GGT 139 U/L,乳酸脱氢酶(LDH)293 U/L。  相似文献   

11.
2003年2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下称传单)患儿。现将其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44例、女20例。年龄7个月~10岁,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中传单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发热60例,多为中高度热;咽峡炎56例;淋巴结肿大56例,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18例;肝肿大4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少年和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青少年和成人IM患者的肝损伤特征,按照年龄、血清EBV DNA水平、是否合并黄疸、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及HEV感染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亚组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符合参数分析条件者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参数分析条件者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74例患者,其中男154例(56.2%),女120例(43.8%);发病平均年龄为(22.3±6.7)岁。肝损伤(定义为ALT>50 U/L和/或AST>40 U/L)发生率为97.4%(267/274),黄疸发生率27.6%(74/268)。年龄≥20岁者GGT更高(Z=2.070,P=0.038)。167例患者检测了血清EBV DNA,其中阳性组90例,阴性组77例。血清EBV DNA阳性组比阴性组的GGT(Z=3.005,P=0.003)及LDH(Z=2.162,P=0.031)水平更高。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组ALP更高(Z=2.351,P=0.019);合并HEV感染组GGT(Z=1.988,P=0.047)更高。AST(OR=1.006,95%CI:1.002~1.010,P=0.005)和ALP(OR=1.012,95%CI:1.005~1.020,P=0.001)为影响黄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和成人IM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很高,其中年长者和血清EBV DNA阳性者的肝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李坤霞  宋丽萍 《山东医药》2005,45(34):63-63
1997年8月~2004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84例,现将其中具有血液系统损害的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83例病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处理,研究组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加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消失、咽峡炎症状消失、异型淋巴细胞﹤10%及住院时间及治疗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消失、咽峡炎症状消失、异型淋巴细胞﹤10%及住院时间值依次为(4.1±1.3)d、(6.7±2.8)d、(6.8±2.0)d、(8.4±4.5)d、(9.2±2.6)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均按预定计划完成治疗。结论: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有效缓解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早期恢复,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青少年和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6岁I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通过单因素及倾向评分...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5岁,因“发热伴恶心呕吐1周,发现肝功能异常1 d。”于2019年6月15日收入本院治疗。2019年5月至6月患者因经常出差、工作繁忙,时觉疲惫,经休息睡眠后可缓解。2019年6月10日与同事多人一起进食火锅,当日晚上即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伴乏力,咽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咳嗽咯痰,无鼻塞流涕,无尿频尿急尿痛,患者自行服用“百服宁片”,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019年6月11日因体温不退自行服用“布洛芬片”后热退,恶心呕吐症状好转,2019年6月12日患者体温仍反复,且后背皮肤出现斑片状暗红色皮疹,先后于2019年6月13日、14日服用“布洛芬片”退热,体温反复。  相似文献   

18.
[摘要]?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合并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病例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儿童IM合并HFMD病例。患儿男,年龄为3岁8个月,因发热、皮疹入院。病原学检查结果: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早期抗原IgG 阳性,EBV VCA抗体IgM 阳性,EBV VCA抗体IgG 阳性,EBV核心抗原IgG 阴性。血清EBV DNA检测结果:1.31×105/ml。咽拭子HFMD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肠道病毒通用型定性检测阳性。血常规结果:白细胞计数20.47×109/L,淋巴细胞总数 18.03×109/L,淋巴细胞比例 88.1%,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显示异性淋巴细胞约占20%。血ALT 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50 U/L,乳酸脱氢酶 576 U/L,AST 128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 105 U/L。诊断为 IM;HFMD;肝功能受损,心肌损害。患儿入院后予以头孢美唑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同时给予护肝、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治疗5 d,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巩固治疗,出院1周后复查各项指标逐渐回复正常,出院3周后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但是EBV DNA定量为 5.98×104拷贝/ml。该个案提示:对于临床上确诊为HFMD的患儿,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较高,分类里以淋巴细胞比例高为主,需警惕合并IM;另外如果患儿反复发热时间长,也需要警惕合并I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林晓玮  于晓芳 《山东医药》2011,51(37):57-57
患儿男,4岁。因发热、咽痛5 d,于2011年3月28日在当地镇医院就诊,查体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并有脓性分泌物,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静滴治疗5 d,患儿仍有低热、咽痛,伴有恶心、腹部不适。血常规:WBC16.67×10^9/L,N 0.41,L 0.59;肝功能:ALT 236 U/L,AST171 U/L,TBIL 34 mmol/L,TP 68 g/L,A 40 g/L。遂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8.0℃,P 90次/min,R 21次/min,Bp 105/70 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8岁,因"发热伴咽痛8 d"于2018年10月8日收入本院。患者8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 2~38. 5℃,伴咽痛、畏寒、乏力、出汗,无寒战、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无尿频、尿急和尿痛,无关节痛、口腔溃疡、光敏及皮疹,自行服用百服宁后体温可降至36℃,但咽痛无明显好转。3 d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 5℃,到本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