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厉为良  李永华  吕丽辉  李斌琦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30-1332,1341
目的 探索大气道狭窄内镜介入治疗的策略.方法 通过电子支气管镜使用氩等离子体凝固联合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治疗大气道狭窄患者6例.结果 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气道狭窄均得以解除或减轻,原有肺不张得以复张,呼吸困难得以显著缓解,肺功能明显改善,延长了生存期.结论 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后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大气道狭窄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应用激光经纤支镜治疗18例(27例次)气管癌所致大气道阻塞,结果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肺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注射药物治疗肿瘤引起的大气道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局部注射抑瘤仙 (对邻甲苯磺酰胺类化合物 ,为致肿瘤坏死物质 )治疗大气道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2 2例中晚期大气道肿瘤患者 ,经纤支镜在肿瘤局部多点注入抑瘤仙 2~ 3ml,如有坏死组织钳取后再注射 ,每周 2次。结果 注药后 2~ 4d肿瘤局部变白、变黑 ,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易钳取且出血不多 ,病理检查为坏死组织。经 4~ 16次、平均 (6 5± 2 5 )次治疗后 ,气道阻塞完全缓解 7例 (3 2 % ) ,部分缓解 12例 (5 4% ) ,有效率 86%。注药后部分患者有轻度的疲乏、嗜睡、食欲下降。 1例右主支气管完全堵塞的患者第二次注药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插管通气 3d后缓解。可能与基础肺功能差、药物刺激、患者较敏感有关。结论 此方法对大气道肺癌疗效较好 ,起效快 ,选择性高 ,但应注意其可能刺激气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气道肿瘤是指喉以下隆突以上呼吸道的肿瘤,良恶性均可见。因大气道管腔相对大,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症状不典型,在门诊检查手段比较局限,故易造成临床误诊漏诊。我院213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大气道肿瘤患者40例,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为37.5%。现分析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哮喘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体重和是否患有哮喘将60名儿童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组、哮喘组、肥胖+哮喘组,每组15例。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肥胖儿童存在大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哮喘儿童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损害。肥胖+哮喘组儿童的肺功能较哮喘组降低。结论肥胖儿童存在大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同样在患哮喘的情况下,肥胖儿童的气道阻塞较正常体重儿童更加明显,哮喘也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与分析儿童哮喘长期管理中肺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哮喘患儿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进行长期管理,并定期实施肺功能检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初始肺通气功能损害程度以及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情况。结果:本组50例患儿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初始肺通气功能损伤,其中小气道肺功能参数FEF50%、MMEF%、FEF75%等对呼吸道阻力影响较大,异常率均≥78.0%;而大气道肺功能参数和FEF25%的异常率均≤30.0%。而治疗后,本组50例患儿的大气道肺功能参数和FEF2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气道肺功能参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哮喘长期管理中对其小气道肺功能加以检测,既能对其肺功能损害情况予以客观反映,还能用于指导和判定儿童治疗以及效果,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部手术前实施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0例实施肺部手术的肺功能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实施肺功能检查,分析肺部手术前肺功能检查的结果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2例(55.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3例(32.5%),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7.5%),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5.0%).40例患者术后肺功能检查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手术前实施肺功能检查可以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价,便于医生充分掌握患者的肺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避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对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内镜介入治疗大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48例大气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均自愿接受内镜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气道直径、气促指数、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经内镜介入治疗后48例患者气道狭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气道直径(5.24±1.36)mm,气促指数(3.26±0.76)分,SF-36评分(68.74±12.36)分;治疗后气道直径(12.35±2.68)mm,气促指数(1.32±0.38)分, SF-36评分(83.65±10.25)分.治疗后患者气道直径明显增加,气促指数明显下降,SF-36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内镜介入治疗大气道狭窄,可使气道狭窄再通、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刘凤荣  陈钢  白雪梅  孙宁  吴慧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60-161,165
目的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后留置鼻咽通气管的护理。方法选择煤炭总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OSAHS患者80例,分析患者通气道留置依从情况、通气道位置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患者全部接受了通气道治疗并按预定时间拔出。其中9例术后24 h内有通气道移位;2例24 h内出现通气道完全阻塞;5例在48 h拔出时发现通气道内部分堵塞;3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6例患者出现咽刺痛,检查发现通气道远端抵住下咽组织和气道位置过深。结论规范化的护理是确保OSAHS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风险的关键,是OSAHS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短期对夜间低氧、高碳酸血症的影响,长期对夜间低氧、高碳酸血症及肺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14例重叠综合征急性加重期患者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夜间血氧情况,对好转出院的其中9例重叠综合征患者予以1年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并进行动态夜间血氧、动脉血气及肺功能监测。结果短期(1周)住院14例患者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比较,组间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序贯长期(1年)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前后肺功能[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及夜间低氧指标(MSaO2、LSaO2)、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夜间无创性气道正压通气BiPAP是治疗重叠综合征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鼻咽通气道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联合鼻咽通气道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使用丙泊酚和地佐辛麻醉,而无需泵注右美托咪定,并且不使用鼻咽通气道;右美托咪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鼻咽通气道组在右美托咪定组基础上联合鼻咽通气道。比较3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鼻咽通气道组和右美托咪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均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鼻咽通气道组更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联合鼻咽通气道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在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鼻咽通气道组少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鼻咽通气道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大气道内肿瘤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武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78-1479
大气道内肿瘤是指发生于气管及主支气管内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于气管下1/3段和隆突部位的恶性肿瘤占40%~50%,位于上1/3气管者占30%~35%,位于中1/3段气管者占5%~10%。继发性气管肿瘤多见于食道癌术后复发转移,常侵犯左主支气管和主气管.大气道内肿瘤病程隐匿,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确诊时病期一般较晚,多数患者难以彻底切除或失去手术机会,可采取支气管镜下的冷冻、热消融、黏膜下药物注射、近距离放疗和内支架置入等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光纤压力传感器(FOPT)直接气道压力监测在肺部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行肺部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肺功能情况分为肺功能正常组(14例)和肺功能异常组(16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将FOPT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的左右腔,所测压力分别为支气管压力和主气道压力,持续监测气道压力至术后30 min.观察围术期气道压力的变化.结果 单肺通气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主气道压力都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肺功能正常组在单肺通气过程中各时间点的主气道压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功能异常组在单肺通气90 min及结束时的主气道压力较单肺通气开始10 min时显著增加(P值均<0.05).双肺通气过程中,肺功能正常组术毕和术后30 min支气管压力和主气道压力与麻醉诱导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功能异常组在术毕和术后30 min的支气管压力和主气道压力均较麻醉诱导后显著增加(P值均<0.05).结论 在肺部手术应用FOPT直接测压可及时反映气道的实际压力,有助于气道管理.术前肺功能异常患者术中易出现气道压力升高,且术后不易下降,这可能与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徐亮  张皓 《海南医学》2014,(5):740-741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常规通气及强迫振荡肺功能检查的结果。方法选择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肺功能室检测肺功能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共34例。用MasterScreen Paed肺功能仪进行常规通气及强迫振荡肺功能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法都有7例异常,但同时异常的有3例;通气功能正常,而强迫振荡异常者4例;通气功能异常,而强迫振荡正常者4例。结论如条件许可,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查时,最好同时做常规通气及强迫振荡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5.
了解气管及肺的呼吸生理变化,对深入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发生,发展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有极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认为气管及肺不但有通气及换气功能,且与代谢、免疫、及内分泌等功能均有关。因此在肺功能的测定方法上也有了不少新的进展。本文重点介绍大、小气道及肺的呼吸生理,并对有关肺功能检查作扼要的介绍。一、大气道和小气道的呼吸生理病理 (一)解剖学的划分气道由总气管向下作多次二分支达末梢部。0级为未分支之总气管;1级为主支气管;2级为叶支气管;3级为段支气管;4级为亚段支气管;5~10级为小支气管;11~13级为细支气管;14~16级  相似文献   

16.
纤支镜介导下内支架置入治疗大气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介导下内支架置入治疗大气道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纤支镜介导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20例包括气管、支气管狭窄和瘘的大气道病变。结果 包括18例恶性肿瘤和2例良性病变的20例病人全部成功置入金属自膨支架,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纤支镜介导下置入金属自膨支架治疗大气道病变定位准确、操作安全、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5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测定。结果表明65.38%的患者发生了通气功能障碍,其中限制性通气障碍占53.85%,阻塞性通气障碍占3.8%,单纯小气道改变7.7%,限制性通气障碍明显多于其它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病(CTD)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变化,为CTD患者侵及肺部的及早发现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70例CT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和动脉血气,并与健康体检组对比分析.结果 多数CTD患者肺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改变.其中弥散功能改变(DLCO)异常49例(49/70).结论 CTD患者中弥散功能改变最为显著,是较敏感的肺功能指标.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既可以作为早期的诊断依据,也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客观凭证,应为CTD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患者全麻恢复期安置鼻咽通气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神经外科全麻患者60例,年龄25~67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口咽通气道组(O组)和鼻咽通气道组(N组),每组30例.术毕呼吸恢复满意后深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后,O组置入口咽通气道,N组置入鼻咽通气道.记录诱导前(T0)、安置通气道前(T1)、安置通气道后1 min(T2)、5min(T3)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通气道安置一次成功率、通气道留置时间和各组在留置期间需要调整通气道位置的次数及呼吸和循环的变化情况.记录安置通气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两种通气道患者的耐受性评分.结果 N组的血压和心率在T1和T2时点均较T0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在T2时点较T1升高(P<0.05).T3时点与T1及T2比较下降(P<0.05).组间比较,N组T2时点的BP和HR均较O组升高(P<0.05).N组通气道留置时间长于O组[(137.4±18.32) min vs.(64.2±8.25) min,P<0.05];调整通气道位置的次数N组少于O组(0.34±0.21vs.2.80±0.54)(P<0.05);其间血压和心率高出基础值15%的发生率O组高于N组(80.0%vs.46.7%)(P<0.01);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的发生率O组高于N组(26.7% vs.6.7%)(P<0.05).O组患者出现恶心、上呼吸道梗阻和苏醒期躁动的比例明显高于N组(P<0.05).N组患者通气道的耐受性评分明显优于O组(P<0.05).结论 鼻咽通气道能较好的维持神经外科麻醉恢复期患者的上呼吸道通畅效果,同时具有循环影响小,耐受性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周燕  戴吉  蒋贵平  胡蝶  杨厚宇 《西部医学》2011,23(7):1262-1264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咳嗽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6例慢性咳嗽患者行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并对测定结果的临床价值进行评定。结果 176例患者肺功能异常者29例(14.48%),其中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17例(58.62%);肺功能正常者有147例,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46例(31.29%)。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总例数为63例,阳性率35.80%;肺功能正常且小气道病变者98例(66.67%),其中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者41例(41.84%);肺功能正常无小气道病变患者49例,其中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者5例(10.20%),肺功能正常的小气道病变患者支气管激发(舒张)阳性率高于无小气道病变者(P〈0.01)。结论慢性咳嗽通气功能下降比例较少,气道高反应性比例较高;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应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