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华 《园林》2009,(4):28-30
近几年,城市雨水的收集、循环利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将雨水“排放”变为雨水“生态循环”和“再利用”,有许多观念、技术和管理模式。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赵宁 《城市建筑》2014,(11):108-108
本文简单分析了雨水的利用对于房屋建筑的重要意义,利用建筑雨水的优势及具体的利用设计等,包括地面雨水利用、屋面雨水收集、地下渗透等,为进行城市房屋设计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小芳 《四川建材》2012,38(5):189-191
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而且随着天津市的大规模建设,大量硬质地面取代自然地面,极易造成径流量的增加、洪涝灾害的频发和水资源的大量流失。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的降水特点和用水情况,建议天津市雨洪控制采取雨水入渗为主,水体调蓄和雨水收集利用为辅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苏州市太湖新城为例,在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提出一套综合雨水渗透及利用系统的构建方法。指出该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初雨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贮存系统、雨水处理系统和雨水回用系统。配合透水道路铺装,实现雨天渗、滞、蓄、排,旱天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减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适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龙  王志标 《市政技术》2007,25(1):51-53,56
目前我国城市的雨水利用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针对雨水利用现状以及经济状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雨水渗透利用技术、雨水径流收集利用技术和雨水含水层储存及回收技术,并提出了我国城市雨水应因地制宜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屋顶绿化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德国的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面雨水集蓄的重要场地。可以说德国是最早  相似文献   

7.
城市小区绿地雨水下渗后收集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下有构筑物的城市小区绿地在排水方面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在绿地的土壤层中铺设渗透材料(渗透管材、渗透片材)收集下渗雨水的方法,同时考察了采用不同渗透材料铺设方式时的雨水收集、积水消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渗透管材、渗透片材等渗透材料可以对绿地的下渗雨水起到较好的收集利用效果,其中使用渗透管材和间隔铺设方式对下渗雨水的收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内频发的城市雨洪内涝灾害,通过国内外城市雨水管理模式的对比,阐述了我国推行城市雨水新型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要解决好缺水、洪涝灾害、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就需管理好城市雨水,创建并推行城市雨水新型管理模式;废弃“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确立“雨水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的城市雨水新型管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渗透排放一体生态雨水系统是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有效利用技术措施,结合用友软件园工程的实际应用状况,分析了该系统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重点分析了对地面径流的影响。综合雨水利用设施可大幅度减少雨水的排出量,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同等设计年限下,可适当减小城市雨水管网管径。  相似文献   

10.
石家峰  洪杰 《浙江建筑》2013,(1):61-64,68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可以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减少雨洪灾害、防止地下水位下降。通过编制雨水利用规划,研究储水系统、雨水渗透技术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雨水资源充分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润生  李萍 《山西建筑》2011,37(25):123-125
基于我国城市用水量日益增长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对城市雨水特性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律,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雨水推广收集利用的方案模式及技术方法,为我国的城市雨水推广利用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雨水利用已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和控制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在论述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可采取的雨水利用技术进行探讨.分别介绍了道路、绿地、建筑及大型公用设施的雨水利用技术.最后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除了要考虑常规的工程性措施,还应借助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及雨水排放许可制度等对雨水资源利用进行要求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浅谈深圳的雨水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莉  毛云丽 《山西建筑》2004,30(15):102-103
针对深圳市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从深圳市的雨水规划、新建工程和现有生态小区、生态厂区的雨水利用及渗透技术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对深圳市雨水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旻 《山西建筑》2009,35(35):155-156
基于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介绍了雨水利用的几种形式,重点阐述了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及有关雨水的输送、处理、存贮等,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杨群  张耕  王昌平 《云南建筑》2013,(6):124-126
针对昆明水资源短缺的情况,阐述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形式及途径,并以某物流中心雨水系统工程为例,介绍了该工程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确定采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相结合的综合利用系统,从而实现雨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是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雨水资源化、生态化利用的工程技术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相关产品的研制和试验数据.使“渗透—排放一体生态雨水系统”达到了工程实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皮业勇 《广东建材》2010,26(12):27-2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用水问题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导致城市地面硬质化,雨水降水对城市产生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近些年国内提出了很多城市雨水利用的探讨。现就以上问题对应所接触的现状谈下个人对这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钱耀辉  姚修富 《四川建筑》2010,30(4):246-247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不透水地面面积不断增加,降雨径流量也相应增加。雨水资源应通过渗透等方式加以充分利用,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容易造成雨水渗透设施的堵塞。文中对地面径流携带污染物进入渗透设施规律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雨水渗透设施得到了应用,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雨水渗透设施的设计标准和规范。渗透设施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其通过渗透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和提高工程效益的关键,本文介绍和比较了国外渗透设施的设计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雨水渗透设施的设计计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比选了某住宅小区的雨水排放方案,主要阐述了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排放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指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排放技术是解决城市雨水内涝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