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小型低密度病灶的临床及病理分析(附28例报告)刘峥,余英豪,林孝文,张锡增,张清,宋习东,戴秋生,王守森,陈苏,陈汉民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较多直径<2cm的颅内小型低密度病灶,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困难。我科自1989年2月至1993年6月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CT表现为小型低密度灶的顽固性癫痫临床表现、病理所见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2年以来24例临床资料。结果:术中皮层电图均可监测出尖波或棘波。病灶病理多样,占多数的是小胶质瘤、胶质细胞增生、炎症或囊性病变、小型脑血管畸形及寄生虫。痫灶主要病理变化为神经元变性、坏死,不同程度丧失,树突棘脱失;噬节及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小血管增生。结论:颅内小型低密度灶并非罕见病变,是顽固性癫痫的一个重要的CT影像学表现。对此类患要采取积极手术治疗,既要注重病灶切除,更要注重痫灶切除。  相似文献   

3.
颅内炎性病灶(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扫描等现代化检查设备的普及,使过去一些难以诊断的颅内微小病灶得以及时发现。我院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颅内炎性病灶2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2例,女13例,年龄4~44岁,平均20岁。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灶部泣如附表。CT扫描特点:局灶增强伴周围低密度改变19例,单纯低密度改变6例,其中3例未作增强扫描。25例中行病灶切除22例,保守治疗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脂肪瘤与脊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4例颅内脂肪瘤和4例脊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脂肪瘤以胼胝体多见,临床多无症状,1例外侧裂脂肪瘤表现为癫痫发作。脊髓脂肪瘤以脊髓压迫症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脊柱裂和其它脊柱先天异常。CT、MRI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病灶在CT成像表现为低密度(CT值:-44~-72Hu),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和T2WI中、高信号。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颅内中线结构及附近区域。脊髓脂肪瘤可发生于椎管的颈、胸、腰各段,以截瘫和根性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CT和MRI能湿示病灶的脂肪密度的特征性表现,为诊断脂肪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3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小型脑炎症性病灶的临床资料.本病多发于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脑CT改变为大脑某叶局限性不规则低密度区,在此区中心或近皮质处有小的圆形或不规则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直径多为1.5cm左右.经氨苄青霉素和磺胺治疗后,原病灶消失,癫痫发作停止,提示氨苄青霉素及磺胺是治疗本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ZD(Zamorano-Dujovny)立体定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ZD立体手术系统,将CT扫描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STP软件对病灶进行精确的测量定位,制定治疗计划后,对78例位于脑深部或位于运动区的颅内病灶进行定向手术。结果:ZD系统可迅速对脑深部的小型病灶精确定位,本组所有的病灶均做到一次性定向成功,未出现永久性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ZD系统行脑深部及运动区的立体定向手  相似文献   

7.
一、临床资料脑内微型肉芽肿38例,男性26例,女12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本组病人入院前1-2个月内有感冒发烧者12例,中耳炎4例,额窦炎2例,皮肤疖肿及头部外伤各1例,其余病人无明显病因。CT及MRI表现:CT平扫38例,22例行增强扫描。平扫可见脑实质内小型低密度病灶,周围呈片状或环形低密度水肿区,低密度区内可见环状或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其密度可不均匀,多位于额、颞、顶、枕灰质区或灰白质交界区,多无占位效应,其水肿严重者可见轻度占位效应。病灶内偶见钙化。增强扫描后可见病灶呈环状强化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8例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患者,住院后经进一步临床、CT或MRI等检查确诊,7例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脑梗塞病灶,4例为原发性颅内肿瘤(蝶鞍区脑垂体瘤2例,小脑幕上脑膜瘤1例,顶叶区脑瘤1例),4例为颅内转移瘤(3例为肺癌颅内转移,1例为结肠癌颅内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精神萎糜不振,记忆力差,言语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等。  相似文献   

9.
应用颅表定位器摘除颅内小病灶10例报告郑伟明周秋如吴芬培颅内小病灶手术切除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精确定位。从1995~1996年6月,我们应用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研制的颅表定位器对10例颅内小病灶进行了定位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0.
癫痫与颅内炎性小病灶相关问题的探讨金立地,王孟忱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颅内炎性小病灶14例。本文就癫痫与颅内炎性小病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6例。年龄14~38岁,平均23岁。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阵挛...  相似文献   

11.
简易体表定位法切除颅内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 992年~ 1 998年 1 2月 ,应用简易体表定位法切除颅内小病灶 2 1例 ,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 1例 ,女 1 0例 ;年龄 5~ 64岁 (平均 1 8岁 ) ,病程数小时~ 2年。临床表现 :癫痫 1 6例 ,头痛呕吐 1 0例 ,不完全性失语 2例 ,肢体麻木 5例 ,无症状 5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改变 1 5例 ,高密度 6例。低密度病灶均予增强扫描 ,示环状强化 1 3例 ,均匀强化 1例 ,未强化 1例。病灶位于额叶 5例 ,顶叶 1 1例 ,颞叶 4例 ,枕后窦汇区 1例。病灶距脑皮层最深达2 .5cm,最浅位于皮层表面。病灶性质 :脑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ZD(Zamorano-Duiovny)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ZD立体手术系统,将CT扫描的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STP软件对病灶进行精确的测量定位,制定治疗计划后,定向手术摘除78例位于脑深部或位于运动区的颅内病灶.结果ZD系统可迅速地对脑深部的小型病灶进行精确定位,本组所有的病灶均做到了一次性定向摘除,未出现永久性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应用ZD系统行脑深部及运动区的立体定向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爆炸性武器冲击波原发效应致伤颅脑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将1g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距右颞顶部不同距离(5mm、9mm、13mm)对犬的颅脑部引爆致伤,制造动物模型,伤后即时、6h后、12h后、24h行头颅CT冠状扫描,观察CT表现。结果伤后即时扫描发现了额窦积血、脑挫裂伤、硬膜下出血、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气颅及颅骨骨折等阳性表现,动态CT扫描追踪到了脑挫裂伤病灶的低密度范围扩大趋势。结论通过首次CT检查,可以确定颅脑爆炸伤的具体伤情,连续CT扫描可以追踪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病灶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总结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癫痫发作和瘤内反复小量出血产生的症状。术前诊断正确者仅2例。8例开颅切除病灶,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 本病属血管畸形的一种,但脑血管造影常不能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核磁共振。对病灶境界清楚的病例,全切病灶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术中实时超声技术应用于颅内小病灶,探讨超声在显微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中,在切硬膜、脑表面及手术后三次实时使用超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病灶切除率及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病灶61例,术中超声定位清楚,病灶切除完整,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对切除颅内小病灶定位精确,规范使用超声能够减少创伤、有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BS术后颅内电极周围水肿这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1例行双侧STN-DBS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双侧电极周围水肿,通过回顾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DBS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精神状态差,CT示左额围绕电极的低密度影,加重至第8天出现右侧偏瘫及双侧CT低密度影,给予脱水、激素及康复训练,3周后肢体活动恢复正常。结论 DBS术后颅内电极周围水肿是一项少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CT和MRI特点,诊断及目前治疗颅内黑色素瘤的观点。结果 CT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数目,但特异性差,定性困难。肿瘤因含有黑色素细胞数量的不同而MRI表现为不同的信号。3例颅内黑色素瘤术前曾分别考虑为转移瘤、脑膜瘤或胶质瘤。部分颅内黑色素瘤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多发性病灶。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尤其是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术前诊断困难,病理是确诊黑色素瘤的最后手段,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开放性立体定向锁眼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开放性立体定向“锁眼”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手术方法和优越性。方法 20例颅内小病灶(直径在0.6~3cm)在CRW立体定向仪及手术计划系统指导下,采用小切口,环钻开颅,显微外科手术,表浅病灶直接沿脑沟分离完整切除,功能区皮层下病灶,在导针引导下沿非功能区皮层下斜形径路分块切除。结果 在CRW定向系统精确定位下,病灶全切率达100%,5例功能区病灶术后神经功能保护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立体定向引导的“锁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来我们采用立体定向治疗2例脑脓肿,现报告如下: 例1:女性,42岁.因头痛、呕吐,伴左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1月余入院.查体:神志清,语言流利,反应稍迟钝.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头颅CT平扫显示,右额颞叶有一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病灶,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低密度区周围均匀强化,诊断颅内多发性脑脓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研制简易实用的CT颅表定位栅。方法用较高密度的标记物-废弃介入导管.制作成栅栏状,垂直粘贴在颅内病灶大致相对颅表投影区域表面,进行CT扫描。根据CT所显示的颅内病灶和颅表标记物关系,将颅内病灶颅表投影位置或最佳入颅穿刺点非常准确直接定位标记在颅表头皮上。结果经过对5例颅内金属异物、27例脑脓肿、438例颅内血肿、132例颅内肿瘤进行术前定位,证实定位准确。结论自制CT颅表定位栅,取材容易、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无创,颅表定位准确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