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墨旱莲乙酸乙酯总提物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墨旱莲乙酸乙酯总提物(EAEEP)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常小鼠及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观察EAEEP对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迟发性超敏反应(DTH)、ComA刺激的淋巴细胞平殖反应的影响。结果 EAEEP显著抑制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组CD4^ T淋巴细胞比例为40.13%,EAEEP大剂量组降至30.87%),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模型鼠可显著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使免疫抑制组CD4^ T淋巴细胞比例由34.87%升至40.80%)。结论 墨旱莲乙酸乙酯总提物对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己烯雌酚对感染弓形虫孕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BALB/c妊娠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己烯雌酚(DES)对感染弓形虫孕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使用一定剂量的DES处理感染弓形虫孕鼠,于不同妊娠时期将孕鼠处死,用放免法测定孕鼠血清雌二醇(E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对照组的脾脏CD4^ 与CD8^ T细胞水平于14、16、18d增高(P<0.05);CD4^ /CD8^ 比值降低,16、18d有显性(P<0.05)。与感染对照组相比,DES处理组脾脏CD4^ 、CD8^ T细胞降低(P<0.05),CD4^ /CD8^ 比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DES对脾脏CD4^ 和CD8^ T细胞亚群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CD8^ 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大;提示脾脏CD4^ 和CD8^ T细胞都有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且CD8^ T细胞占主导。  相似文献   

3.
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凋亡,初步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在特发性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T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栗ITP患者CD3^+、CD4^+和CD4^+CD25^+T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CD8^+T细胞和CD4^+T细胞表面Fas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P〈0.01);T淋巴细胞凋亡敏感性增加。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T细胞免疫调控亚群(CD4^+CD25^+)凋亡增多,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亚群免疫下调作用降低,破坏自身免疫耐受,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及T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比较分析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0例键康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CD3^ CD4^ 细胞降低,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下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存在辅助性T细胞减少及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失衡等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狼疮性BXSB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分布及脾脏T、B淋巴细胞凋亡进行比较探讨脾脏CD4^+T、CDl9^+B淋巴细胞凋亡在狼疮性BXSB小鼠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免疫双荧光染色法检测外周血CD4^+T、CD8^+T、CDl9^+B细胞分布及脾脏CD4^+T、CDl9^+B细胞凋亡;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狼疮性BXSB小鼠肾脏免疫组化。结果与早BXSB小鼠比较,6BXSB小鼠外周血CD4^+T、CD8^+T细胞分布明显降低(P〈0.01),外周血CDl9^+B细胞分布及脾脏CD4^+T、CDl9^+B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6BXSB小鼠绝大多数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可见大量IgG呈片状沉积,而早BXSB小鼠肾脏几乎无IgG沉积。结论6BXSB小鼠发病较早BXSB小鼠重,细胞凋亡在BXSB小鼠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期SAILS患血液系统的损害。【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4例SARS患外周血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ILS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ILS组患WBC总数显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显下降,百分数显增加;血小板显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CD3^ 、CD4^ 和CD8^ 细胞绝对数显下降,CD3^ 、CD4^ 、CD8^ 细胞百分数和CD4^ /CD8^ 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SAILS冠状病毒感染损伤患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使患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红细胞无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7.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机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系统地观察了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外周血、脾脏、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调节由于环磷酰胺导致的外周血、脾脏、胸腺中紊乱的CD4^ T、CD8^ T细胞亚群并使之恢复正常比例。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直接调节外周血、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和中枢免疫器官(胸腺)CD4^ T、CD4^ CD8^ T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而维持CD4^ T、CD8^ T两亚群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ch)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 、CD4^ 、CD8^ )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核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Sch患者外周血测定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正常人淋巴细胞在Sch患者血清作用下核FOS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Sc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初发组C-fos蛋白表达异常。结论:C-fos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Sch患者外周血的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的重建,探讨免疫治疗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残留病灶清除,并将其与化疗有机结合,以延长患者无病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中T、B、NK细胞的含量。结果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月内,患者血循环中CD3^+细胞明显减少,至移植后3月逐渐恢复至正常;CD3^+CD4^+细胞移植后持续减少,至移植后6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逐渐恢复;CD3^+CD8^+细胞于移植后1月内很快恢复。CD19^+细胞于移植后l~3月降低,移植后3~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结论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月T细胞才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B细胞于移植后1~3月绝对及相对计数降低,移植后3~6月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2月恢复,较T或B淋巴细胞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19^+CD23^+细胞的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25例初发PNS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1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PNS患儿外周血中CD3^+、CD3^+CD8^+、CD4^+CD25^+、CD19^+CD23^+淋巴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而CD4^+/CD8^+比值及NK细胞则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体内T、B亚群细胞变化参与了PNS的发病过程,免疫调节细胞功能的紊乱亦是导致PNS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史川  盛晚香  宋韬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720-722,734,F0002
目的:通过比较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探讨咪唑斯汀对ACD的细胞免疫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口服相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生理盐水。制作皮损处病理切片观察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对单核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咪唑斯汀对单核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有明显抑制作用。ACD小鼠血清的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ACD小鼠血清产生IL-10水平变化无显著性(P>0.05),咪唑斯汀对这两种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疗效可以通过其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发挥作用,且对Th1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酸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进行了谷氨酸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谷氨酸对耳肿反应、外周血中T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特异性抗体形成(红细胞溶解分光光度法,QHS)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同种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谷氨酸有希望成为一种低毒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小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5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除B组(该组小鼠不致敏,也不诱发ACD)外,其他6组均建立ACD模型.A组每d腹腔注射20 ml/kg的PBS,B、C、D、E、F、G组分别每d腹腔注射OMT 50 mg/kg、12.5 mg/kg、25 mg/kg、50 mg/kg和100 mg/kg及氢化可的松25 mg/kg,均给药28 d.于给药第8 d、14 d、29 d测各组小鼠左、右耳厚度,计算2耳差值.实验第1 d、7 d、14 d、21 d、28 d小鼠尾静脉采血三色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 CD25 T细胞数.第29 d处死全部小鼠,测量胸腺及脾脏质量.结果:OMT具有强烈抑制DNFB诱发的小鼠耳部ACD作用,且OMT可增加各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数,呈剂量依赖性.小剂量的OMT可以使小鼠胸腺和脾脏质量增加,而大剂量的OMT对小鼠脾脏质量的影响不明显,但能降低小鼠胸腺的质量.结论:OMT显著升高小鼠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数,可能是OMT抑制ACD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保疆 《吉林医学》2011,32(16):3173-3174
目的:为了探讨雷公藤红素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凋亡及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二硝基氯苯制作ACD小鼠模型,体外培养淋巴细胞,雷公藤红素作用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Caspase-8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红素对体外培养ACD淋巴细胞凋亡细胞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率高于低浓度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对ACD淋巴细胞Caspase-8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结论: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升高ACD小鼠淋巴细胞内Caspase-8浓度,从而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面与生理盐水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NF-κB的表达相关.这可能是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Yupingfeng granule on nuclear factor-κB (NF-κB)expression in mice with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 Methods Mouse models of ACD were treated with the granules at low, medium and high doses, with normal saline and hydrocortisone as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ols,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NF-κB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lesions were detect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staining intensity, area and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NF-κB p50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normal saline group (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Yupingfeng granule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NF-κB in ACD, which might be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its therapeutic effect on AC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利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且与同等剂量HCT作用效果相似,但副作用明显减小;体外实验证明,在500、125和31 μg/mL组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论 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OMT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敏合剂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利用DNCB诱导建立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消敏合剂对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HE染色光镜下逐一观察各组皮肤组织学改变。结果:消敏合剂具有抑制DNCB诱导的慢性变态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的作用,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结论:消敏合剂能够改善DNCB诱导的慢性变态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的局部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四物消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及其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完全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CD模型对照组,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及四物消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观测各组小鼠耳肿胀程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丝裂原诱导的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小鼠耳肿胀程度比较,氢化可的松组,四物消风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四物消风颗粒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比较,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四物消风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显著减低(P0.05),四物消风颗粒高、中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四物消风颗粒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比较,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四物消风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两比较显示四物消风颗粒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四物消风颗粒防治小鼠ACD的药理机制可能与其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灵芪颗粒对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和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复制免疫功能低下模型,观察灵芪颗粒对小鼠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碳粒廓清和免疫器官脏器系数的影响;观察灵芪颗粒对正常小鼠溶血素、溶血空斑数和2,4-二硝基氟苯介导的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影响。结果 灵芪颗粒能明显提高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脾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NK细胞活性和碳粒廓清能力,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并减轻免疫器官(脾、胸腺)的萎缩。灵芪颗粒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的半数溶血值和溶血空斑数,并增强2,4-二硝基氟苯介导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结论 灵芪颗粒能增强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炎康颗粒对慢性ACD小鼠耳肿胀度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设定皮炎康颗粒高(4倍等效量)、中(2倍等效量)、低(等效量)3个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高剂量(4倍量)组、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皮炎康颗粒对慢性ACD小鼠左、右耳重量差,耳厚度差,耳部皮损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论:皮炎康颗粒可明显改善DNCB引起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耳部肿胀及耳部皮损组织的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