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期总任务精神鼓舞下,一九七八年我省棉花获得新丰收。全省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十四斤,比一九七七年增产四成多。并涌现了一大批亩产双百斤皮棉的高产单位和亩产二百五十斤以上的田块。为了总结推广亩产双百斤皮棉先进经验,促进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981年在莱西县水集镇谭彪庄村基点试用塑料地膜覆盖地面种植花生三分地,试验结果覆膜亩产806斤,比不覆膜露地栽培亩产660斤,增产206斤,增产31.2%。1982年地膜覆盖花生扩大到17.7亩,其中15.7亩平均亩产达到1262.9斤,创山东省15亩以上产量最高记录。这一年覆膜比不覆膜增产154.4斤,增产13.9%。1983年全村205亩花生,全部覆膜种植,经省、市、县、社以及广东、广西参观同志验收,平均亩产1277.7斤,比不覆膜亩产1144斤,增产133.7斤,增产11.7%,又创全省面积最大、亩产量最高的新纪录。三年平均覆膜亩产1155.5斤,比不覆膜亩产970.8斤,增产144.7斤,增产14.9%。  相似文献   

3.
我所一九七九年开始引用日本生产的“米可多”农用薄膜对花生进行了复盖栽培试验。试验结果,复盖的花生荚果亩产626.7~726.7斤,比未复盖的增产39.7~62.6%。全市9个点试验,复膜的荚果亩产460.2~844.9斤,增产率44.0~48.7%。1980年全市31个单位复膜403.3亩,平均荚果亩产542.1斤,增产41.2%。据全省76个单位统计,复膜面积882.5亩,平均荚果亩产560.2斤,比未复膜增产51.3%。  相似文献   

4.
1983年11月25日至28日,山东省农业厅在即墨县召开了花生生产技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全省8个地市、16个花生重点县农业局和省花生研究所的同志。这次座谈会重点交流了花生中低产田技术开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等试验示范项目,总结了花生生产获得丰收的经验,研究了84年花生持续增产的措施。 1983年全省花生生产单产和总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烟台市380多万亩花生,亩产可达到403斤,总产比上年增加三亿多斤。蓬莱、莱阳等14个县预计亩产都在400斤以上。日照县31.8万亩花生,亩产510  相似文献   

5.
《中国麻业》1980,(1):1-5
我省是全国主要的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一九七八年,黄、红麻麻皮产量和收购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四十二万二千四百亩麻田,平均亩产八百三十二斤,比一九七七年每亩增产一百九十三斤,比解放初的亩产二百一十七斤增长二  相似文献   

6.
吉首市马颈坳公社阳田大队,在大队技术开发领导小组的帮助下,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开展中低产田的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3年承包的546.36亩中低产田,总产干谷482,202.2斤,平均亩产达882.6斤,比上年平均亩产541.7斤增产340.9斤,增产62.9%,比历史上最高的1979年(亩产725.4斤)每亩增产157.2斤,增产21.7%。  相似文献   

7.
我市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始于1981年。1982年试种了43亩,平均皮棉亩产142斤,比对照增产37.3%。1983年全市一跃上升到6366亩,平均皮棉亩产152.9斤,比对照亩产106.5斤增产46.4斤,增产43.6%。尽管近两年连遇洪涝灾害,地膜棉仍能较大幅度地增产。  相似文献   

8.
品种简介     
湘早籼1号 (原名81—292)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1978年用“温选青”作母本,“湘矮早9号”作父本杂交,于1981年定型育成的迟熟早籼品种。1985年10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试验、试种及推广情况: 1984华参加全省早稻区试,平均亩产1010.7斤,此对照“广陆矮4号”增加8.6%,比对照“湘矮早9号”增产6.4%,居同组供试品种的首位。1985年继续参加全省早稻区试,平均亩产999.3斤,比对照“广陆矮4号”增产9.2%,此对照“湘矮早9号”增产4.6%,仍居同组供试品种的首位。1985年淑浦县农科所单本示范繁殖12.2亩,平均亩产961.8斤,浏阳县试种325亩,平均亩产900多斤。该品种亩产900斤左右,高的可达1000斤。  相似文献   

9.
双城农业的第二次攀登──大面积大豆喜获丰收一向以玉米高产而闻名的我省产粮大户──双城市,今年种植的45万亩大豆,获得了历史上空前大丰收,平均亩产高达344斤,比本市1992年大豆平均亩产276斤,增产68斤,比全省大豆亩产高出三分之一以上,闯入我省大...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棉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0年在以往亩产三、四十斤的基础上,上升到59.5斤。1983年全省植棉1239万亩,亩产达120斤。1984年全省植棉1584万亩,亩产可达123斤,再创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麻业》1979,(1):16-18
苎麻在我省年收三季,需肥较多。施肥足,培育管理好的社队,苎麻亩产200—300斤以上。但大面积单产较低,一九七七年全省苎麻平均亩产不足100斤。施肥不足,有的施肥不适时,施肥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是造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湖南省棉花生产在连年丰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全省181.19万亩棉花,总产皮棉246.75万担,亩产皮棉136.18斤,总产和单产都超过了最高历史水平,比1983年总产增加了25.8%,单产增加了38.4%,亩增皮棉38.0斤。  相似文献   

13.
基本情况 我区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1980年试验以来,发展较快。赤峰试验结果,覆膜比未覆膜的亩增产1400斤,增长32.3%,含糖率亦有所提高。1982年巴盟在六个旗县对甜菜进行膜栽试验,面积17.93亩,平均单产9085.8斤,比对照亩增产4071.8斤。1982年赤峰五三公社18亩甜菜试验田,覆膜的亩产5517.4斤,比对照增产33.5%。在各点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3年发展到七盟二市扩大示范,面积达4000多亩,除少数未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者外,都显示了增产、增收效益,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巴盟地区1983年甜菜地膜覆盖面积达2903亩,平均亩产达8500斤,含糖率比对照高0.5—0.9%,其中有323.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444.7斤,比对照5625斤增产3464斤;临河县乌兰乡立新六社典型户乔玉玺覆膜甜菜9.1亩,平均亩产10249.6斤。赤峰五三公社覆膜甜菜520亩,在大旱之年平均亩产5071斤,比对照亩增产41.5%;呼市白庙子公社39亩示范田覆膜甜菜,平均亩产8721.6斤,比对照增产36.7%,含糖增0.4%。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我市杂交稻推广面积253.5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6.6%,水稻亩产933斤,比历史最高的1976年中稻亩产598斤增加335斤,增产56%。1977—1982年杂交稻累计推广面积达723万亩,平均亩产911斤,同时期累计种植常规中稻992万亩,平均亩产654斤,杂交稻比常规稻每亩多收257斤,增产39.3%。六年来杂交稻比常规稻共增产18.5亿斤,相当于1976年全市稻谷产量的总和。1986年,杂交稻进一步扩大到292.6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4.4%,水稻亩产已达1010斤,又比1982年提高8.25%。由于杂交稻的大力推广,全市出现了乐至、简阳、内江、安岳、资中、威远六个千斤县和1516斤…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麻作》1979,(1):16-18,11
苎麻在我省年收三季,需肥较多。施肥足,培育管理好的社队,苎麻亩产200~300斤以上。但大面积单产较低,一九七七年全省苎麻平均亩产不足100斤。施肥不足,有的施肥不适时,施肥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是造成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的增产技术,我省是1979年开始引进的。据四年来445处对比试验,覆膜栽培的平均亩产798.4斤,比不覆膜的每亩增产172.6斤,增长26.7%,增产效果显著,试种增加,覆膜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全省54个花生重点县市中有367个公社,3102个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过千斤的县,1983年18个,1984年增加到43个,1985年达到50个,面积为1000万亩,平均单产达1039.8斤。连云港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200斤;镇江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100斤;宿迁县1985年种植麦茬杂交稻63.24万亩,每亩平均单产1128.2斤,比1984年每亩平均增产90.2斤;丹阳县种植38.89万亩,平均单产1242.5斤,比1984年每亩增产63.5斤。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超千斤的经验:一是加强领导,统一组织。他们认为,杂交水稻能否发展,产量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领导对杂交稻生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他们首先狠抓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作》1979,(4):12-13,16
我市1978年种值28.08万亩(习惯亩,下同)黄麻和红麻、战胜了罕见的干旱和虫害,夺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848斤,总产达2,382,590多担.分别比77年增产37.4%和35.7%.单产与总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肖山县亩产849斤,增产42.2%;余杭县亩产852斤,增产26.9%,江干区亩产883斤,增产31.9%。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9.
一、生产性能: “119”是我所用红410×湘矮早9号选育而成的中熟早籼良种。1982年本所品比试验,亩产794.7斤,比对照种红410亩产789.3斤增产0.68%,地区农校引种0.15亩,亩产943斤,比红410亩增44.1斤,增产4.9%,名列第一。1983年参加地区中熟组区试,据15个点统计平均亩产812.6斤,居中熟组首位,比对照种7944亩产799.04斤亩增13.12斤,增产1.64%;比胜红16亩产786.62斤亩增  相似文献   

20.
我县大抓科学种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六年全县茶叶亩产上百斤,居全省首位。80年我县茶园面积41030亩,其中可采茶园22000亩,产茶25000担,比79年增产21%,平均亩产114斤,茶叶的产值500万元,平均每个农户227元,每个农业人口44元。全县八个公社,一个镇与一个国营茶场都增了产,增产幅度最大的溪东公社去年茶叶增产四成五。我县发展茶叶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