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田野调查法,从非遗视角下对铜仁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进行分析,发现土家族摆手舞存在群众基础差、内容缺乏创新等多种困境,以此现状去探寻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敖雪  谢思 《丝网印刷》2023,(6):91-93
民俗文化生存空间和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积极寻找新的渠道。文章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总结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起到的重要作用,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数字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丁零 《丝网印刷》2023,(4):90-93
数字媒介可以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过程、空间维度,进而强化非遗文化的受众情感化体验。文章关注数字媒介通过可感知的形式介入藏毯传统非遗手工艺,并借助数字媒介技术使受众参与体验的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的研究意义、理论依据,总结湘西苗绣“非遗+教育”创新性发展路径的实施内容和创新特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传统文化,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大学与科技创业项目应当以深度融入地方非遗精髓与新兴元素的理念,积极探索将广西非遗进入学校、深入教学、纳入教育项目中的实践途径。以蜡染服饰手作产业为媒介,通过建设高校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增强广大大学生文化自信心、宣传广西的非遗故事。同时,对认识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也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丽 《丝网印刷》2023,(22):118-120
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等方面,艺术职业教育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分析得出四条路径,以实现艺术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创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场景理论引入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设计饮食类非遗云平台,数字赋能跨界连接饮食类非遗管理、传播、培训、商业等系列场景,形成完整、全面的饮食类非遗数字保护与传承链,进一步扩大饮食类非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南京绒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谐音“荣华”,带有美好的寓意。南京绒花于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出现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传承人较少和公众关注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的四项策略,其中包括非遗与旅游融合策略,打造文化品牌策略,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扩大消费群体和传承人才策略。  相似文献   

9.
从"非遗传承发展"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探析南通沈绣"一庄"品牌建设发展道路,并探讨"互联网+"时代品牌运营模式下纺织非遗民间美术类项目营销和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陆婷 《纺织报告》2024,(2):103-105
职业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文章阐述了“双高计划”视域下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背景与必要性,梳理了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育的目的、意义与特点,结合陕西秦绣非遗文化案例,从承古出新、科教融合、学创一体机制层面提出了非遗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旨在为高职“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非遗数字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庆阳香包又叫做荷包,庆阳民间称其为“耍活子”,作为庆阳当地端午节古老的民俗产品,寄托了当地人民一种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一直以来备受当地人民的青睐。但如今它的发展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庆阳香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为庆阳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自2006年5月20日,庆阳香包绣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香包的发展与保护被提上议程。文章基于庆阳香包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以期让庆阳香包更好地造福当地人民。  相似文献   

12.
将民族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文化IP形象设计逐渐成为新的文化潮流。其中,苗族的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苗族文化IP形象的深度探索、整合与创新设计,展现出苗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公众对它的理解与认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媛 《江苏纺织》2021,(8):125-126
非遗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和现代服饰文化进行融合.文章阐述了现阶段非遗服饰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将非遗服饰文化和现代服饰文化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非遗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如何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关键.现将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结合,探索非遗发展的新道路,发扬非遗传承中的民族精神,借此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美学修养,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沈艺婷 《西部皮革》2022,(20):88-90
汉绣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以汉绣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导致汉绣发展衰弱的主要原因,结合文旅融合理论,立足于汉绣技艺本身,提出汉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设计介入到品牌形象营造,再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以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促进汉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烁 《西部皮革》2024,(1):145-147
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困境。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皮影非遗衍生品的发展现状,以河北、陕西、山东地区为例,介绍了皮影非遗衍生品的类型、特点和优势。其次,探讨了冀南皮影的历史发展、地域特色、服饰特征以及对非遗衍生品创新开发的影响和启示。最后,运用交互设计的理念和手法,设计了基于冀南皮影的服装设计图案,并结合具体的功能、结构、表现等要素,说明了如何根据用户的需求与体验开发冀南皮影非遗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发展策略,运用多维度的资料搜集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生态价值”、“体旅融合”合一研究,探究云南省“体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助力开创云南省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苏怡 《纺织报告》2022,(6):41-43
植物染色技艺从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延续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染色史的“活化石”。文章对植物染色的历史、工艺进行了概述与解读,探索了植物染色在生态纺织品设计中的技法,并分析了设计实验与创新方向,讨论了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产业结合、顺应当下的纺织品市场需求与趋势,让更多人关注与推广植物染色这项非遗技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传统非遗惠山泥人阿福在数字化下的“活化”发展的可能性,对现有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造型、色彩等元素的提取,推演出了一套立体动态表情包的概念设计,展示了加入现代技术“活化”后的惠山阿福形象。  相似文献   

20.
郑攀 《辽宁丝绸》2023,(2):101-102
以传统钩编技艺为例,在分析其传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承环境、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探索非遗钩编项目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