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生菌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来提供功效作用,其中包括提供胃肠道保护屏障,改变肠道内环境p H来提供非致病菌的增殖,从而增强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产生抗菌物质与其在受体肠道中进行竞争。乳酸菌对于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具有菌株特异性而并非宿主特异性,由此可以采用体外模型来筛选所诉求的益生菌。双歧杆菌的黏附过程首先是通过非特异性接触,之后与受体结合,实验过程主要是通过菌株对胞外机制的黏附能力进行筛选具有高黏附特性的Bifidobacterium lactis。采用20株分离自健康人体肠道的Bifidobacterium lactis进行筛选,并进一步从具有功能性的菌株进行了高黏附性筛选、耐酸耐胆盐等筛选,其中筛选出1株各方面均具有良好抗逆性的Bifidobacterium lactis BLa80,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率达到1.1%,胆固醇降解能力达到34.56%;非外源性保护条件下胃酸p H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21.47%,胆盐耐受性达到29.3%。所筛选出的菌株经过中国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并命名为BLa80。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鱼源益生菌,作者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实验材料,进行肠道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抑菌活性、耐酸性、耐胆盐、人工胃肠液耐受、溶血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体外益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罗非鱼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09株菌,其中包括79株乳酸菌和30株芽孢杆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最终筛选出3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3株菌均无溶血活性,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强酸、胆盐和人工胃肠液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对水产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筛选得到的3株菌丰富了鱼源益生菌资源,它们均可作为优良的鱼源益生菌候选菌株。其中,菌株R1对强酸和人工胃肠液耐受性最强,菌株R29耐胆盐能力最强,可进行进一步的益生特性研究,挖掘其作为食品源益生菌的益生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塔城地区酸奶、酸马奶、鲜马奶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通过16S rRNA分析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在优势菌株中通过苯酚-硫酸法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测定菌株潜在的益生特性。结果显示,3份酸奶、4份酸马奶和3份鲜马奶共10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47株乳酸菌,优势菌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筛选出3株高产胞外多糖的植物乳杆菌(菌株1-3,1-6,4-1)。潜在益生特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均表现出一定的益生特性,其中菌株1-3较其他菌株有较强的肠道定植、降胆固醇能力和胆盐耐受性,其可作为潜在益生菌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中东亚各国游牧民族都有饮用酸马奶的历史和传统,并将酸马奶用于健康保健。为了解中东亚地区酸马奶中乳酸菌物种多样性并筛选出有潜在益生特性的菌株,该研究对采集自我国、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44份酸马奶进行乳酸菌分离和鉴定,并分析了其对体外人工胃肠液耐受性和牛乳发酵特性。结果显示,44份酸马奶样品中共分离和鉴定了264株乳酸菌菌株,中亚及我国锡林郭勒地区样品中马乳酒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分离率较高,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为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地区样品的优势菌种。经脱脂乳发酵凝乳及产酸量分析和人工胃肠液耐受性评价筛选出L.helveticus Q27-6、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Q18-3和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Q18-5等3株乳酸菌菌株具有潜在的益生菌特性,其温度适应性也提示较适合应用于酸马奶等低温发酵型特种乳制品的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从婴儿粪便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双歧杆菌,并探究其肠道定殖情况,为双歧杆菌的产品开发提供优良的菌株。采用MRS培养基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菌株经F6PPK检测及16S r DNA测序鉴定,之后进行模拟胃肠液、胆盐耐受性、对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的抑制及对HT-29细胞的粘附能力测定,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动物实验,测定其肠道定殖能力。分离到的27株双歧杆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不同的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Bifidobacterium breve、Bifidobacterium bifidum、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Bifidobacterium infantis、Bifidobacterium animalis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体外实验表明,B.longum A9、B.breve A4、B.bifidum B6、B.longum C6、B.adolescentis F8和B.infantis H6等具有较强的潜在益生特性;动物实验表明,B.infantis H6和B.longum C6具有较强的肠道定殖能力。B.longum C6和B.infantis H6有望作为优良的益生性菌株,应用于双歧杆菌的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指纹图谱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分离的双歧杆菌进行鉴定和遗传差异分析,并检测常规生理生化和糖代谢表型特征,同时测试菌株对6 种常见病原菌和3 种母乳源条件致病菌的抑菌性能和对胃肠液的耐受性。结果显示,15 份母乳样品中共分离15 株双歧杆菌,测序结果将菌株归属于3 个种以及2 个亚种,包括8 株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2 株短双歧杆菌(B. breve)、2 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 longum subsp. longum)和3 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 longum subsp. infantis)。抑菌实验表明,15 株测试菌株中,隶属于B. pseudocatenulatum的4 株菌MY92、MY75-1、MY72、MY81的抑菌谱更广,抑菌能力更强;胃肠液耐受性实验表明菌株MY92无论在模拟胃液还是模拟肠液中存活率均最高,分别达到20.37%和0.302%。基于以上描述特性,MY92作为一株有效的益生菌株,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为后期进一步作为防止婴幼儿腹泻辅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母乳源益生菌具有安全、适应人体环境等开发利用优势。母乳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开发利用成为乳品和乳酸菌产业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母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益生菌的筛选及功能评价工作。深入挖掘母乳中的乳酸菌益生特性及其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的潜力,将推动我国乳酸菌产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作者对母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和益生菌的筛选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母乳中乳酸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从人母乳中筛选乳酸菌,并对其降血压能力进行初步测定。采用透明圈法从新鲜人母乳中分离出22株乳酸菌,经16S rDNA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7株、格氏乳杆菌3株、罗伊氏乳杆菌2株;在pH3.0和含0.3%胆盐条件下分别培养1 h和3 h。结果显示,菌株的活菌数均在108cfu/m L以上;降血压试验的研究显示,22株乳酸菌均具有一定的降血压能力,其ACE抑制率最高可达95.53%。从人母乳中获得的22株乳酸菌表现出了超强的益生潜力及降血压能力,为母乳中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贵州特色香猪粪便中筛选具有降胆固醇能力及耐酸、耐胆盐和耐氧性能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从香猪粪便中共筛选出19株具有双歧杆菌形态特征的菌株。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其降胆固醇率,得到7株降胆固醇能力较高菌株,其中菌株BZ11降胆固醇率最高可达(38.52±0.60)%,并对酸、胆盐和氧具有较高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BZ11被鉴定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相似文献   

10.
使用Wilkins-Chalgren厌氧菌琼脂和BSM培养基作为筛选平板,结合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新疆维吾尔族婴儿及其母亲粪便中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双歧杆菌,测定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及菌株的耐受性和黏附性。结果显示,20份粪便样品中共分离出52株双歧杆菌,其中假小链双歧杆菌(B. pseudocatenulatum)14株,假长双歧杆菌(B. pseudolongum)8株,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9株,短双歧杆菌(B.breve)7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longumsubsp.infantis)5株,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 animal subsp. lactis)6株以及长双歧杆菌(B. longum)3株。经过表型初筛和苯酚-硫酸法复筛,共筛选出7株高产胞外多糖的双歧杆菌,37℃发酵36 h后胞外多糖产量均可达400 mg/L以上。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7株双歧杆菌所产的胞外多糖对过氧化氢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此外,菌株BF66-16相较于其他几株双歧杆菌具有较强的胃肠液耐受性以及黏附性,因此来源于婴儿粪便的BF66-16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氧化菌株应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丰富菌种资源库资源,探索乳品细菌多样性及菌株生化特性,对摩洛哥阿尤恩地区4份自然发酵驼乳的乳酸菌应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细菌宏基因组测序进行多样性研究及单菌株生化特性研究。由纯培养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乳酸菌株包含3个属、8个种,共82株乳酸菌,其中58.54%为Lactococcus lactis;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可知:4份样品中分离的细菌分属于7个门、78个属和147个种,Proteobacteria(54.64%)和Firmicutes(41.77%)是样品中的优势菌门,Lactococcus(31.87%)及Lactococcus lactis(22.95%)占比较高,是样品中优势菌属及菌种。通过比较不同乳酸菌在相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及产酸速率,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48株Lactococcus lactis中筛选得到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2株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值为5.5~7.5,且有一定的盐耐受性,NaCl质量分数小于6%时生长不会受到明显抑制。2种菌株在37℃发酵18h后其OD600可达到2.5218和2.5172。研究结果表明:摩洛哥阿尤恩地区自然发酵驼乳中包含多类细菌,Lactococcus lactis是其中的优势菌种,并从其中筛选出2株生长快、产酸速率高的菌株IMAU98054和IMAU98084。  相似文献   

12.
通过乳酸菌传统分离技术和益生菌体外评价,并结合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抗过敏活性的益生菌.结果表明,从牛奶样品中分离的5株具有酸和胆盐耐受性的菌株表现出良好益生特性,其初步判定为安全菌株,所有菌株有较高透明质酸酶抑制率,结合相关研究表明其能够作为抗过敏益生菌筛选的指标之一.其中菌株L02和L15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采用MRS培养基,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从上海地区健康的成人粪便中分离鉴定双歧杆菌,通过7 L发酵罐发酵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利用其制备发酵乳,对发酵乳的体内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并鉴定到3株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编号为P-1、P-2和P-3),其中菌株P-2制备的发酵乳在稳定期活菌数最高,遗传稳定性好,被确定为优良菌株,并被命名为DD98。菌株DD98制备的发酵乳能显著增加小鼠胃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的表达(P<0.05),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此外,能维持小鼠正常的体质量、血常规指数,有利于小鼠脏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母乳中筛选双歧杆菌,并提高双歧杆菌在有氧条件下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结合16S rDNA鉴定法从母乳中筛选出双歧杆菌,并采用逐渐增加氧分压和有氧厌氧交替的方法进行驯化。结果:筛选得一株MEFZ-2201菌株,通过16S rDNA测序比对,其与长双歧杆菌模式菌(NCBI登录号:ON631733.1)的同源性达到了100%,鉴定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将长双歧杆菌MEFZ-2201进行驯化后,其有氧培养最高的活菌数为8.9×109 CFU/mL,比未经驯化的菌株活菌数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此外,驯化前后菌株的生理生化及形态特征并未发生变异;在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量上,驯化后菌株在厌氧条件下产酸量也显著高于驯化前的菌株。结论:驯化后的长双歧杆菌MEFZ-2201在有氧条件下的活菌数明显提高,有望成为潜在的益生菌菌株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山药多糖和大豆多肽对鼠李糖乳杆菌R11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R11)、嗜酸乳杆菌R418(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R418)和动物双歧杆菌亚种B94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94)三种复合益生菌发酵特性的影响。在复合益生菌中加入不同浓度益生元后进行复合发酵,通过测定微生物、pH、总酸和短链脂肪酸,研究山药多糖、大豆多肽对复合益生菌促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山药多糖、0.5%大豆多肽能显著促进复合益生菌的增殖;添加1.0%的山药多糖和大豆多肽能够促进复合益生菌的产酸能力,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菊粉。此次试验进一步为开发山药多糖、大豆多肽作为新型益生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乳酸菌的抗过敏活性,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技术从发酵蔬菜中获得乳酸菌,并进行益生菌体外评价,结合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实验筛选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益生菌。结果表明,从发酵蔬菜中分离的4株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所选4株乳酸菌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己糖胺酶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并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4均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具有作为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可能性。4株菌株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各1株。  相似文献   

17.
晋西北酸粥发酵液中乳酸菌的潜在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酸菌,对从晋西北自然发酵谷物食品—酸粥发酵液中分离的20株乳酸菌进行了体外耐酸、耐胆盐、疏水性、降胆固醇和抗氧化性研究;对筛选到的益生菌进行了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14株菌在pH值3. 0的培养基中2. 5 h后的存活率大于50%; M-1、M-5、M-8、M-9、M-10和M-13对胆盐的耐受性较强; M-19的疏水性最强;有12株菌对胆固醇的降解率大于50%; M-8的抗氧化能力较强。总之,M-1、M-5、M-8、M-10和M-15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结合前期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分析将它们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这5株短乳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和链霉素耐药,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奶牛源性双歧杆菌的耐药特性,用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对当地25头乳牛粪便进行了双歧杆菌的分离,筛选耐特定抗菌药菌株,对其进行属种鉴定,选择鉴定为双歧杆菌的7株菌进行12种抗菌药耐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双歧杆菌菌株(以下称试验菌株)中2株被鉴定为豚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choleyium),4株为链状双歧杆菌(Bif. catenulatum),1株为青春双歧杆菌(Bif. adoleacentis)。在抗菌药浓度一定的条件下,试验菌株对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和红霉素(Erythromycin)敏感;对诺氟沙星(Norfloxacin)、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盐酸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氨苄西林(Ampicillin)、头孢氨苄(Cephalexin),因菌株不同,敏感性不同;但对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ycin)、阿米卡星(Amikacin)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 Tablest)表现出强的耐受性,并且,试验菌株用三种方法均未检测到质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研发的两个市场化的专利益生菌株-HOWARU^TM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HN019)和HOARU^TM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的若干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从青方腐乳样品中分离具有潜在益生功效的乳酸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对筛选菌株进行人工胃液、胆盐的耐受性及其细胞表面特性测定,并对复筛菌株进行清除亚硝酸钠、降胆固醇、乳糖消耗、抑菌和抗氧化等益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从青方腐乳样品中共分离筛选得到24株菌(编号为S1~S24),通过人工胃液、胆盐的耐受性及其细胞表面特性测定复筛得到8株菌,分别为菌株S6、S10、S11、S13、S17、S21、S23、S24,其中菌株S6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降亚硝酸钠、胆固醇及乳糖的能力分别为86.84%、61.22%、29.13%;羟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Fe2+螯合率分别为79.15%、56.29%、58.14%。综上,菌株S6对所有试验病原菌的拮抗能力最强,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