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际客运通道不同时段交通供需矛盾日渐凸出,存在大量运输资源浪费的现象.为剖析高铁票价变动下不同时段各交通方式的客流敏感性情况,构建广义出行前景成本最小配流模型,计算城际客运通道内不同出行方式各时段的客流量,进一步构建客流敏感性模型及客流敏感度变化率模型.以中国天津至北京城际客运通道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票价时各时段各交通方式的客流敏感度变化率接近线性增长;提高票价对各时段各交通方式的影响均较小;在相同票价浮动范围内,负供需差额时段高铁在票价降低和提高时客流敏感性均最大,票价降低对应客流敏感度约为票价提高对应客流敏感度的2倍.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天津至北京城际客运通道交通结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根据Logit模型,选择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舒适度、安全性为5个衡量指标并建立其广义费用函数,推导出客运专线修建前后城际旅客对各出行方式选择变化的计算模型,利用相关研究结果和极大似然估计法,确定模型参数。最后以郑西客运专线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客运专线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能够给城际旅客带来较高的效用,客运专线修建后,选择铁路出行的城际旅客比例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需求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将奥运交通需求分为社会背景交通需求和奥运会比赛、活动带来的交通需求两部分,对后者分别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奥运会客流流量、出行方式、车辆需求量、客流分布特性等角度对奥运会客运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从货物种类、运输方式等角度研究了奥运会货运交通需求。分析了奥运会交通需求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客运出行非线性效用离散选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实施离散选择模型非线性效用拓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Box-Cox变换实施离散选择模型非线性拓展的方法,构建了基于Box-Cox变换的非线性效用离散选择模型.以城际客运出行方式选择为例,对比研究MNL模型、非线性效用模型和异方差极值模型,研究结果的似然率检验和ρ2检验表明了非线性效用模型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城际快速路客运站点设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方便城际快速路沿线居民出行,提出城际快速路客运站点设置方法.针对城际快速路客运线路的运营特点,提出一种寻求最少数量的居民点集对沿线居民点进行全覆盖的算法;以居民步行总距离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确定每个居民点集所对应客运站点的最佳位置;为了提高客运线路的运行效率,引入灰色聚类方法,建立量化的聚类指标体系及标准,通过评估每个站点的重要度对站点的数量进行优化;最后以一条城际快速路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站点设置方法,实现了站点位置和数量的双优化,能够满足城际快速路沿线主要居民出行需求和线路快速运行的需要,从而使得城际快速路上客运站点的布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并实现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出基于边际效益理论的城市群协同范围及协同线路优化选择问题。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城市群多方式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考虑客流关联强度和换乘设施等因素生成协同线路备选集;将超网络的路径分为在乘段与换乘段,提出多方式出行路径的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方法;利用3层巢式Logit模型构建旅客城市群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相继平均法求解上下层模型,并基于边际效益递减理论确定协同运输范围及协同线路。最后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对模型构建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应用于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协同运输线路的规模存在边际效益且优选出的协同线路能够基本满足京津冀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以线路为导向的多方式联运模式拓展了联程运输模式,为城市群多模式协同运输的实施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城市群范围内旅客直达出行需求,提出了以多层次轨道交通衔接为基础的直通线路规划方案,探讨了不同方案带来的客运系统增益效果。基于超网络理论构建了城市群超网络模型,量化了旅客超路径的广义出行费用。构建了直通线路最优选择方案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综合考虑运输商的利润和设置直通线路所节约的旅客出行成本;下层规划为城市群多方式交通系统的平衡分配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相继平均法求解上下层模型。最后,以京津冀城市群内衔接主要枢纽的客运线路为例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对直通线路设置规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结果表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天津站这5个枢纽之间,可开通备选直通线路11条,最佳直通线路编号为1、2、5、6、7、9;目前合理的直通线路规模为3条,开通之后的系统效益将提升28.03%,旅客平均出行时间降低10.02%。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综合考虑换乘次数、出行时间、出行距离、步行距离、等待时间等公交出行因素的广义时间计算方法,给出了基于广义时间和出行费用的公交出行效用函数,构建了考虑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巢式Logit公交线路选择模型。以广州为例,给出了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计算结果和二次调查数据的比较表明文中的方法可准确计算公交乘客对出行方式和线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成渝客运通道内铁路、公路以及航空3种运输方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针对成渝复杂多变的客运市场,运用Logit模型对通道内3种运输方式的客运分担率进行了预测分析,最后对通道内3种运输方式的相应线路的功能进行划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实现运输通道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是影响居民出行选择的重要因素,合理完善的轨道交通票价可以提高居民出行质量、优化客运结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文章采用MNL模型描述不同公交方式的分担率,建立各公交方式的收益函数, 引入动态博弈的方法构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票价博弈模型,并求出相应的均衡解,最后以广东东莞市轨道交通票价的定价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际铁路的建设发展,为实现城际铁路列车的开行与客运的时空出行需求精确匹配,亟待解决适应城际铁路客流出行特点的客流分配问题.基于对城际旅客的出行选择分析,对城际铁路的客流分担率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旅客的出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旅客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旅客乘车选择指标;然后,基于最大效用理论,提出了城际铁路客流分担率的计算方法;最后,以京津城际铁路客流出行特征的实际调研数据和客票数据为基础,计算出2025年的京津城际铁路客流分担率为63%,预测客流量为3 621万人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长春市1984年居民出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用运输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适合我国城市的客运模型系统——四步骤模型,并对重力模型进行了标定。综合费用函数可用作预测公交和自行车出行量比率。  相似文献   

13.
徐志  邹哲  曹伯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9(7):1007-1013,1020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城市客运交通各种出行方式进行碳排放计量.在明确了碳排放计量标准的基础上,以小汽车出行方式为例,对确定分析系统的边界、进行清单分析以及建立计算模型3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小汽车出行方式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及其演化过程.此外,对比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地铁、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出行方式之间温室气体单位里程的排放情况.提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途径,结合问卷调查和多项Logit模型对行政管理政策和定价收费政策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景理论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选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景理论"为框架,通过对地铁/公交组合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特性分析,以地铁在常态运营下的行驶时间为单位广义费用,通过意向调查(SP调查)拟合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换算函数,建立了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模型;然后针对前景理论中关键的参考点选择方法,提出用预留时间作为对期望费用的修正,并对参数进行标定,建立了在风险条件下的地铁/公交出行路径决策模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与被调查者的选择吻合率约90%.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客运经济政策在不同运营者间的作用规律,应用博弈论分析了城市客运交通运营者之间的Nash均衡,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来描述运营者之间的经济决策行为,分析了不同策略下运营者的效益和社会总成本,包括时间、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成本,其中上层模型分析管理者优化不同客运方式的费率,下层模型分析运营者在限定费率下确定各自的服务频率以获得最大利润。采用GAMS和遗传算法分别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算法,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引入轨道交通服务,可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份额,有效降低环境、能源等外部性成本。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交通方式间竞争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基于出行时间和基于出行综合成本上的公共交通与自行车及小汽车间的竞争,推导出相应的竞争均衡模型.根据判别模型分析得出各个影响因素与公共交通竞争力间的函数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轨道交通建设对居民居住地选择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居住在轨道站点周边并选择地铁出行的概率,为解决居住地选择区位间的空间相关性,构建了交叉分层Logit概率估计模型。选取影响因素如个人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和土地利用属性为联合选择模型影响变量,建立了轨道站点周边居住地和出行方式同时选择模型。利用Biogeme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同时模拟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的居住和出行方式选择概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居住地离轨道站点越近的居民越倾向于使用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当小汽车出行时间增加时靠近站点附近的居民越有改乘地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异常情况下居民城际出行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规律,根据阻断事件级别、绕行路线增加时间量、出行类型(弹性、刚性)设计了16种出行场景,进行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意向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影响居民出行决策的11个因素和4个决策选项.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利用城际出行中的16种异常场景下的意向(stated preference,SP)调查数据,构建居民出行决策模型.结果表明:阻断事件影响程度、绕行路程、出行目的不同,影响居民决策的显著性因素不同,并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场景下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出行时耗和居民对某种出行方式的偏好对各场景下的决策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出行频率和职业,驾龄、年龄、性别在个别场景下具有显著性影响.这些结果可以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公路阻断事件下的居民出行行为预测提供依据,并且在异常情况下为不同出行个体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出行信息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勤交通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以往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个体属性对于方式选择的影响,而针对各类出行者特性与出行方式特征的关联性分析较少的情况,以拥有小汽车的中长距离通勤者为研究对象,提取相关的个体属性参数和交通方式特性参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个体属性与公交和小汽车出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经济水平会对方式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短的停车后步行时间、低廉的停车费用或充足的停车设施泊位供给会鼓励出行者选择自驾出行,而减少公交等车换乘时间,提高公交运行时速则会增强公交的吸引力,这对于城市中心区制定引导居民公交出行对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老年人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基于昆明城市老年人出行问卷调查,以样本个人和家庭属性作为外因潜变量,以出行目的、出发时刻、出行方式、出行强度作为内因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计算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参数间的关系,分析出发时刻与出行方式、出行方式与出行强度以及观察变量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有别于通勤者属性是出行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城市老年人休闲、购物等活动特征是出行方式、距离、频率和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