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旋转条件下热驱动换热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涡轮叶片新型超级冷却技术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旋转条件下带冷却通道的新型超级冷却与涡轮叶片粗糙肋强化冷却对比实验。主要研究了旋转条件下带冷却通道的新型超级冷却换热规律,对比研究了粗糙肋强化冷却换热效果,通过对两种冷却技术换热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热驱动理论的新型超级冷却技术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2.
离心力场下H2O和R12热驱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实验研究了离心力场下细微封闭循环通道中,以H2O和氟利昂R12为热驱动介质的热驱动流动规律和换热特性,重点分析了热驱动换热效果随Ra数Ro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冷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流密度和旋转速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介质R12可以获得较高的平均换热系数,冷却效果也优于以H2O为介质的冷却效果。最后建立了两种介质条件下相应的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钠钾合金工质来研究封闭循环小通道内液态碱金属的热驱动换热性能.主要研究了热驱动现象产生的条件,冷热端壁面温度分布特性及浮力数Bu、旋转雷诺数Reω对热驱动换热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热驱动现象出现在旋转莱利数Raω大于等于6.88x 106时;在研究参数范围内,换热增强因子随Reω和Bu增加,都呈线性增大趋势,实验验证了二者是影响热驱动换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然对流是由非保守体积力驱动的流体流动,这种体积力可以是重力、离心力以及电磁场力等;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来影响流体的流动,产生强化换热效果的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强化技术.本文利用永磁体产生0.3 g左右的加速度,采用马赫干涉仪对封闭方腔内空气的热磁对流的强化换热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温度场的干涉图像,并与理论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磁场对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离心力场流体热驱动液晶显现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强离心力场下构造出封闭微小循环通道,可以通过封闭通道特征尺寸的微小化来强化换热,同时利用流体的高热驱动力来克服尺寸微小化带来的阻力增加,不需要任何辅助动力装置,因此结构简单、强化换热效果佳。本文利用热色液晶技术,首次通过温度场显现试验,研究了离心力场下封闭微小通道内氟利昂R12的热驱动运动。结果表明同传统的热电偶测温相比,热色液晶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出整个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热管型散热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一种可用于LED组灯源的热管型散热器在大空间自然对流条件下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散热器倾斜角度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散热器的倾斜角度对散热器的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散热器换热性能随倾斜角度的增加先恶化再变好,在倾斜角度为30°左右时其换热性能最差;在相同倾斜角度下,辐射换热量随加热功率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大,但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比例较小,在7%以下.  相似文献   

7.
1引言封闭方腔内多块孤立平板自然对流换热是许多电子设备散热的近似模拟,因此,了解封闭方腔内多块孤立平板的自然对流换热规律,对于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1-5],许多学者研究了封闭方腔内一块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由常海萍教授和过增元院士提出的一种新型冷却换热结构,即构造一个微小循环通道,一端加热,一端冷却。利用彻体力场下流体的热驱动来实现换热。计算中主要通过改变通道宽度,研究不同通道宽度下,循环小通道内水的流动和换热现象。数值结果表明,通道宽度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很大,在通道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着最佳通道宽度,此时换热效果最佳。本文研究内容在高密度封装电子器件的液体透体冷却等场合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槽内热磁耦合流动换热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值模拟研究了矩形槽内导电流体由于焦耳热作用和电磁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流动换热现象.数值结果表明,在给定流体性质情况下,焦耳热作用引起对流为两涡,电磁力作用时获得四涡流动,随Ha数的增加,电磁力驱动对流作用增大,热、磁共同作用时,流场温度场与Ha2Pr/Ra大小有关,从而影响到对流换热的强弱,在临界Ha2Pr/Ra以下,焦耳热引起的对流为主,Ha数增加,减弱换热;在临界日Ha2Pr/Ra以上,电磁力驱动的对流为主,Ha数增加,换热强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熔点为70°的Bi-Cd-Pb-Sn低熔点合金的相变换热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讨论了冷却水流量对冷却速率及相界面移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熔点合金在冷却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相变带,相变潜热释放完后合金温度出现陡降;冷却水流量越大相界面的移动速率越快,当Q80 L·h~(-1)时流量对固液相界面的移动速率影响减小,相同流量下固液相界面的移动速率随热阻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锯齿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对锯齿形通道的周期性充分发展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所考虑的参数条件下,Re≥100时温度场和流场随时间不断变化,同时Nu数也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振荡,并且随着Re的增大这种变化越明显;Re≥250时通道内开始产生旋涡,换热不断增强。计算得到的平均Nusselt数与现有文献中相近问题的试验关联式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重力场下单循环与双循环小通道热驱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验的方法,对重力场下单循环与双循环小通道热驱动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都是一端加热,一端冷却,利用彻体力场下流体的热驱动来实现换热。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流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双循环小通道比单循环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因此,将微小循环通道换热运用于涡轮叶片的冷却时可以考虑采用双循环甚至多循环通道。  相似文献   

13.
对凹槽通道中的流动和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 Nu的数值结果与文献已有的激光全息干涉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某些工况与实验结果差别大约达到了20%~30%.数值计算获得的温度场也与文献已有的激光全息干涉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流场的数值结果表明,入口第一个突出块上出现了回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个突出块的平均Nu较小.当Re=2632时,在最后一个突出块后出现了涡列,所得到的数值结果是振荡的,表明流动与换热在这个参数下出现了自维持振荡,是非稳态的.  相似文献   

14.
轴向通流旋转盘腔中流动与传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维N-S非定常计算方法对旋转盘腔中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下游盘的Nu数径向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上游盘趋势吻合但数值上有一定差别;旋转盘腔中流体的整体转动速度小于旋转圆盘的转动速度.进一步计算结果表明,重力的影响大小与整体流态转速相对坐标系转速的比值密切相关,该相对转速越大影响越小,反之越大.  相似文献   

15.
锯齿型通道流动和换热的周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锯齿型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周期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在Re=550~700范围内,入口段后的各几何周期的平均Nu数已随时间发生振荡,且随Re数增大,振荡起始位置朝入口方向移动;发生振荡的各几何周期的流场、无量纲温度场虽然在同一时刻不尽相同,但在不同的时刻可以找到近乎相同的流场和温度场,而且各几何周期平均Ⅳu数其振荡幅度基本相同,对时间求平均值后也基本相同,因此仍具有周期性充分发展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仿螺旋肋片内冷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共建立五组模型,分析了入口冷气雷诺数和肋片排布方式对壁面换热和通道阻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肋片与主流方向的夹角α的增大,壁面换热增强,同时通道内平均阻力系数显著增大.(2)随着入口冷气雷诺数的增大,壁面平均努塞尔数Nu增大,平均阻力系数Eu减小.(3)改变肋片倾斜角β可使综合性能提高,且存在最佳值.在研究范围内,α=15°,β=15°时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对高热流密度下微小通道的换热效果进行数值模拟,以热源平均温度、热源表面温差和泵功作为判据,对微小通道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通过优化结果发现,在文中所讨论的尺寸范围内,最佳水力直径为0.615 mm、深宽比为3.25,拟合出各无量纲参数之间影响传热的关系式,并应用模拟结果对(火积)耗散原理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