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比较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优缺点,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0年行腮腺肿物及局部切除术患者48例,1998~2004年行腮腺肿瘤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腮腺肿物直径均小于3.5 cm,术后分析比较.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面部外形满意度、暂时性面瘫、耳垂区麻木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涎瘘及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病变范围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相对于浅叶全部摘除有显著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观察我院1994年6月~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213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例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细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邱建平 《江苏医药》1996,22(9):634-634
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临界瘤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我科1988年至1992年,对腮腺区直径小于2cm的肿瘤采用包括肿瘤周围部分正常腮腺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73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73例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51岁。病理分类:多形性腺瘤54例,腺淋巴瘤15例,乳头状囊腺瘤3例,嗜酸细胞瘤1例。二、手术方法患者手术体位同腮腺浅叶切除术,行局部浸润麻醉,切口和翻瓣可较腮腺浅叶切除术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首先在嚼肌表面、下颌角部觅及下颌缘支,然后循其…  相似文献   

4.
朱晓琴  杨波  罗志青 《江苏医药》2012,38(3):360-361
腮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疾病,其中95%的肿瘤来源于腺上皮,最常见的为多形性腺瘤[1],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20%.手术切除是腮腺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经典的手术入路是从耳前绕下颌角的类"S"型切口,其优点是能充分暴露术创,但是遗留耳前、颌后、颌下区疤痕影响美观.本研究采用根据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美容切口,行腮腺肿瘤切除,评价其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园  刘亚梅  冯大军 《安徽医药》2011,15(5):605-60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4例,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随访1~4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并发症少,腺体功能良好。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体积较小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景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92-594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旨在尽可能保留腮腺功能,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我医院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6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术式,即在肿瘤包膜外0.5~1.0cm的腮腺组织内切除肿瘤,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5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腮腺功能是否完好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有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方法。目前的手术切口选择常把手术切口设定在耳垂下颌角、下颌缘,以便隐藏手术切口,但手术切口要求比较长,导致手术区较大,术后面部反应较重,潜在损伤面神经的风险高,术中又要求行面神经解剖,使得整个手术时间较长。而我科采用在腮腺混合瘤皮肤表面直接小切口摘除肿瘤,手术时间短,又无面神经损伤,手术效果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2011年在我科手术的腮腺  相似文献   

9.
腮腺肿瘤、炎症等常行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手术通常采用S形切口,即自耳屏前方直向下,绕耳垂下方至颞乳突尖,再转向下经颌下区,在下颌角下方1.5cm处转向前行.至舌骨平面在腮腺嚼肌筋膜浅面将皮瓣掀起。术后并发症多为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麻木和术后耳垂区凹陷。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约70%,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耳大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的不同术式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手术治疗11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评估其对面神经的影响.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11.1%;腮腺浅叶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39.3%,颊支损伤7.1%,颧支损伤1.8%;腮腺全叶切除术式中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66.7%,颊支损伤26.7%,颧支损伤6.7%.结论 对不同性状的肿瘤采取不同的术式是减少面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腮腺多形性腺瘤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贞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58-1159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10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肿瘤摘除18例,肿瘤 浅叶摘除69例,肿瘤 全叶摘除23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8例,味觉出汗综合征8例,涎瘘7例,积液3例,复发2例。结论 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保留腮腺导管切除部分浅叶组织治疗腮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腮腺肿瘤手术经历了从肿瘤剜除术到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及注重保留腮腺功能、不影响面部美容、不过多出现并发症等术式的演变过程[1]。笔者自2002-01~2005-06通过改进术式行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浅叶组织,实施腮腺肿瘤切除30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良性肿瘤(肿瘤直径2.0cm,均位于腮腺浅叶),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并对肿瘤的术后复发、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65例术后患者随访1~5年后肿瘤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不明显,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直径2.0cm)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具有肿瘤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留腮腺功能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屈瑞博  童莉  韩国良 《河北医药》2014,(7):1100-1102
目的腮腺区手术为口腔颌面外科常见手术,探讨术后护理改进对腺肿物摘除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总结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腮腺肿物摘除患者的术后护理过程作为观察组,对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常规护理的58例腮腺肿物摘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腮腺术后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加强术后术区包扎的管理,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多方位的协作治疗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检查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改进是促进腮腺肿物摘除患者机体恢复的有效路径,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引起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肿瘤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12例(损伤率为40.0%),单纯下颌缘支损伤9例(30.0%),下颌缘支合并颊支损伤2例(6.7%),神经总干损伤1例(3.3%)。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浅叶切除较全叶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全部病例于术后2~个6月逐渐恢复神经功能。结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引起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以下颌缘支发生率最高,且为暂时性、可逆性损伤,损伤与肿瘤性质、病程长短、手术方式与范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刘丽  徐超 《河北医药》2012,34(1):91-92
腮腺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术前确定肿物的范围和性质,对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术方案十分重要.经典术式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切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已被大家认可,但手术范围大.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则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能尽量减少面部凹陷畸及瘢痕,减少并发症,残余组织发挥功能,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6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浅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各27例,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均随访1~2.5年。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都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功能也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体积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